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佛山祖庙庙会,其发源和传承与当地民众的信仰有着密切联系,是佛山老百姓熟知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体现出岭南一带劳动人民的民族风情。
关键词:佛山祖庙庙会;三月三北帝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明景泰伊始,佛山祖庙被敕封为“灵应祠”,行“国朝祀典”,享“春秋谕祭”,礼极尊荣;至清代,祖庙成为一个集政权、族权和神权于一体的官祀庙宇,由此开启了“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惟我独尊”的辉煌盛世。佛山祖庙源远流长的北帝崇信和历史文化,亦成为了古镇佛山的根、南粤沃土的魂,世代承载着这一方民众的精神血脉,清朝学者屈大均更用“吾粤多真武宫,以南海县佛山镇之祠为大”高度评价祖庙。
佛山祖庙庙会(三月三北帝诞)是岭南一大民俗盛事,延绵数百年,历久弥新,成为了佛山民间信仰的主流,佛山民俗文化的缩影,更是佛山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社会现象,2006年5月入选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名录,2008年2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佛山祖庙庙会,希望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更好地传承这种民族精神。
一、真武起源
千百年来,真武从最初的星宿崇拜、龟蛇图腾,发展为镇墓守卫、辟邪安宅的将军,从动物化走向人格化,其神性塑造和功能定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
上古時期称星宿神;
战国、秦汉视为四灵崇拜;
魏晋南北朝变为太上老君的守护神;
唐代成为北极紫薇大帝的四圣神将;
宋代被赐封为“真武灵应真君”;
元代更由“真君”升格为“玄天元圣人威上帝”;
直到明代,因明成祖朱棣视真武为明王朝的护国神灵而达至顶峰。[1]
与此同时,真武的化身、造像和真武灵应的传说也纷纷出现于民间,由此进入了真武崇信的全盛时代。真武被塑造成为民众的万能保护神,具有保家卫国、求子祈福、祛病免灾、褒善惩恶等各种功能。明版的《真武灵应图册》,由82幅单页工笔彩绘图画和83条题记纸页组成,它讲述了一系列关于真武诞生、修炼、成仙和灵应的系列故事,该图册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岭南圣域——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展馆和庆真楼有多媒体和木雕两种不同形式的展示。
在佛山,从元代起,祖庙北帝的灵应故事也开始广泛流传。明代的黄萧养起事、历代祖庙修缮、庙宇内各种物件、祖庙北帝诞等都与北帝灵应相关。当地士绅利用民众对北帝的信仰和敬畏,树立起北帝在民间的绝对权威,在明清时期对佛山的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佛山祖庙庙会
佛山祖庙庙会,即三月三北帝诞庙会,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佛山人民都会聚集在祖庙为北帝贺诞,进行相当严谨的祭祀仪式。“自前元以来,三月三日,恭遇帝诞,本寺奉醮宴贺。其为会首者,不惟本乡善士,抑有四远之君子……”现存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三门内石碑《重修庆真堂记》中记载了这个情景,人们焚香、拜神、祈福、演出等多种活动内容,热闹非凡,不仅吸引着本地的居民前去参加,还吸引周围乡镇的民众前去信奉,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景象甚为壮观。北帝诞庙会是集宗教性、娱乐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宗教礼仪活动,是民间信仰与民俗的统一,其每一个仪式都有不同的功能,反映了人们对北帝不同的文化情结:
一、赴祠祭拜——敬畏之情;
二、北帝巡游——强化宗族意识;
三、演神功戏——感恩之心;
四、祝寿开筵——敬老情结。
因此,北帝诞庙会的存在,不仅承载着人们祈福拜神的功能,而且对维系乡情、团结乡民、整合地区资源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重要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代代相传、作为其文化遗产一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形式有关的实物和场所。一般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一是传统文化形式,包括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二是文化空间,是在一定实践中进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示传统文化形式的场所,突出了空间和时间的突出特征。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价值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历代勤劳人民的智慧和精神,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和现代化的速度逐步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快速的社会发展中,我国的农耕文明正在逐渐削弱,有的地区已经消亡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三观认识也都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其的生存和传承都受到了威胁,很多有着重要价值的历史、科学、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多或少的遭到了破坏,甚至是趋于失传的边缘境地[3]。传统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和措施等,显现出了严重的滞后性,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中的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国家和社会大众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清楚地知晓该项工作的紧迫性,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来,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三、佛山祖庙庙会的保护与开发
(一)佛山祖庙庙会的生存现状
佛山祖庙庙会体现了佛山的民俗文化,是佛山人凝聚力和身份认同的象征。经过近现代的发展,许多人的思想出现了混淆,搞不清楚迷信和民俗的概念和内涵,严重阻碍了佛山祖庙庙会的健康、长远发展,同时,也给佛山祖庙庙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庙会的参加者多数为老年人,很难吸引年轻人的兴趣;从事佛山祖庙庙会的主持和值事都已经离世,缺少继承人;很多传统的庙会文化项目都已经消失,使得民俗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很大影响,甚至几乎到了失传的境地。正因如此,当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对佛山祖庙庙会的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起高效的保护机制,并采取有效措施,有计划、分步骤的加强对佛山祖庙庙会的实时保护,改变萧条的现状。
(二)佛山祖庙庙会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佛山祖庙庙会的保护工作中最大问题是观念的问题。地方政府和社会民众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上,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意识中,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正确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法律保護的依据,不仅没有科学的定义和权威的解释,也没有列入《文物法》的保护范围,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开展。随着我国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颁布,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为佛山祖庙庙会的开发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打消了组织者思想上的担忧和顾虑[4]。政府要正确地把握和处理佛山祖庙庙会的保护工作和利用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的保护佛山祖庙庙会的原汁原味和整体性,进一步杜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错误挖掘和过分利用情况的发生。
(三)传统庙会仪式与特色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积极意义
保护与开发就像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造成破坏。以佛山祖庙为例,如今,其传统的庙会仪式与佛山特色民俗文化展示相结合则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传统庙会的举办为佛山传统文化搭建了一个集中展示的舞台:2018年佛山祖庙庙会策划了连南瑶族非遗专场演出以及佛山木版年画、佛山铜凿剪纸、狮头扎作等十项非遗展示;2019年佛山祖庙庙会策划了“民族大观·黔景无限”黔西南州非遗专场演出以及佛山彩灯、香云纱、南海藤编、广绣、广彩等十项非遗展示。经过庙会一届届的举办,不但宣传了地方传统文化,也促进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佛山当地的民众而言,既丰富了民众的文化艺术生活,也唤起了他们的集体文化记忆,从而达到增强了他们对佛山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尽管佛山祖庙庙会逐步恢复了传统的贺诞仪式,但这些仪式在现今社会中的功能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其表演与娱乐成分已大于其社区整合功能,比如北帝巡游路线选择在游客集中的祖庙路、福贤路、天地路等固定路线上行走,而不是传统的“虽隘巷卑室亦攀銮以入”[5]了。通过政府主办此类文化节的主要目的是借此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宣传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构建和谐社会等,这是对当代社会的适应,引用萧凤霞教授所说的“一种活跃的、持续的文化传统之所以能传承,是因为它们会因应不同的需要而调适改变。”[6]
为有效保护佛山祖庙庙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管理单位应该要树立起品牌意识,积极营造出保护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鼓励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要走科学的保护与开发之路,注重合理、科学地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偏重任何一方,从而导致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突出矛盾。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单位一定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发展和创新的意识,加大人才培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做好,将我国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佛山要重视佛山祖庙庙会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加强宣传推广,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切实将佛山祖庙庙会开发好、利用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价值,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岭南圣域: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2:008-009.
[2]黄迎迎.浅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戏剧之家,2019 (29):236.
[3]杨润桂,陈刚,许娜.新时代背景下潮汕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 (10):46-47.
[4]强紫芳.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以华阴老腔为例[J].新闻知识,2019 (08):19-21.
[5]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卷六,乡俗。
[6]萧凤霞.传统的循环再生——小榄菊花会的文化、历史与政治经济,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一卷第一期
作者简介:伍嘉雄(1986.06-)男,汉,广东开平,大学本科,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策划推广部副主任,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博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