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雅丽 吕年青 许豪勤 周定杰 邹文霓 孙 庆
江苏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南京,210036)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简称“三病”)母婴传播工作从2015年起实现了全国全覆盖[1],江苏省于2010年开始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防治服务,其中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健康宣教。健康宣教在提高孕妇、产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意识,促进“三病”母婴阻断服务可接受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5]。 为更好地配合预防“三病”服务的实施,本研究以江苏省部分地区参加孕前健康检查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她们对“三病”母婴阻断服务的认知及需求。
根据江苏省孕前妇女对“三病”母婴阻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37.9%[6],通过样本量公式计算失访率10%,最小样本量为450例。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177例),镇江市扬中市(150例)和徐州市铜山区(153例)3个市县(区)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参检孕前健康检查的妇女为研究对象,总计480例。
1.2.1调查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年龄,文化程度等)、“三病”母婴阻断的相关知识(基础知识、传播途径、喂养方式、防治知识)、服务认知及需求。
1.2.2质量控制调查使用统一调查方案与问卷,调查前对各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在电子问卷平台自行填写提交,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询问调查员,无讨论,无暗示,数据逻辑由问卷平台自动审核。
数据由调查问卷平台导出,使用SPSS16.0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双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80份,合格率100%。调查对象年龄(27.4±3.9)岁(19~44岁)。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例 (%)]
分别有62.9%和41.0%的调查对象知晓婚前检查和初次产检中包含“三病”的相关检测,而有51.7%的人认知有误。统计显示,孕前妇女对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及初次产检是否涵盖全部“三病”检测和母婴阻断相关服务的知晓情况有所不同(P<0.05)。经两两比较,孕前妇女对“为初次产检的孕产妇提供免费的相关检测和咨询”知晓率最高。见表2。
表2 孕前妇女对“三病”母婴阻断服务的认知情况[例 (%)]
480例孕前妇女对“三病”母婴阻断服务的宣教时间、内容和形式需求见表3。
表3 孕前妇女对“三病”母婴阻断的宣教需求
在所列举的8项“三病”母婴阻断服务需求中,除“其他”外,各方面需求均超过60%。其中,要求保护个人隐私的人数局首位。 见表4。
表4 孕前妇女对“三病”母婴阻断的服务需求
据统计,约有90%艾滋病病毒、40%~70%梅毒和30%~50%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新生儿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方式获得[7-9]。新生儿的健康水平不仅受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经济、卫生服务、个人特征和行为等因素影响[10]。在孕前妇女中开展“三病”母婴阻断宣教工作,使其接受知识,改变高危行为,减少母婴传播的可能,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服务措施之一[11]。
本来次调查结果显示,在“三病”母婴阻断相关服务中,分别有62.9%,48.3%和41.0%的孕前妇女知晓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初次产检中涵盖全部的“三病”检测。相关政策中,52.7%的孕前妇女知晓“为初次产检的孕产妇提供免费的相关检测和咨询”,而对于感染孕产妇及其分娩的婴儿的相关干预服务知晓率不足30%。所以在今后工作中,妇幼保健部门应有重点、有预判地向孕前人群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三病”母婴阻断服务的利用率。
本研究中,孕前妇女的健康教育需求涉及面广。健康教育时间以婚前、孕前检查需求最多,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健康教育内容以预防知识最多,其次是疾病危害和传播途径;健康教育形式多元化,居前茅位分别是网络、移动网络(微信)、宣传栏/手册和卫生技术服务人员。提示,应针对孕前妇女各生理阶段需求提供专业化优质服务;开展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公众人物影响和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作用[12],以提高孕前妇女“三病”母婴阻断知识的知晓率,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在服务需求上,孕前妇女要求保护个人隐私的人数位居首位,其次为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和技术安全规范。提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应通过规范培训掌握足够的知识,开展知识性强,生动活泼的宣传指导,提供咨询服务。针对部分孕前妇女担心疾病隐私泄露,应加强沟通交流,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
母婴阻断是控制“三病”垂直传播的有效手段,必须从孕前妇女预防做起。“妇幼保健相关部门需要建设领导协调保障机制,加大跨部门合作力度,推广婚前保健与孕前、产前保健较好结合的三级预防综合性干预模式,将教育关口前移,完善服务内容和方法,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大力加强宣传倡导力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健康宣教服务触角延伸到孕前妇女,提高孕前妇女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母婴健康,保证家庭幸福,从而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总目标,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