“提示”在自闭症儿童常规教育中的作用

2020-03-31 09:26查娟红
教育·校长参考 2020年1期
关键词:自闭症常规动作

查娟红

儿童自闭症(孤独症)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早期的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它能严重影响到儿童的感知、语言、情感,尤其是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的发展。而其中感知觉是人类认识和了解世界最主要的手段,自闭症儿童的感知觉不同于正常的儿童,其感知觉缺陷影响了他们认识和心理的发展。为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特殊学校的一日活动或者课堂教学上,这些特殊孩子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各项常规要求,常常会出现怪叫、自说自话、随便下座位乱跑乱走等各种现象,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那么怎样来对这些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提高其感知觉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各项日常生活和学习常规,真正融入到学校的一日学习生活当中呢?在不断地思考实践中,我们尝试用“提示”的方法来帮助特殊孩子提高感知能力,学习和掌握日常活动中的各项常规,为其更好地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利用视觉优势,给予视觉提示

视觉提示,顾名思义就是能够看得到的提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利用视觉提示。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交通红绿灯,就算大街上再嘈杂,它也能静静地把交通信号传递给我们。还有各种交通标志,提示着司机和行人应遵守的规则;厕所门上的男女标志,提示着我们不要走错了房间……

“大量的研究证明,视觉提示的策略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提高了他们对环境的理解能力、自我学习和调控能力。”根据这样的理论,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利用自闭症儿童的视觉“优势”,即对彩色的图片很感兴趣、有一定的视觉机械记忆优势等,制作相应有效的视觉教具及视觉提示,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教学中介入适当的视觉工具和策略,以协助他们进行学习,掌握常规。

如在班级环境布置中,我们利用照片、图片、线条、标签等把室内环境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在每一个区域中标好名称,让学生清楚活动范围,懂得在不同的区域内做适当的事情。如在“运动准备”区域,老师们在孩子们排队的地面贴上小脚丫,墙上贴上孩子们的大头照……有了这些视觉提示,孩子们很容易就站到了指定的位置完成了排队任务,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又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了学生排队的常规。在孩子们摆放书包、水杯、各类用品的区域,我们也贴上了孩子们的照片或喜爱的图片贴纸,通过视觉提示,帮助孩子们养成物品用完放回原位的常规。

自闭症儿童大都较为刻板,对于未知或临时调整的活动表现焦虑。为此我们常通过“视觉流程图”“信息分享图”“行为支持图”等视觉提示告诉自闭症儿童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养成孩子们有序的行为规范。如:根据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特点,将一日活动流程用图片、文字或者文字加图片的形式给予视觉提示,帮助孩子了解各项活动顺序与内容,使孩子们通过视觉提示预知之后的活动,减少其紧张度,培养其顺序感。

此外,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和情绪的时候,我们也尝试运用一些视觉提示的手法来加以提醒与控制。如:针对自闭症学生上课不集中和随便说话的情况,我们就用画图、打钩、打叉等视觉提示来提醒学生哪些事情课上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时,老师只要出示相应的提示就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课堂常规。

结合视听能力,辅以听觉提示

人类的听觉在诸感觉系统中最为敏锐。在引导自闭症儿童运用视觉提示掌握各项常规的同时,老师还可结合自闭症儿童的视听能力,辅助相应的语言加以说明、解释、指导和交流,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提示、掌握规则。如:在孩子入学前,我们就和家长进行详尽地溝通。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掌握孩子的兴趣爱好、准备适合孩子的强化物,运用孩子熟悉的用语,用同化的方式取得孩子对老师的信任,再辅助简介、明了的语言提示,引导孩子步入正常学习的轨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因此,除了运用语言帮助孩子了解和掌握日常学习生活常规外,我们还可以运用音乐等听觉提示来帮助孩子学习和掌握规则。柏拉图说过,音乐是一种天赐的能力,能促使我们内部运转的不和谐趋于次序与平衡。

“音乐还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能在无法以语言沟通时,达到沟通的效果。”对于一些无言语功能的自闭症儿童,老师就可以运用音乐的手段,来帮助他们掌握常规。如: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校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寻找孩子们喜爱的、简单重复固定的音乐(歌曲、童谣、乐曲等)作为一种信号和提示,引导学生自然完成各项活动的转换。我校就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各个环节的活动,分别制作了相应的音乐提示。如:大课间活动时,我们播放欢快的“小苹果”乐曲,孩子们一听到“小苹果”的乐曲就知道要到操场上去锻炼了;午餐时间到了,我们播放一些悠扬舒缓的乐曲,孩子们一听,就知道要准备洗手上食堂吃饭了;到了午休时间,我们播放安静轻缓的摇篮曲,当学生听到“摇篮曲”时,就明白午睡时间到了,他们会开始自己整理物品,塞椅子,如厕,脱衣换鞋……,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基本都能根据音乐提示掌握学校生活活动常规了。这种融于活动的听觉提示也让自闭症孩子改善了内在的混乱和不稳定性,逐渐地形成了规则化、次序化的行为,一些异常的行为也得以缓和和修正。

依据个别需求,加以动作提示

自闭症孩子最大的特征就是其语言表达与交往能力较差,且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长篇大论的语言交流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完全是不着边际,无法理解的。为此,我们在运用视觉、听觉提示的同时,还需要依据自闭症儿童的个体情况和个别需求,加以相应的动作提示,以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掌握学习、生活活动常规,得到最适宜的发展和进步。

在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之“心理治疗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培训”中,来自香港的林焯文老师给学员们演示了一堂动作提示在自闭症儿童常规建立中的运用示范课。在课上,林老师就常人认为最简单的“学习走路——一、二、三、停”的动作进行演示,与学员们共同体验自闭症儿童在学习听指令做动作过程中的困惑。通过模仿、演绎,大家体会到,当一个自闭症孩子听不懂老师所喊的“一、二、三、停”的指令,不能完成相应动作时,往往需要老师们加以动作提示。教师可以在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控制孩子的手臂来帮助他理解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停。只有通过这样动作的提示、身体的感知才让孩子真正明白指令与动作之间的关系,建立指令与动作间的链接,从而顺利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这样的演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面对现今自闭症孩子占多数的新生班,老师们常常困惑怎么孩子们连“上课——起立”这样的基本常规都不会掌握呢?在了解了自闭症孩子的认知特点以及视觉、听觉、动作提示在自闭症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之后,我们就尝试组织孩子们观摩高年级学生如何与老师打招呼等活动,让他们学习模仿,并通过拍摄相关视频、制作图片等视觉提示手段;通过老师的语言以及播放上课的音乐等听觉提示;通过老师辅以学生起立、鞠躬、问好等动作提示帮助学生形成反射,多管齐下,慢慢地孩子们终于学会了这些基本的常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当然,在自闭症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学习的日常常规还有很多很多。在对孩子进行常规教育时,我们也要逐渐地从运用“提示”到淡化“提示”,最终能脱离“提示”,引导孩子自主地掌握各项常规,让他们成为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真正的主人。让我们多站在自闭症儿童的角度,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来帮助这些“慢飞的天使”健康快乐地成长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康复中心)

猜你喜欢
自闭症常规动作
常规之外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下一个动作
关爱自闭症群体要从消除误解开始
被忽略的1000万自闭人士
破常规 获巧解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