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泉 段灵芝
摘 要:在当前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对初中数学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也采用了较多新型的教学方法,但是因为初中数学知识较为复杂,且逻辑性比较强,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依然十分困难。问题情境就是新课改以后提出了一种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知识难度,提升教学效率,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基于此,下文详细分析了创设问题情境的三点策略。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针对初中数学,相关标准已经明确提出:在教学活动中,要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问题情境也逐渐被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助力,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相较于小学数学知识,初中数学知识更难,逻辑性更强,因此,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经常感觉枯燥,找不到学习的乐趣,长期以往,其學习兴趣变得越来越低。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考,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要注意,相关问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创设,将他们的兴趣彻底激发出来。例如,在“有理数的加减法——加法法则”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吗,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趣味性情况,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彻底带动起来。教师先将一个小故事:在野生森林中,两只猴子看到了一棵香蕉树,其中一只猴子先爬了5米,摘到了低处的香蕉,然后又往上爬了3米,摘到了高处的香蕉;另一只猴子爬了7米之后不小心往下滑了3米,结果没有摘到香蕉。这个时候学生正在想小猴子会继续往上爬摘香蕉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能不能计算出两个小猴子各自爬了几米?第二只小猴子还需要爬多少米可以摘到香蕉?”在听到该问题以后,学生开始通过各种方法计算。这时,教师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就告诉学生,让学生通过有理数完成计算。通过该问题情境,不仅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其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课堂上,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形成较强的学习内动力。
二、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发散性思维作为其中一种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作用[1]。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具有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开放性问题,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在“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发散性问题:“现在我有三个小木棍,如果将它们当做是三角形的三个边,那么可以围成三角形吗?”在听到问题以后,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发现其可以围成三角形。之后,教师将其中一个木棍换掉,并且有两个小木棍的长度和小于另一根,然后再问学生:“用这三根小木棍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在经过动手实践以后发现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接着,教师再问:“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学生开始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想要知道其中的缘由。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出来,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必须要比第三条边大。在该情境中,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高条件。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生活中到处都充满数学知识。因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通过研究、分析、推测、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并将数学知识有效应用到生活中,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生活化问题情境的创设会使学生能够更为切身地感觉相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对数学问题有更好地的认知与理解,并且自身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真正意识到“在生活中数学随处可见”[2]。如在“负数”该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1)在某城市,其白天的气温是零上三度,晚上的气温是零下十度,用数学符合表示,白天气温的数学符号为3℃,那么晚上的气温要如何表示?(2)在一次足球比赛中,红队赢了三个球,蓝队输了两个球,如果用数字符号3表示红队赢的球,那么蓝队输的球要怎么表示呢?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高涨。该实践表明,将学生身边的事物融入到问题情境中,可以让学生快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增强其学习热情与探究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还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助力。
总而言之,问题情境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与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更多助力。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时候,要在学生的兴趣特征、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并保证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高效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学生实现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坤明.创设问题情景,优化课堂教学——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J].文理导航(36):10-10.
[2] 李妙琼;.初中数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性初探[C]//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