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朝蓬 陈洋
摘 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20世纪初进入中国,其理论的丰富、发展与中国近代革命中的文艺创作,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文藝实践具有紧密的关系。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以来更加多样创作实践,无疑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4-00-02
从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文艺创作、文化思想领域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实践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要求文艺创作者围绕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氛围与具体语境,根据各个历史时期文艺所承担的主要历史使命与历史任务,依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文艺创作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文艺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激发文艺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电影作为当代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艺术创作,既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生动艺术实践,同时对其创作的理论化总结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不断理论丰富。
总体来说,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内容为表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其影像表达注重在唯物史观下塑造革命影像中的历史性。其次,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内容决定其表现历史层面注重电影社会属性中的媒介属性,着力在认识论下凸显影像叙事中的人民性。最后,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艺术属性是其重要本质属性,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其影像审美在意识形态论影响下,不断提升其影像的艺术性审美。
一、革命影像中的历史性表达
从革命历史题材所表现的历史内容来说,其革命历史影像的历史性表达,要在唯物史观下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历史内容。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主要表现的内容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诞生这段历史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历史。因此,从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本身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来说。其内容必须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表现中国革命的史实,必须表现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种历史性表达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表现重要历史事件极具纪实风格的系列电影,也形成了立足重要历史人物表现革命人物成长的史诗风格的系列电影。
从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本身发展的角度来说,革命历史影像的历史性表达,要在唯物史观下充分认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表现形式的变化。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随着社会语境的不断变迁,技术手段的不断丰富,艺术技巧的不断提升,媒介渠道的不断多样,受众审美的不断提高。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满足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根本任务的同时,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艺术表达的方式是在不断发展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呈现历史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根植于电影创作的社会背景的综合性艺术表达。只有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关注,其电影所选取的历史内容、使用的表现方式、取得的传播效果,才能梳理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发展的历史脉络,才能使针对具体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分析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影像叙事中的人民性表达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类型,其社会存在不仅是单纯的物质存在,其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属性的多样。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媒介属性决定着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所表现的历史内容,具有利用影像为受众提供认识历史的重要传播渠道的媒介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以及它们之间关系是社会的、历史的形成与发展的。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者作为以影像的方式表现历史的创作主体,与革命历史事实作为表现的客体,形成了在艺术创作中,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认识历史的一组认识关系,所着重表现影像叙事中的人民性表达,也是社会的、历史的形成与发展的。
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与革命战争史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依据,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着力凸显影像叙事中的人民性表达,在影像表达中注重以影像的方式表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和胜利的法宝。”[1]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塑造了广大人民群众,其中既有作为个体的革命者,也有以群体出现的革命群众,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不断的革命实践中取得革命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形成了以人民性表达为核心的,以呈现历史事实与历史发展脉络的影像叙事。无论是以宏大叙事表现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还是以个人叙事提供表现历史的多元视角,影像叙事的人民性表达是不同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中心内容与核心要义。
三、影像审美中的艺术性表达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是以影像表达为基础的艺术创作,艺术性的影像语言表达成为其区别于其他传播媒介的根本属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表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形式,在影像中呈现给受众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趋向,是其作为媒介的意识形态表达功能的重要表现。随着社会语境的不断变化,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建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社会话语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其艺术实践的重要方向。通过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话语表达,使其在日益多元社会空间中拥有与其相重要程度相匹配的话语权,是其影像审美的重要指向。在不断的影像实践中,注重电影影像的艺术性表达,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融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艺术创作中。让受众能够从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影像中认知历史,并能形成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是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重要目标。
有学者认为,“历史剧要求反映历史实际的真实,也要求对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加强烈,具有高度的感染力量。”[2]而如果从电影艺术的发展角度思考电影影像的革命历史表达,不难发现只有注重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将历史与艺术结合,才能使革命历史内容与所表现的国家意识形态借助影像实现更广泛的大众化传播。利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方式让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影像语言的表达更具审美特质。由此可见,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审美研究是在既有的国家话语历史体系中,寻找感性审美的电影拍摄视角与故事情节,以影像化的方式将历史事实展现于电影中,并形成与影片拍摄社会背景相吻合的革命历史话语表达方式。应该说对于电影影像审美的研究正是针对影像对象化的综合表达,这其中既有对“艺术形象”的感性审美模式表达,也有对“艺术理念”的理性审美模式表达。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理论命题。时至今日,作为中国当代电影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其艺术表现力还是社会影响力,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承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文艺实践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新时期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历史性、人民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影像创作实践,使得其影像中的文本含义与观众的审美期待不断融合。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所塑造的革命影像中的历史性表达、影像叙事中的人民性表达、影像审美中的艺术性表达,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M].学习出版社, 2013:123.
[2]吴晗.谈历史剧[N].文汇报,1960-12-25.
其他作者简介:
陈洋,男,汉族,北京人。研究方向:文学传播与媒介文化。
作者简介:孔朝蓬,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文学传播与媒介文化。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JJKH20201149SK)。吉林大学廉政建设专项研究课题(2018LZY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