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统筹兼顾的视角

2020-03-30 20:28吴新春
青年生活 2020年7期
关键词:统筹

摘要: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是一种以底线为导向的思维方法和心态,强调“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其实质就是一种忧患思维和危机意识的集中体现。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统筹兼顾。从统筹兼顾的视角来看,底线思维的内涵主要是指在坚持底线的前提下,运用统筹的方法大力整合各类资源,积极主动作为。

关键词:底线思维;统筹;兼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底线思维”指的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应用,旨在通过客观地设立最低目标,判定最低界限,从最低可能值入手而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战略性思维方法。

通俗的说,就是做任何事都要从坏处准备,以此尽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底线思维蕴含着前瞻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积极防御意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量变与质变的原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统筹兼顾旨在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要求平衡各方利益、协调彼此关系,实现效益最大化。从统筹兼顾的视角来看,底线思维具有“攻守兼备”、“纲举目张”和“凝心聚力”的特点。

一、底线思维的“攻守兼备”

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当前重要的执政理念。处理底线有两种基本态度和方法:一种是突破底线,打破统一,实现事物属性的根本改变;另一种是坚守底线,强化巩固统一,以此保持事物的本质。

底线思维绝不是一种消极、被动、防范的思维方式,而是攻守兼备、“有守”和“有為”的有机统一,它指导我们从底线出发,稳扎稳打,在保障最小战略利益的基础上,不断争取利益最大化,让改革“蹄疾而步稳”,让发展跨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事实的确如此,唯有在牢守底线的前提下,“中国号”巨轮才能更稳妥地攻坚克难、劈波斩浪,直至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现如今,在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的复杂矛盾日益凸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时刻,如何防风险、守底线、保稳定、促发展,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为此,党中央始终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意识,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担当,努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竭力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实现改革发展既定目标。

然而,在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前,一些领导干部为官不为、懒政、怠政,却还理直气壮地辩称这是坚持底线思维、确保不犯错误的底线。事实上,这种认识是对底线思维最大的误解。底线思维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即既要守住底线,做好最坏打算,又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充分预估将面临的可能困难和阻力,研判出立足切身实际的可接受范围内的底线,并牢牢守住它,以此防止发生颠覆性的错误;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有砥砺奋进书写新辉煌的责任担当和毕生求索勇攀险峰的豪情壮志,充分挖掘潜力,激发力量,释放活力,为改革发展创造新的活力。

古语云:“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风险防控和底线的确立,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息息相关。只有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才能尽力阻止最坏可能的发生,以此赢得工作的主动权。要想行长途、走远路,我们就一定得持续强化底线思维,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持之以恒地把工作做实、做细、做透,这样才能让经济社会发展的巨轮行稳致远。

底线思维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方式,绝不是一种消极、被动、防范的思维方式,绝不只是为了守住底线而无所事事。换句话说,底线思维不仅要求我们“深思”,更需要我们“笃行”,它不仅需要预防风险,还需要我们主动出击,采取实际行动来解决风险。

二、底线思维的“纲举目张”

底线思维着眼于实现全局目标和整体利益,具有系统性和功能性的特点。我国的经济社会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系统,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系统功能都需要防控与化解各种风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的目的,最关键的就是防范、化解有可能耽误和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系统性风险。

在这一过程中,党和国家不仅注意补齐短板、 提升功能,还要积极堵塞漏洞、防范风险;不仅要查清自身底数,防范化解自身运转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和风险,还要积极消除外部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要密切中央与地方、干部与群众的联系,还要在对外交往互动中防控风险、趋利避害。

底线思维蕴含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具有目的性和价值性,旨在实现和维护指定的利益和价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底线思维的总体价值目标。

为实现这一价值目标,党和国家必须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建设来统筹推进。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必须坚决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和美好生活,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党和国家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必须要坚决防范和化解任何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风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绝不能有丝毫犹豫、彷徨和动摇。

底线思维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着眼于防范危机和转危为安、化危为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提前了解未来和趋势,及时意识到发芽中的危险,并提前准备计划,才能控制事物的发展,降低风险并解决危机。底线思维与全局思维在对未来的导向上具有相同属性,但在指定情境下人的认识能力是有局限性的,而客观事物又是不断持续发展变化的,有很多未来的事是难以预料的,随时都可能出现突发的、偶然性的事件。这告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以应万全,绝不能盲目自信、过于乐观。在制定宏伟蓝图时,要对目标作出高瞻远瞩的思考,以寻求循序渐进、长远发展的良策。

防控风险、筑牢底线,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只有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防患于未然,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这便要求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把风险管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遏制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发生,始终坚定不移地把风险防控工作做实做深做细,才能更清晰、更全面地把握全局,让中国这艘巨轮更好地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三、底线思维的“凝心聚力”

当前,党和国家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执政使命,没有经验可以学习借鉴,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摸石头过河,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事实上,这六种思维能力的内涵、特征、功能都不尽相同,但却有着辩证的逻辑关系,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维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末端便是底线思维能力,是众多科学思维的基础。

换句话说,领导干部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也离不开系统学习和掌握其他的思维方法。只有掌握全局思维能力,才能深谋远虑、统揽全局,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规律,也才能以长远眼光和整体视角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危机进行预判。只有具备历史思维能力,才能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方向,以史资政、知古鉴今,从而处变不惊、随机应变;只有具备辩证思维能力,掌握极强的反思能力,方能抓住重点、找准关键,在任何一件事物中,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要克服片面化和极端化,等等。

總之,底线思维不仅不是孤立无援的,还是凝心聚力、掌握其他思维的基础。提高底线思维能力也不能搞“单打独斗”,只有统筹兼顾、系统推进、多向用力,全面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才能真正确立和运用底线思维,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语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经济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二,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家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保障事业等方面的短板日益凸显。随着经济规模日益庞大、区域发展失衡和群众收入差距的扩大等因素的影响,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极为紧迫,党和国家必须运用底线思维来解决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以此提高社会凝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告诫全党要树立底线思维,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运用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在丰富的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重要方法论。我们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运用底线思维的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底线思维蕴含的深邃哲学思想和高超政治智慧,把增强忧患意识、永葆斗争精神贯穿学习工作始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重视的底线思维[J]. 李少军. 新东方. 2017(06):1-4.

[2] 深刻领会“底线思维”的哲学含义[J]. 尹汉宁. 领导科学. 2017(12):20-21.

[3] 论治国理政的“底线思维”[J]. 李崇富.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03):5-15.

[4] 毛泽东同志统筹兼顾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探析[J].詹杨.现代交际,2012(05):104.

作者简介:吴新春(1995-),男,汉族,云南永德,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统筹
论统筹团镇财政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天津滨海新区蓝白领公寓盘活与统筹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城镇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对高中数学选修课的几点思考
科学发展观指导中专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永川模式十年发展给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城乡居民大病医保统筹探究
浅议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方式
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研究
广州“增城模式”对济阳发展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