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莉
摘 要:幼儿教育“小学化”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在治理“小学化”倾向方面,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策略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具有“小学化”的倾向。但是幼儿年龄小、身心正处在初始发育阶段,因此无法完成“小学化”的教学内容,更无法适应“小学化”的教学方法。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显而易见,形成的原因也比较复杂,既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推波助澜,更有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的推动,更有相关政策的缺失。为了促进幼儿和谐健康发展,对于幼儿园“去小学化”策略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将从教育政策、家长、教师多个维度探寻解决之策略。
一、“小学化”倾向是教师教学失范行为,应予以严惩
受到目前整体社会风气以及家长要求的影响,幼儿园教师进行“小学化”教学,这幼教工作者對幼儿教育价值迷失的重要体现,也是迎合市场需求、扭曲教育初衷的一种表现。幼教工作者忘记了幼儿教育的真正目的,与教育初衷渐行渐元。国家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同时,政策的出台也是对现行幼儿教育的一种引导,是对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一种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因为有了国家政策的出台,使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不受社会及内部压力,积极主动地去抵制来自各方面进行“小学化”教育的要求。同时,为了避免教师实施“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我们还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开展游戏化教学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反复机械训练 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习各种知识,通过延长教学时间以及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让孩子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当然还要制定新的评价体系,以惩罚“小学化”的教学失范行为。一旦有的幼儿教师违反了规定就要给处罚,以此来规制他们的失范行为。
二、让家长意识到“小学化”倾向的危害,帮助他们更新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是导致现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是治理“小学化”倾向的重要措施之一。幼儿园应该发挥专业优势,将现代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指导他们更新观念,摒弃传统的只注重“智力”开发,忽视“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发展,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只有让家长认可现代教育理念,并鼓励他们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在玩中学”的方式来教育子女,从而为幼儿园“去小学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方面,家庭教育具有不代替的作用。如幼儿园可以举办各种亲子活动,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我服务意识,有利于他们掌握大量的基本生活技能,促进他们的动作发展,为他们自主探究周围世界创造有利条件。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做家务时巩固学到的知识,如给全家人发筷子时可以练习按组数数,一人两根,一家三口一共几根筷子?一家三口人,一人一双筷子,一共几双、几根?这种方式不但让学习数学与生活建立起了联系,还营造了一种无压力的学习环境。幼儿园通过多种渠道指导家长使用新型的教育方法,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教育的重要举措。
三、改革儿童发展评价模式,促进幼儿教学模式转变
评价具有监督与引领功能。传统的儿童发展评价注重结果性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幼儿的发展状况。在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探索中,我们可以尝试改革儿童发展评价模式,使用由新西兰引进的“学习故事”对幼儿行为进行评价,通过客观全面地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发现幼儿的游戏兴趣倾向,判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幼儿教师观察、指导的能力,为幼儿自主探究性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最终使教与学的方式得到根本转变,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幼儿学习的帮促者、引导者。让教育目标、教育方法跟随幼儿的游戏行为而逐渐生成。而非教师通过高度预设,通过机械化、简单说教的方式把教师知道的知识“告诉”幼儿。孩子们需要通过“游戏化”的教学自主探究,在与学习环境、学习材料的充分互动中积极建构。实践证明,“学习故事”评价模式的应用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助力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而幼儿园多样化的游戏教学,也为教师使用“学习故事”记录幼儿行为、发现幼儿兴趣,运用专业知识解读幼儿行为,为幼儿制订下一步的发展方案创造了有利条件。
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需要多方努力、多管齐下进行治理。从国家层面出台有关教育政策,为惩罚教师教学失范行为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正确的引导;家庭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创新儿童评价模式,是提高教师支持幼儿“学习”能力,实施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举措。对此,本文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黎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治理政策的实践及其改进[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2):12-16.
[2] 顾林永.试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及优化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8(4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