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人教育理念构建中国高校非遗舞蹈教育

2020-03-30 03:17莎日娜
艺术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全人教育高校教育

摘 要:中国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这些蕴藏着民族历史文化记忆的传统舞蹈为高校舞蹈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然而,非遗舞蹈教育如何在保存和延续的双重难题下实现活态传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为出发点,从全人教育的教学观、课程观角度,探寻全人教育视角下的高校非遗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具有文化内涵的中国高校非遗舞蹈教学模式。

关键词:全人教育;高校教育;非遗舞蹈

1 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与非遗舞蹈教育价值的契合点

全人教育以整体论哲学、永恒主义哲学、生态学理论以及超个人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主张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关注生命价值,以为社会培养身体、心智、精神、技能协调发展的完整的人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全人教育的先驱约翰·米勒认为躯体与情感、心灵应该是统合的整体,身体与情感、意识不能割裂。而能够将人的自我表达和身体运动以及感受有机结合的形式非舞蹈莫属,这也恰恰是舞蹈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基于二者逻辑起点的一致性,全人教育的理念或许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开展非遗舞蹈教育的全新视角。

全人教育理念的核心观点是联系、关系,这集中体现在全人教育关注直觉与线性思维、情感与躯体、各个知识领域、个人与社区、人与世界、个人与自我等间的相互关系。非遗舞蹈作为我国各民族精神性的外化表现,是族群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的精神文化积淀。隐喻在非遗舞蹈动作外壳之内的是族群内部共识的对生存方式的认知,这种认知大多是以身体动作表现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个人与族群之间的各种关系,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从联系的角度解析非遗舞蹈的文化内涵,存在表现3种关系的类型。第一类是反映族群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依存关系,其代表是我国南北方普遍存在的非遗舞蹈形式——龙舞。龙舞气势如虹,动感十足,其原始功能大多与祈求风调雨顺、人神和谐有关,且多在重要的时令节气表演,反映着中华民族对龙图腾共同的心理期盼。第二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族群与自然生物平等共生的关系,如哈尼族传统舞蹈——棕扇舞。棕扇舞的表现形态是模仿哈尼族人钟爱的白鹇鸟抖翅、喝水动作再现白鹇鸟的舞蹈,是族群对自然万物态度的情感表达,也是族群自我认同的精神物化的表现。第三类表现的是族群内部群体与个人的关系,其代表是内蒙古科尔沁安代。安代在起源之初是萨满教仪式,是科尔沁蒙古部族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或不孕妇女举行的包括祈祷、治疗等一系列完整的宗教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安代的宗教因素逐渐退却,但通过甩巾踏地起舞达到治疗目的和承载着族群团结价值取向的核心动作却被保留了下来,安代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非遗舞蹈承载了族群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与全人教育注重关联的核心观念具有相同的逻辑起点,使得全人教育能够成为促进非遗舞蹈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1]非遺舞蹈在高校公共舞蹈艺术课程中的实践,在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民族地域的大学生中要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承,不仅要在身体动作层面让大学生们得到体验的机会,更要挖掘传统舞蹈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激发青年学子对传统舞蹈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从全人教育的教学观反思高校非遗舞蹈教育困境

目前,非遗舞蹈教育在高校领域呈现出两个层面:一是培养非遗舞蹈专业人才,培养能够表演、传承的非遗舞蹈实践人才以及能够胜任非遗舞蹈研究的理论人才。二是使非遗舞蹈资源进入公共艺术课程。非遗舞蹈的普及性教育,似乎更能体现国家所提倡的,在更广泛的学校教育层面开展非遗教育。

非遗舞蹈为高校舞蹈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不可否认,其也面临着困境。这种困境来自非遗舞蹈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境遇以及当代大学生在非遗舞蹈学习过程中的学情两个方面。一方面,非遗舞蹈艺术因其产生年代久远,其形态功能以及传播方式与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不可避免地产生距离感。非遗舞蹈多是在宗教仪式、民间信仰等场域中产生,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非遗舞蹈赖以生存的思想基础和实际功能也逐渐消失。花红柳绿的服装搭配,节奏缓慢的配乐,祈祷模拟等较为缓慢、简单的动作与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审美心理相去甚远。另一方面,舞蹈教育强调技能,最终落实在身体表现上。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大部分非遗舞蹈尚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体系,缺乏规范性和审美性,动作质朴简单,没有高难度的技巧,舞蹈专业学生不愿意接受。而对于学习舞蹈公共艺术课程的大学生们来说,他们大多数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之前,并没有舞蹈训练或舞蹈鉴赏的审美体验,难以开展身体动作的训练。

以全人教育整合的教学观考察非遗舞蹈在高校教育中的困境,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高校舞蹈教育以传授身体动作技能为主的教学理念与非遗舞蹈深刻地反映着族群文化关系的特征相矛盾。全人教育整合的教学观关注舞蹈文化、历史,涉及人类学、社会学等,反对单项内容的传授,寻求多种内容的联系,强调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2]目前的非遗舞蹈教育,恰恰在这一点上剥离了舞蹈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仅从身体动作入手,关注动态而忽视动作之后隐喻的一系列文化指征。非遗舞蹈根植于民间,蕴含着族群的民族历史、民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内在价值,通过舞蹈的动作、队形、音乐唱词等综合的艺术形态表现出来。因此,非遗舞蹈的内涵和外延需要在高校舞蹈教育中被充分体现,方能使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精神文化价值,从而找到学习兴趣,达到传承“遗”脉的教育目标。

3 全人教育理念对高校非遗舞蹈教育的启示

全人教育理念更注重意义而非信息,知识技能在本质上是关系的组合表现,只有在认识具体的环境和关系的过程中,才能够构建真实的意义。舞蹈动作是技能,非遗舞蹈的文化价值是意义,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方能体现非遗舞蹈的价值。高校非遗舞蹈教育需要构建起文化内涵情境下的教学体系,以全人教育的视角审视,以身体动作为教学内容的碎片化、阶段化的教学不能涵盖非遗舞蹈教育的全部。因此,在非遗舞蹈教学过程中,鉴赏或文化内涵的解读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包括舞蹈教育在内的传统教育,评价的是理性和认知水平,其评价指标也集中于对知识点、专业技能的熟悉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竞争环境,对于舞蹈教育而言动作被独立为元素,强调动作的规范、风格性,而在全人教育者特别强调的学生个人体验的部分则很少受到关注。[3]非遗舞蹈源自民间,是展现生活热情的舞蹈,是情感抒发的流露,这种精神情感方面的要素评价不能由单一的动作精准性标准来实行。根据高校舞蹈教育的两个层次,可以实施不同的舞蹈教育评价方式。专业舞蹈教育重视传承,强调动作的原汁原味;而普及型舞蹈教育重体验、重继承,弱化动作表演的评估环节,倾向于学生个人体验的提升,不诉求专业舞蹈教学方法的准确性,通过鉴赏对非遗舞蹈文化内涵进行分析,通过动作、队形表现体验和实施。

在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路径之中,要想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艺术实现优质且稳定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应当立足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学单位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基本现状。通过针对我国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艺术展开系统研究,编制形成具备系统性和规范性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艺术专业教材;继而对我国高等院校舞蹈艺术专业在校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艺术课程教学,逐步培养和输出一定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艺术专业传承人。

在非遗艺术活态保护和传承的时代语境下,全人教育为开展非遗舞蹈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创新的形式探究和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积淀而来的身体文化记忆,呈现有别于世界舞蹈种类的中国非遗舞蹈的文化内涵,表现特色并赋予时代意义,更为符合“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艺术活态保护和传承的时代要求。尤为重要的是,在高等教育的学府以充满热烈真挚的生命情调、变化万千的身体表现非遗舞蹈,启迪青年学子的身心,塑造他们的家国情怀,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颜海波.试析“全人教育”关怀下通识教育的价值导向[J].高等理科教育,2011(3):4-7.

[2] 謝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8.

[3] 谭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9):48-51.

作者简介:莎日娜(1982—),女,艺术学博士,讲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访问学者,研究方向:舞蹈教育,拉班理论。

猜你喜欢
全人教育高校教育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论全人教育视阈下的高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