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综合护理对结肠息肉摘除术患者的影响

2020-03-31 02:34曾远银梁学艳吴姗宏吴海景
中医外治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外治法摘除术耳穴

曾远银,梁学艳,吴姗宏,吴海景

(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广东 湛江 524000)

结肠息肉(Colon polyps)是临床常见并多发的消化道疾病,是由于遗传、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因素导致的肠腔内结肠组织异常性增生导致的一种肠道良性肿瘤性疾病,多在乙状结肠或直肠部位发病[1],本病的发病率高且很容易复发。目前,结肠息肉的普通外科手术治疗因手术创伤性大且医药费高昂已逐渐被内镜下切除术所取代[2~3]。虽然内镜下切除术创伤小,但仍需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护理工作以改善患者的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研究显示[4~5]:中医护理可显著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笔者采用中医外治法护理结肠息肉摘除术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纳入病例均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行结肠息肉摘除术患者,共纳入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80岁,平均(43.83±2.72)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8岁,平均(42.25±2.0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线性资料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且心肺功能基本正常。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患有心、肝、肾或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或影响本次研究的其他疾病者(如胃肠道疾病、精神病患者),合并患有其他胃肠道疾病;②患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影响康复的疾病;③不配合或不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①任何原因导致的不能完成方案治疗者;②研究过程中自行加入其他治疗方法者;③不能完成随访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①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腹压增高的活动(如用力咳嗽、用力排气排便等)。密切观察腹部症状、血压及心率等情况,卧床休息30 min,完全清醒后,如无出血及其他不适方可回病房。1周内避免剧烈活动,保持大便通畅,并嘱患者注意观察大便颜色,如出现血便、腹痛加重,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②嘱患者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以缓解腹部胀痛。③暂时禁食,排气排便后予少渣清淡半流质饮食,忌辛辣、粗糙及燥热之品,必要时静脉营养。④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主动与患者交谈,调整其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

2.2 观察组

给予中医外治法综合护理,包括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耳穴压豆配合穴位贴敷护理。①术前对患者进行耳穴压豆以缓解患者术前紧张焦虑的情绪。首先对患者耳部进行望诊,找到脾、胃、大肠、小肠等耳穴的阳性反应点并做好标记,每次选择3个~5个耳穴用以压豆;常规皮肤消毒后一手固定患者耳部,另一只手用镊子将王不留行籽耳豆贴固定在穴位上,并对埋豆的穴位进行按压,力度以患者感到酸、胀、热和微痛为宜,每日3次,每次每个穴位按压1 min。同时对患者讲解术前禁食、禁水时间,禁止使用甘露醇,做好手术设备、仪器准备,满足消毒要求。告知患者术中不可佩戴金属饰品,防止术中操作灼伤患者。②术后对患者进行穴位贴敷护理以减轻术后腹胀、肠鸣音等并发症。向患者及家属告知贴敷的原理、作用及注意事项等以取得患者的配合。穴位贴敷采用自拟中药方: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醋香附、细辛、干姜、冰片,以上中药材打成粉剂,以姜汁调成糊状,贴敷穴位取双侧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清洁皮肤后将贴敷的中药块用胶带固定。每日1次,每次3 h~4 h。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组间疗效对比。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内镜摘除术前后心理状态S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SAS评分较治疗前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S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分分)

3.3.2 两组患者内镜摘除术中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内镜摘除术中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例

3.3.3 两组患者内镜摘除术后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中,非常满意21例,满意8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96.67 %(29/30);对照组中,非常满意12例,满意10例,不满意8例,满意度73.33 %(22/30)。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4 讨 论

结肠息肉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早期并无症状表现,逐渐发展会产生腹痛腹胀、下消化道出血及大便性状改变等,继续发展可能会引起消化性溃疡。结肠息肉的病变部位最开始以息肉的形式存在,逐渐转变为腺癌,最终发展为肠癌。根据流行病学统计,结肠息肉的发生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攀升,且其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据报道在全球范围内,大肠癌在癌症死亡病因中排第3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6]。结肠息肉多采用内镜下手术,这种微创手术同样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做好各项护理配合,从而完善微创手术操作技术,保证患者手术安全[7]。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是祖国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内治、外治医理同源,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确立了外治法的治疗准则[8]。《黄帝内经》有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祖国医学认为,全身的经脉都汇聚于耳部,在耳部有全身脏腑的反应点,当刺激这些耳穴反应点时,能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平衡、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现代医学同样证明了耳部压豆这种全息理论的持续有效性[9]。本病术前护理耳穴压豆选择脾、胃、大肠、小肠等耳部阳性反应点,脾、胃、大肠、小肠穴能调节肠胃,泄热通便;神门、内分泌穴能调节情绪,镇静安神;交感穴抑制腺体分泌,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皮质下穴可有效调整内脏机能,调节汗液分泌。这几个耳穴合用,共同调节肠胃,调节自主神经,镇静安神,缓解患者术前的精神压力。穴位贴敷是通过外敷于穴位的中药的透皮作用刺激穴位从而激发经气,达到脏腑阴阳平衡的目的[10]。已有大量研究证明穴位贴敷在外科手术后的辅助治疗作用。术后对患者穴位贴敷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内关穴是心经络穴,能够宁心安神,和胃降逆,理气行滞止痛;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作用;中脘既为胃之募穴,又为腑会,取之可通调脏腑,理中和胃。

本研究应用外治法护理结肠息肉摘除术患者,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满意度96.67 %,对照组总满意度73.33 %,观察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外治法护理的观察组较对照组术后S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说明应用外治法护理能缓解患者术前紧张焦虑情绪;观察组在切除术中血压升高、心悸、腹胀、不适等不良反应情况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说明应用外治法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术中各种不良反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医外治法护理结肠息肉摘除术患者比常规护理更能缓解患者术前紧张焦虑情绪,减少术中不良反应出现,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外治法摘除术耳穴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
高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分析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