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政 纪安玲
【摘 要】 红色资源是伴随新中国产生的由无数革命先烈缔造的一笔异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路径主要是:利用高校思政课平台开展各类红色活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多种载体;创新红色文化作品的表现形式,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生动的补充材料;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生活,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源头活水。
【关键词】 红色资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路径
红色资源虽较其他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产生的时间晚,但其产生、发展及发挥引领作用的过程却有深厚的历史及时代背景。本文从红色资源的来源、原有红色资源利用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以及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红色资源利用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四个方面,结合时代特征,探讨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思想理论的融会贯通能力的新方法。
一、对红色资源的再认知
1、红色资源的追根溯源
红色资源一般指红色文化资源,它的产生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这一中国唯一的执政党的诞生与不断壮大,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应该说中国共产党是红色资源最核心的组成要素之一,也是它的底色。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离开中国共产党,红色资源就不成其为红色资源”。红色资源的产生土壤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建设的各个革命根据地,且尤以长征沿线形成的井冈山、瑞金、遵义、雪山草地、延安、西柏坡这一条“红色”主线为标志。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以共产党员和亿万劳动群众为参与者戮力同心所创造的以红色为底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可以被称之为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的的定义不是“拿来主义”的,因为它是中国人民在近代迈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与中国有史以来最革命、最先进、最进步的政党团结一致所创造出来的,它是长期的社会实践的产物。应该说,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本身是没有红色资源这一概念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相结合的产物,这无疑是创造性的。“革命英烈们在血与火的斗争中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辉煌业迹,这些业迹折射出他们的崇高理想和人生境界,演绎着他们的价值追求和高贵人格,放射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光芒,成为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源头活水。”[1]红色文化是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指引下对原有物质世界改造后的产物(即红色资源)作为载体而存在的一种旗帜鲜明的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文化形态。红色资源记录着有血有肉的人民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必须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凝练而成的精神文化土壤之一。
2、红色资源的产生贯穿于反封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进程这一时代背景下
依托红色资源而创造出的文艺作品是原有红色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收获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是已经探索过的较为成功的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之一。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基于当代中国人发展变化着的文化需求和审美特点,红色文艺作品需要创新创作手法,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重新挖掘红色资源,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特色,使之更好地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后,西学东渐的脚步逐渐加快,曾经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百年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擅于博采众长的中华民族用自己博雅达观的民族心态接纳了它们,这些积极的因素帮助中华民族走出近代屈辱的历史,实现了“追赶”。而历史的车轮从未停下它的脚步,中国人民长期实践形成的宝贵经验昭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得是屹立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上的,意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土壤。红色资源因其独特的属性决定了它与当代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文化关注点、兴趣点有着一定的差别,而这一客观存在的差异能够解答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当代大学生对红色资源较低关注度和参与感的疑惑。明晰这一点,能够避免一些探究产生缘木求鱼的结果。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尤以“九五后”、“零零后”居多。他们出生时的时代大背景造就了他们对红色资源较低的文化关注度,但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基于不熟悉和低关注度的现状,正给予了当代大学生某种新鲜感和好奇心。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时代,红色资源是最能凝聚亿万人民热情的精神财富,是重温初心使命,激励当代大学生继续前进的文化之钙。只要方法得当,基于红色资源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定能够独辟蹊径,充分实现其时代价值。
二、明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渊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语源”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有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实现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崭新名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和自身的体悟,当代大学生普遍对我国的国情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够明辨某些西方国家宣扬的所谓的“普世价值”背后的真实动机并能够做到自觉抵制其错误观念的影响,普遍形成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正确思想立场,能够自觉做到拥护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珍视社会主义这一指引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先进社会制度。改革开放已四十载有余,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竞争意识的现代化国家。用四十年,走完了西方国家两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无疑实现了奋力追赶。但随之产生的部分公民在道德层面的“思想滑坡”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如何在物质资料不断丰富的过程中,也不松懈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是想要构建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所不能绕过的问题。物质资料與精神财富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随着公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二者同等重要并且需要同时兼顾的现代社会理念一定会成为人们的共识。
2、大学生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二十世纪后半叶掀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漫长的人类文明演进史想较,人类社会短短二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使得原本纷繁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得更加的错综复杂。在移动互联网产生之后,由于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各种社会思潮有了更为便捷的在公众间传播的渠道,但一个事物的优越性得以充分显现的同时,它的消极影响也会不同程度的暴露出来。各种社会思潮的交织和激荡不同程度的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不同于屡经实践检验为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多元的价值取向往往如同一把把双刃剑,在使思想环境呈现生动多元局面的同时,也使得人们不能够形成正确的义利观,进而引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混乱。在混乱且无定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中,人们极易产生功利主义的倾向,产生了拜金主义和完全相异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拜物教”。社会中充斥的种种功利化倾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冲击,使得原本颠扑不破的真理在理论教育中却较难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因此,要想使大学生们的心中真正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破斥错误思想,实现正本清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纯的缺乏生机与活力的理论教育很难与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的角色定位相契合。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其实主要依托于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相较于高校各专业的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以及公共选修课,高校思政课所创设的教学氛围更得宜,教学内容更契合。按既定的程式走,教育工作者所希冀的收效应当是水到渠成的,但现实情况却是 “为讲课而讲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不能够达到理论宣教理想效果的同时,也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偏离教育初衷的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
3、努力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知行合一的人从古至今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盼,但现实向理论研究者和传播者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应对理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部分大学生知行不统一造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悬置的问题。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伟大复兴的价值导向,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红色资源的价值目标的最终归宿。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物,无论是从个体意识还是从社会意识来看,都不离不开与之紧密相连的人的需要、利益、意愿、目的和理想等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必然要回归到人的社会实践,变为个体或群体的价值追求乃至客观的价值活动。”[3]如何提高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的程度,使得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在实处,是一个亟待各方拿出解决方案的时代课题。
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同时也是唯一一种自产生起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面对鸦片战争战败的事实,面对西方文明在器物、制度、思想文化这三个层面对中华文明压倒性的优势面前,国人对我们中华文明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减损的,导致部分中国人觉得我们:器不如人,制不如人,文化不如人,鲁迅先生也不禁发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的中国共产党,如同炽热的太阳,在中华大地上散发出光和热。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赋予了这个日渐衰微的民族一种强大的复兴动力。共产党员作为先锋模范也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将奉献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而在面对善良淳朴的广大人民群众时,又能够坚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正是他们的知行合一使得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经过中华儿女的接续奋斗,我们得以向世界宣告:“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4]
三、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路径
红色文化是积极向上的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符合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我们这个过分强调经济利益的时代,更应该不断重温共同理想,用无数仁人志士的先进事迹不断鞭策我们更加努力地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红色文化同时是实践的。它不是空谈,而是通过实干振兴国家的行动的指南。红色文化符合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它高度凝练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是值得深刻领会和不断弘扬的中华优秀文化。“借助于合适的载体,红色资源在意识形态、文化传承、道德示范上的功能优势,能够有效地回应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诉求。”[5]
1、利用高校思政课平台开展各类红色活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多种载体
高校思政课课堂是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教的主战场,但说教、套话、大话、空谈等教育形式无助于大学生理解、认同并内化这些先进思想。宝贵的精神财富也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调整宣教形式,才能真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创新高校思政课授课形式,多引入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采用开展探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方面的辩论赛,红色文化学生专题研讨会,开展红色歌曲校园歌唱比赛,红色经典电影展映、红色文化艺术节,加强红色文化学生兴趣社团建设等多种形式,用红色基调丰富高校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借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2、创新红色文化作品的表现形式,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生动的补充材料
红色资源因为来源于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因而积累了丰富的以故事、事件等作为表现形式的生动的教育材料,而基于红色资源再创造出的文化产品则提供了以电影、电视剧、文学、音乐和绘画等为表现形式的文艺作品。“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6]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丰富的红色资源必须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面前做出传播形式的创新,方能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落窠臼,新兴的短视频平台和年轻人汇聚的视频门户是其较好的传播渠道。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参与文化生活的场所由线下转到线上,充分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资源、B站等视频门户、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中新创作出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影音作品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生动的补充材料,能够产生缓解理论宣教枯燥乏味和激发大学生不断学习探究的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