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路径研究

2020-03-30 16:50黄照时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黄照时

摘 要:小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这阶段是孩子建立对世界认知和正确的三观的时候,因此需要加强对小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在语文教学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使他们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感受到语文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涵养和语言文字素养。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各小学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德育教育的培养,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全方位发展。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汲取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化营养,获得个人素养的提升,这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心智发展并不成熟,所以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教授给他们基本的文化知识之外,还应该让他们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为将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对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作为小学生日常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不仅是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科目,也是让学生明白一些基本道理的重要媒介。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会涉及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无法全面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如果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中国的文化自信建设事业将举步维艰。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乎一个国家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有足够的人才资本。所以归根结底,小学生的教育质量会影响国家未来在整个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与其他小学课程教育不同,语文教育既属于文化教育,同时又属于思想教育,语文教师需要在教授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明白一些道理,从而延伸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深化其存在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讓小学生去细细地品味那些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逐渐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思想品质。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路径

(一)立足课堂整体上分析

第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创设一些有趣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活跃课堂的氛围,进而推动了课堂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北京的春节》一课讲述过程中,学生本身对春节的概念停留在放鞭炮穿新衣的认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查阅相关的资料,搜集关于春节和年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展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对春节的认知,一步步引导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注意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渗透。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有效渗透,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作为载体,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使得传统文化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加强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二)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素养需要一定的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并不需要去特意的寻找一些载体,而是可以利用手边现有的资源去渗透教学。众所周知,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当中,有许多课文都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有的课文介绍了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有的课文表达了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些民族精神和气节,还有的课文传达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课文都可以作为一种资源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节日》这篇课文为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以及具体的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在教学过程当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进行读写训练

传承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丰富知识积累,仅局限于课内远远不够,只有开拓阅读的疆域,才能开拓文化视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不难看出,课外阅读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条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阅读《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等,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再加上以“习作训练”为目的,内化传统文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等都是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丰富。学生通过写作这些,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结论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培养,能够增强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建立对传统的认知,有效的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善于运用网络来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进而提升了自身的文化涵养,逐渐培养成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庞诗林.简论小学课堂字理教学法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9(10):146-147.

[2] 梅德刚.语文课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J].小学教学研究,2019(28):50-51.

[3] 陈婷婷.传统经典诵读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9):141.

[4] 杨丽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华夏教师,2019(24):36.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