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与时俱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2020-03-30 09:53毛杨柳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集人民出版社经济体制

毛杨柳

制度是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手段,是社会发展由可能到现实的中介。一般情况下,它主要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些办事规程、行动准则以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习俗等一些规范。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处于不同性质的社会,统治阶级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也往往不同,因而制度的内容及形式也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匹配性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质量。根据社会历史变动适时地对制度进行调整,做到制度随社会与时俱进的发展,对于保证制度能够始终发挥其自身积极作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是十分必要的。

制度没有绝对的好坏、新旧之分。通常情况下,对于制度的评判要联系它的社会历史性才能夠得出比较准确无误的答案。当一种制度不能够再维系社会稳定,不能够再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它必然会成为一种滞后性的力量,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与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社会现代化程度及发展程度的对比中,马克思看到了德国旧制度的陈旧与落后。因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用了比较大的篇幅来阐释和批判当时的德国制度,并发出了“向德国制度开火”的呐喊。在马克思看来,虽然有些制度“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依然是批判的对象。”① “在同这种制度进行的斗争中,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它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它的对象是自己的敌人,它不是要驳倒这个敌人,而是要消灭这个敌人。”②而且涉及对旧制度的批判时,应当采取一种“搏斗式的批判”,③ “而在搏斗中,问题不在于敌人是否高尚,是否旗鼓相当,是否有趣,问题在于给敌人以打击。”④

那么,打碎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力量来自于哪里呢?答案就是:人民群众。马克思指出,“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⑤以此来激起人民改革旧制度的勇气,使人民产生新的要求。

马克思所阐述的这些观点无不反映了他对于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在现实的基础上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愿望。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旧制度是没有出路的,它只能以悲剧结尾。因此,制度的制定一定要以现实情况和现实需要为基础,要努力做到“与时俱进”。

可以说,制度的与时俱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一环。

以中国的经济体制为例。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当时相对落后的社会状况,在经济上,国家制定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这是我们党根据当时中国的现实需要作出的选择,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迅速进入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规模的扩大以及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的增加,单一的“计划经济”已经不能够充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此同时,政府对经济领域的过多干预,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束缚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本应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失去活力。这些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经济建设的进程。新的社会现实需要有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指出了当时中国经济管理体制中所存在的权力过于集中、经济行政结构庞杂等弊端,提出要让企业拥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自此,中国的经济体制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懈探索。

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一体制的确立,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以及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和发展潮流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事实证明,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家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成就和经济制度与时俱进的调整与改革是分不开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统筹布局,谋划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变,为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制度的形成应同时代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需根据时代的发展及要求来进行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实现社会历史大发展的目标,不断地向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前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93,410.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页。

猜你喜欢
文集人民出版社经济体制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对话”事件
迎“春”冰心
我给小鸡起名字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