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琦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发挥语文人文性特征的重要体现。文章将阐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四个实施对策。
关键词: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2-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054-01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现状
尚待厘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教学形式刻板僵化,学校和家长更加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与排名,这在某种层面上是一种功利性、虚伪性的教学。教师在日常上课过程中更注重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人文性功能日渐缺失。其次,教师的教学传统思维和审美能力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我国学科育人的培养目标从强调“双基”到优化版的“三维目标”再递进到升级版的“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纵观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是不断进阶和深化的。但是许多教师现在仍然受到“双基”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过度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用自身情感去理解体悟的部分,从而很难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再次,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审美教学的部分陈述过于宏观,没有做到对具体的实施内容进行清晰阐述,即便有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性,但因为受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审美教学内容也呈现零散性、无序性,这很难做到科学有效的贯彻落实。
二、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审美教学对策探究
(一)创设品读情境,培养主体意识,体会美
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的建构,需要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理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以达醍醐灌顶之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题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善于激活学生大脑皮层的表象,启发他们身临其境进行想象。
例如,在教学《小池》时,可以采用配乐朗诵,并且加入动态的泉水声或者琵琶配乐,营造一种和谐静谧的环境,给学生充分的审美体验,满足他们对美的需求。在静态和动态的有机结合下,衬托出小池独特的魅力。在发达的多媒体时代,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来帮助学生回忆、感受情境,激发他们体会美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捕捉细节,理解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应积极践行让生生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所学文本的交流与讨论中受到启发。大家在发表个人的见解与感悟时,可以为旁听者提供灵感,从而以更发散的思维角度来欣赏审视文本内容。再灵活迁移到个人的生活体验中,进而在思想上得到升华以提高审美能力,这样循环往复的教学流程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与文本对话,激荡情感,欣赏美
“对话”的方式可以使彼此的精神和心灵得到最大程度的慰藉,它所提倡的是共情交流,并且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一种内化情感、不断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重对话的方式,引导其在课堂中进行师生对话、读者与文本的对话等,通过交流与碰撞激荡学生的思想感情,增强其对文本所蕴含的美的理解来打造富有美感的课堂。
(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想象美
在培养学生審美能力的过程中,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它好比源头活水,会给学生源源不断的能量来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让学生发挥发散思维,对脑中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将平面化的知识通过触景生情、迁移体会的方式在脑海中建构立体网络,形成全面深刻性的认识,以便于更好地感知文本。
例如,在《咏柳》一诗的教学中,教师不应直接向学生们呈现出柳树的形象,而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诗词去想象他们心中独一无二的柳树。并可以通过语言、图画等形式表达出来,展示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都会呈现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这便是想象创造的魅力。
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阶段,重点是启蒙学生对美的感悟与认知。教师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可有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 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138-140.
[2]陈美贞.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8(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