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杰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地处的十三陵地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秀美,且区域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厚。如何将十三陵景区文化与数学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将所学进行实践,搭建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借助学校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与研究中对课程的开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丰富教材资源
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学习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未曾遇到的或未意识到的数学现象的价值,并通过运用这些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意义,激发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例如,十三陵景区有着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其中很多建筑结构、装饰图案等都是对称的。在了解了对称图形的特点后,可以让学生找一找景区内的对称现象,让他们对对称有着更直观的了解。十三陵景区内诸如此类的学习资源数不胜数,它们都可以作为数学实践活动的材料补充到教学之中。这样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让数学学习有了现实的意义。
亲身参与实践,深化学习内容
学生所学的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也来源于生活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应创设有效的实践应用情景,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使学生感知、体验、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喜爱。
例如,“植树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注重向学生渗透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探究隐藏在植树棵树与间隔之间的关系。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等组成。这里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造型生动,雕刻精细。教学时,我让学生走进神路,数一数神路一侧石像的数量和它们之间的间隔数,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课堂教学中再以此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把自己数出来的间隔数和“棵树”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对学生进行数形结合的渗透,帮助学生充分建立起“点数与段数关系”的植树问题模型,从而让学生自主构建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学科知识交互,实现跨学科知识融合
小学数学学科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使之互相迁移,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科之间的融合点,在活动中合理利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身体上的尺子”及长正方形的面积和统计的相关知识后,我们组织学生走进十三陵水库旁的龙母山庄进行了一次学科实践活动。活动前,我让学生上网查阅了山庄中山水画卷迷宫的简要介绍,借助于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理解,孩子们了解了这个迷宫的基本资料,对这次活动充满了期盼。组织活动时,我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测量迷宫的占地面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迷宫面积的测量与计算任务;二是走迷宫,由组长记录本组成员最后一个走出迷宫的时间,汇总各组所用时间后,完成统计表。
充分利用景区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同时,学科间的相互融合补充,还会使学生的活动变得更加充盈、有趣。
了解家乡文化,培养爱家情怀
教师要注重从实践育人、体验育人的角度认识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的意义,强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同时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对此,我将数学学科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进行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与研究中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同时激发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热情。例如,《“周末一日游”旅游计划》一课被安排在用整数运算解决问题的单元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整数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結合这次实践活动,我将旅游计划的目的地定在十三陵地区。制定计划前,要求学生通过向家长询问、上网查询等方式了解景区的历史或文化,选择自己最中意的景点制作旅游计划。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知家乡的历史与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在制订与实施“周末一日游”旅游计划的过程中,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选择信息的能力等。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载体,是小学数学教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保证。只有将身边的景区资源融入数学学科的学习之中,不断结合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情,整合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过程,才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小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