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琴
【摘 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部分农民走出乡土,流向城市,寻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一部分农田荒芜,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困难。在这样的城乡中国时代,农村实现精准脱贫、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一种催化剂——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人口现代化,最终使农村摆脱贫困,成为人们自由选择的乐居的家园。
【关键词】 城乡中国;精准扶贫;内生动力;农业;农民;现代化
当今中国正处于“城乡中国”的过渡阶段,即处在城镇化进程中,但还未完成城镇化,由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转变。[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部分农民走出乡土,流向城市,寻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着困难。在这样的城乡中国时代,农村要实现精准脱贫需要一种催化剂,这就是城乡融合发展。因此,从城乡中国时代的特征出发,探究城乡融合发展如何催化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人口现代化,最终使农村成为人们自由选择的乐居的家园。
一、精准扶贫及其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他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精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3]为此习近平提出了“六个精准”,解决了扶持谁,谁扶持,怎么扶的问题。对于“怎么扶”,2015中央召开扶贫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为精准扶贫方式提供了创新思路。然而,贫困地区的差异性要求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因此,在“五个一批”思路的基础上,多元化的扶贫路径成为精准脱贫的必然选择。不论扶贫中选择何种路径,都离不开增强贫困地区自主发展能力这个主旨。习近平在河北阜平考察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4]这里的“内生动力”就是指一个地区或家庭自我发展的能力。
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长久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农村经济内源性发展离不开农民、农业这两个关键的因素。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而且是人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发展,就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人口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人口的现代化推动农村精准脱贫,使农村成为人们自由选择的乐居家园。
二、城乡中国时代与精准扶贫战略的内在联系
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不能简单认为是农村范圍内的事情。从历史发展阶段看,随着城市现代化,农村愈显贫困。城乡发展失衡,实质是城乡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留下的后果不是短期内能弥补的,农村精准扶贫要需要强化城乡扶贫开发联动治理,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农村的脱贫。
一方面,城镇化形成的统一市场,促进了部分曾经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民流向城市务工,农业转型,从延续千年的依靠过密化劳动力投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传统农业模式,转向通过增加资本和机械化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化农业。[5]农民因为进城务工,学得一技之长,并且由于打破了乡村的传统封闭,见多识广;二是农业——农村的经济形态,由于规模化经营以及机械化投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些都为乡村精准扶贫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城乡中国时代下阻碍精准扶贫的因素依然占主要部分。资本的逐利性不利于资本由城市流向农村,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趋利化发展,所以出现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一部分农田荒废的现象。缺少这些生产要素,农村不可能实现精准脱贫,而农村脱贫和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城市来催化。因此,城乡中国时代下的农村精准扶贫要在城乡融合中推进和实现。
农村经济内源性发展离不开农民、农业这两个关键性因素,所以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城市对农村内生动力的催化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农村人口现代化和农业的现代化。
三、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农业现代化
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依靠过密化劳动力投入提高土地生产率,市场化程度低且规模小,阻碍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导致大部分农村长期以来贫困的不可忽略的原因。在城乡中国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以及市场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必须引导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要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6]这就需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机械化生产。实现机械化,关键在于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引进城市资金、机械设备和农业人才,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机械代替人力,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生产率,从过去的依靠过密化劳动投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传统农业模式,转向通过增加资本和机械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模式。城市为农业注入劳动力,使得农业经营主体朝多样化发展,呈现“龙头企业家+农村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乡村龙头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业,以农村贫困人口为就业主体,有利于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其次,农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要发挥市场对农业生产的调节作用,只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农业产品满足人们的市场需求。近年来,农村由于具有优质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越来越成为城市人口放松心情的精神家园。农村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户增收,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四、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农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一个整体,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立足于农民这个核心。[7]农民是从事农业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农村实现精准扶贫,归根结底离不开广大的农民群体,农民的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人的现代化,“是同阻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相抗争,摆脱各种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束缚,谋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的现代化”。[8]而人的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观念和素质能力支配的。所以人的素质能力和思想观念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促进农民现代化尤为重要。在城乡中国时代,农民的现代化的实现,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通过加强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来完成。
促进农民的现代化和农村的精准脱贫,首先必须加强教育。教育是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增强人的能力的主要途径。正是因为基础教育的缺失,贫困人口人力资本低下,而通过教育手段,能够提升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9]一方面,应当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水平。对贫困家庭学生建档立卡进行教育资助,鼓励城市企业对口资助贫困学生。对教育就业的贫困家庭的劳动所得给予补贴奖励,使得通过教育培训的劳动力量,形成穩定的劳动致富观念。[10]
另一方面,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城乡要素互动。重视城市资本对农村教学的促进作用,引进先进教学设备,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同时,从城市引进一批高水平教师下乡支教,教育专家下乡进行培训,城乡教师定期开展对口交流活动,以此提高农村教师水平。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通过专家送教上门、企业对农民订单式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其次,实现农民的现代化,还需要加强农村人口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先进的外来文化,尤其是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应当积极接纳,推动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总之,在城乡融合发展中,通过城乡的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催化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人口的现代化,实现农村的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到那时,农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一个和“城市”一样的平等的地理名词,农村将会成为人们自由选择的乐居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徐勇. “根”与“飘”:城乡中国的失衡与均衡[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69(4)5-8.
[2] 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11月4日。http://www.cpad.gov.cn/art/2013/11/4/art_624_15666.html.
[3] “平语”近人——关于扶贫工作,习近平这样说,新华网,2015年10月19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9/c_128333096.htm.
[4] 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_2016全国两会,中国网,2016年2月26日,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fangtan/2016-02/26/content_37881406.htm.
[5] 刘守英,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J]. 管理世界,2018(10)128-146.
[6]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新华网,2018年9月20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20/c_1123461722.htm.
[7] 方兰,李双媛,陈龙.习近平关于“三农”问题系列重要论述的全面性特征及其价值指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8(4)12-20.
[8] 屠静芬,马博.人的现代化视阈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理论学刊,2017.4-8.
[9]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编写.脱贫攻坚前言问题研究[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9.201.
[10]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编写.脱贫攻坚前言问题研究[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9.56.
【作者简介】
杨 琴(1993—)女,汉族,江西赣州人,南昌航空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