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重 郭绍芳
摘要: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以“传统讲授”“网络+课堂”“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三大模式最为典型,此三者虽各具特色,但其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痛点问题,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旷课问题严重,课堂参与度不高,实时控制大课堂教学管理难。鉴于此,在新时代里必须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领导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路径优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3-0049-02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党中央于2019年3月18日召开党和国家历史上首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做了重要指示,明确指出新时代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典型教学法
(一)传统讲授教学法
传统讲授教学法是一种以思政课教材为根本教学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该教学法重视思政课教材体系的完整性,严格遵循章节的编排顺序对教材进行解读;在教学方式上,该教学法充分发挥了传统讲授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传递大量的系统性的信息。
(二)“网络+课堂”教学法
“网络+课堂”教学法是一种将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南京师范大学于2009年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了这种将线上线下统一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即“网络+课堂”教学法。该教学法既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突出优势,借助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又充分发挥课堂教學的优势,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完成认知体系的建设。
(三)“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法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法是一种将大班讲授和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将实际教学时间划分为大班授课和小班讨论两个部分。大班授课充分发挥教师讲授的优势,可以经济高效地给学生传递知识;小班讨论是指将大班划分为几个较小的单位,在教师或者助理的引导下轮流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痛点问题
我国高校在办学水平、生源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可能找到一个适合所有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普适模式。[2]因而上述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
(一)旷课问题严重
大学生思政课旷课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思政课旷课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学生生活团体氛围、学生主观消极原因和学校管理较弱。[3]班级整体学习风貌和同宿舍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是否能够按时到课。学校管理较弱是大学生思政课旷课的催化剂,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较大,部分教师疏于管理课堂,这就从客观上为学生旷课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二)课堂参与率低
大学生思政课课堂参与率较低。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是导致思政课课堂参与率低的客观因素,当前大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学仍采用传统讲授法,学生只能采取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就从客观上为学生参与课堂设置了限制。大学生思政课的学习兴趣较低是导致其思政课课堂参与率低的主观因素,部分大学生对于思政课不感兴趣,这就必然导致思政课课堂学生参与率较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互动。
(三)大课堂教学管理难
高校思政课实时控制大课堂教学管理难。大课堂教学管理难的根源就在于上课班级人数超载,教师无暇顾及所有同学,实时控制课堂难度大。班级纪律和学习氛围也是影响大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纪律松散和学习氛围较差的班级在上课时故意扰乱课堂的现象必然较多,致使大课堂教学管理难度剧增。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路径优化
(一)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思想性以提高到课率
思政课要不断增强亲和力以便学生更容易走进课堂。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目的在于使其更容易被大学生接近,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对于高校而言,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就是指教师在授课时要将深奥晦涩的原理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每一位走进思政课堂的学生都能够听得懂思政课。
思政课要不断增强思想性以便学生更愿意走进课堂。正如赫尔巴特所言:“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4]任何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而且教育性越强的教学才越能给人启迪,使人智慧。充满哲思、富有内涵的思政课自然比空洞乏味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所以高校思政课必须要不断强化其思想性原则,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练就一身硬本领,在教学中能够给学生供以一场思想上的饕餮盛宴,吸引学生自愿走进思政课堂。
(二)增强思政课理论性和针对性以提高参与率
思政课要不断增强理论性以武装学生头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普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任务,因而思政课必须不断增强学理性,以彻底的理论来说服学生。思政课在以强学理性武装学生头脑的过程也正是其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真正“信马”,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思政课堂中。
思政课要不断增强针对性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一,思政课要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学。高校思政课要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剖析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政课教学。其二,思政课要针对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思政课教学切忌不可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轨,否则会将思政课变为“空中楼阁”,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生活,充分了解学情,寓原理于生活之中。
(三)堅持党总揽全局的关键领导以加强大课堂教学管理
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是加强大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途径。第一,配齐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管理难的根源就在于思政课教师数量有限,因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我党的领导下,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才能推动思政课实现小班教学,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第二,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办好思政课还需要打造一支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高校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打造一支“政治要硬、本领要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助力思政教师有序管理大课堂。
党政干部进课堂,推动思政课建设是加强大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第一,各级党委要带头走进思政课堂,推动思政课的秩序建设。党政干部进课堂不仅会督促思政课教师加强课堂秩序管理,而且对于学生也会起到相当大的震慑作用,自然有利于加强思政课大课堂的教学管理。第二,党政干部去讲课。习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要积极到学校去讲思政课。”[1]党政干部应该现身说法,以自身经历去宣传爱国主义,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推动思政课的科学治理。
在新时代,必须毫不动摇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牛田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创新模式比较分析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91-95.
[3]章剑锋,王丽燕.大学生旷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7,(12):72-77.
[4]张廷焕.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An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ptim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IAN Zhong,GUO Shao-fang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Shanxi 041000,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teaching method in "traditional teaching","network + class","large class,small class discussion" the most typical three patterns,these three,though ea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but the problem still exists inevitably some pain points,making education courses truancy problem is serious,the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is not high,the real-time control of big classroom teaching management.In view of this,in the new er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constantly enhance the ideological,theoretical and affinity,pertinence,must unswervingly adhere to the party's overall planning,coordination of the key leadership of all parties to achieve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optimiza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eaching method;Path opti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