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亲自然是幼儿发展的需要

2020-03-31 01:45王莉,陈知君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0年1期
关键词:天性石头儿童

为什么要开展幼儿亲自然活动?

亲近自然是孩子们天性的自然表露,也是孩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奇妙的大自然是孩子们学习的天然课堂,更是孩子们成长的快乐园地。

研究认为,幼儿阶段是发展与大自然情感联结的关键期——“5~8岁的儿童倾向于把自我归属于自然,与自然有较高的联系和亲近感,而在9~12岁儿童的身上这种自然归属感开始慢慢消失。”所以,幼儿阶段应引导幼儿亲近自然、感知自然、探究自然、释放天性、孕育灵性,建立与自然深层的、内在的联结。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孩子们与大自然的联结越来越少,家长过份重视孩子对书本知识的获取,让他们待在室内的时间越来越多,而忽视了情感的培养、经验的积累,孩子们感受体验自然的范围便越来越小。英国一项针对“城市儿童在社区的活动范围”的研究说明,8岁儿童以家为中心,在社区自由活动的范围从1920年9600米的距离到2007年645米的距离,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孩子们被禁锢在钢筋水泥的牢笼中,甚至闻不到泥土的芳香。这项研究终止于2007年,十余年过去了,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孩子的自然缺失症,但这种情况并无明显改观。

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城市孩子远离自然,即使有,大多也是人工雕琢的自然景观,很难与孩子们产生互动;而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乡村还有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吗?是不是重视因地制宜,将大自然作为孩子们学习、探究发现的课程资源呢?未必如此,很多乡村幼儿园更多的是模仿城市幼儿园,而忽视眼前的自然资源,甚至出现严重的“小学化”教学情况。

所以说,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更好的自然资源,而是有没有亲近自然的意识、亲近自然的行为,以及亲自然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如果缺失了亲近自然的理念,即使身处自然中也和自然是远离的、隔绝的。比如,作家三毛笔下的《塑料儿童》描绘的就是这样的现象,她带孩子们去海边,想让他们领略自然之美,没想到孩子们一路只专注于手中的游戏机,到了海边仍不为所动,惦记着6点半开演的动画片。

事实上,亲近自然就是幼儿阶段的学习内容,也是幼儿的发展目标,更是一种学习方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就把“亲近自然,喜欢探究”作为科学领域的首要目标。

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首次把“亲近自然”作为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提出来。

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多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多观察、多活动,扩大他们的眼界”,还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幼儿天生喜欢探究和尝试,他们经常会问“风从哪里来”“影子为什么总是跟着我?”这种好奇心正是儿童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幼儿在亲自然活动中是放松的、愉悦的、全身心投入的,在与大自然的亲密互动中,孩子们充分调动看、听、触、摸、嗅等各种感官来接触自然、感受自然、了解自然、探究自然。

幼儿亲近自然突出的是愉悦、放松、趣味,体现的是“玩在自然中,学在自然中”。

“玩在自然中”首先是一种愉悦的感受,是一种开放、自由的状态;“玩”在自然就是让幼儿回归自然、还原游戏,在全息的大自然中释放天性、孕育灵动、滋养生命,让生命散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就是孩子们在自然中的惬意和放松、自由和自主。

“学在自然中”强调的是探究的兴趣、探究的精神,以及学习的品质,也是深度学习萌芽和高级思维的发展。“学”在自然就是儿童把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作为他们自主、自发进行体验、感受和探究的对象,孩子们常会问:“踩到小草会疼吗”“自然角里的牵牛花为什么开了又枯萎了?”然后一探究竟;他们还会在种植园发现亲手种的小麦被小鸟偷吃了,于是就有了“人鸟大战”的故事;饲养的蚕宝宝生病了,他们会焦虑、着急……这些经历又恰恰带给了儿童感悟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精彩体验。

我们来看一个5岁的孩子在大自然中自主游戏和探索的案例,一起来感受孩子在真正的亲自然中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山山小朋友和家人一起去爬山,一路走一路捡石头、玩石头,他想把这些石头垒起来,就开始一遍遍地尝试垒了倒,倒了再垒,在这个过程中家人不断提醒他“要走了,要走了!”但是山山就像没有听见一样,依然非常专注投入地垒石头。经过多次尝试,最后他终于成功了!看山山最后的表情,似乎还在凝神思考——“我终于掌握垒石头的秘诀了!”

从这个生活案例中我们发现,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天生喜欢探究。石头这个很普通、很常见的自然物引发了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由衷地喜爱,从而自然而然成为孩子游戏和探究的对象。垒高的过程中山山小朋友在探索什么呢?石头是不规则的,垒起来的时候平衡点很难确定,要经过反复实验,但他毫不气馁,最终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把石头垒起来。这个过程丰富了孩子对石头大小和形状的认知,同时也发展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手部精细动作,最让我们觉得可贵的是,孩子在反复的尝试中不放弃的精神和专注投入的状态。

我们再看一组照片,孩子们在挖土中专注地寻找宝贝,一块小石头就能成为孩子们的大舞台,一次爬树经历体现了孩子们的勇敢,在收获的季节感受丰收的喜悦……大量的实践案例表明,在亲自然活动中,孩子们的天性自然流露,在他们看来,雨天不是糟糕的天气,而是快乐的天气——可以踩水坑,享受水花四溅的乐趣。透过孩子们的眼睛,我们看到了更加细微的多彩世界——三叶草细致的叶边齿纹、牵牛花洒落的细小种子、桃树的树胶、蚯蚓的粑粑、毛毛虫的卷曲和伸展,大自然丰富的物种为孩子们的自主游戏、探究发现提供了绝佳的场地。

猜你喜欢
天性石头儿童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或许,只因为天性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