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李国萍 高玉晶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数据的重要作用。在以往课程活动开展前,教师会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前期抽样调查,但得到的数据与课程之间似乎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联系。作为一线教师,到底该如何发挥数据的真正价值,将数据与课程建立联系?这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开学初小班的新生适应性课程为例,重点就数据收集、信息择取、价值判断、精准分析的重要方法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探析数据与课程建立联系的有效策略。
虞永平教授在《学前教育与幸福童年》一书中提出:学科取向的课程定义是不适合幼儿园课程的,活动取向和经验取向的课程定义更适合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就是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过程,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应遵循生命成长的基本逻辑。想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儿童。
当然,了解儿童的方式有很多,除了以往的教师观察之外,还可以借用数据搜集的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将“数据”理解为是课程实施、课程优化的依据,是课程判断的标准。所以,数据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
同时,数据的多元收集、信息择取、判断筛选、精准分析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如右图所示。
开学第一天,幼儿园里随处可见哭着找妈妈的小不点,哭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和心理现象。那么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如何尽快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于是,开学初我们对即将入园的孩子及家长进行了全方面的数据收集,并且借助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课程实施与开展。
数据收集方式一:家长访谈
在新生入园报名时,每位教师都对自己班孩子的详细信息进行了记录,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家长眼中的幼儿,这样,我们对于家长的“育儿观”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数据收集方式二:教师家访
为了真正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我们借助家访收集第一手资料。家访结束后,我们对于每个孩子的喜好、性格特点、生活自理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详尽的梳理,争取为后面课程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重要依据。
数据收集方式三:教师观察记录
以上两种方式收集到的数据是否真实有效?能否成为课程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我们还需走进现场对数据进行再次验证。于是,开学第一天,我们继续借助日常观察的方式了解幼儿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的适应情况(见表1、表2)。
以上三种不同方式收集到的数据有的是简易的数字,有的是依据家长描述,这也再次印证了我们之前提到的观点:数据不仅仅是数字。
有了数据之后,到底该如何发挥数据的真正作用?
要想将数据与当下的课程建立联系,将数据真正地为课程实施与开展所用,那就必须把握好数据的重要作用。
作用一:数据帮助我们记录过程
课程开展的出发点与目标都是幼儿。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我们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于是我们从发展价值和培养目标两个角度出发,将数据与课程建立联系,一方面让我们的目标更加具象;另一方面,数据可以反观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在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我们针对收集到的数据在课程开展方面做了如下支持:
支持一:环境上的大空间,给予幼儿足够的安全感
开学初,我们对于小班教室的空间布局进行了三级调研,最终确定了《小班教室空间布局标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室的空间布局更加凸显私密空间的创设。
支持二:材料的精准投放,推动幼儿情绪的宣泄
刚开学,小班教室的材料非常丰富。但是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于是再次借助观察,经过层层调研、不断优化与改进之后,我们对于小班新生“游戏材料投放什么、怎么投放”也有了一点收获与梳理(见表3)。
在集体游戏的方式上,我们更加注重游戏化的组织形式,传统“排排坐”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本就不适合而且也不应该出现在小班幼儿的活动中,因为这个时候他们需要建立的是“幼儿园就是我玩游戏的地方”的思维模式。于是,在集体活动的开展形式上,我们采用的是幼儿能够接受且感兴趣的活动方式(见表4)。
支持三:班本化经验共享,加快幼儿的入园适应
通过观察发现,在开学第二周,我们小一班、小二班的孩子相比第一周情绪明显好转,专注玩游戏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我想这主要与日常生活中班级教师更加开放、弹性地执行作息时间、带着孩子出去玩的时间更长、提供的游戏更好玩等因素均有关,因此幼儿便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表1.第一周幼儿入园情绪情况汇总表
表2.第一周幼儿入园午餐情况汇总表
表3.小班新生适应性课程区域材料投放一览表
表4.小班幼儿集体活动类型参照一览表
表5.级组内两个日常环节的组织与开展情况统计
表6.小班幼儿活动类型参照一览表
于是,借助班本化的经验,在级组内进行共享,推动小班级组所有班级、幼儿的适应进程(见表5、表6)。
作用二:数据——课程评估的依据
有了这些跟进与支持,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各园区小班幼儿的情绪状态呈现出的情况如下(见表7)。
表7.国庆长假后第一天幼儿的情绪状态统计表
这时候我们更加意识到:数据可以反观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作用三:数据——课程建设的新起点
从第二个月开始,虽然幼儿的入园情绪明显有了好转,可是老师接到的“投诉”却越来越多了。例如,在同伴交往中,幼儿争抢玩具、动手打人的情况越来越多了(教师观察为主)(见表8);游戏结束后,不愿意整理材料的幼儿大有人在(教师观察为主)(见表9)。
表8.开学一个月后小班幼儿社会交往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表9.开学一个月后小班幼儿活动后游戏习惯统计表(单位:人)
这些数据再次成为课程开展的重要依据。于是,第二阶段的课程活动“我是礼貌好娃娃”产生了。借助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与判断的思路,我们充分发挥数据的重要作用,将数据与课程真正地建立联系。
1.数据的收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课程活动开展前,借助调查问卷了解孩子的基本信息;课程实施中,用数据记录活动过程;课程实施后,再次借助观察收集数据,反观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同时借助新的观察数据开展新阶段的课程内容。
2.数据并不是评判幼儿发展的唯一因素,但是借助数据的反馈可以反观课程的实施质量以及后期的改进措施
如何有效疏导数据中所呈现的部分带有入园情绪的孩子?不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的幼儿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的学习品质等是不是可以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推动?如何丰富小班幼儿交流的话语体系,让他们成为想说、敢说、愿意说的人?这些都可以借助数据研究。
3.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反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正如上图中所描述的那样,数据来源于教师的观察、家长的反馈、对重点信息的收集、幼儿表征、作品分析、视频图片等;数据的收集要指向教师自身的观察目标、幼儿的发展与需要;数据择取的方式有:班组判断、家长共议、级组讨论、全园汇报等;信息择取的标准一是数据符合当下幼儿发展的需要;二是数据客观有效,能够反应问题;三是数据能够佐证后期的效果,同时借助相关理论知识、回归《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的年龄特点等进行精准分析,真正发挥数据的价值与作用。
真正能够增进幼儿经验并能让幼儿感受到幸福的课程才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幼儿园课程。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儿童为本,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同时需要做到——借助观察,让数据看得见;借助分析,让数据有生命;借助支持,让数据有意义,为幼儿的幸福童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