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新,刘永河,石明星,臧小萌
(兰州交通大学 铁道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两分开、三固定”(即专业分开、时间分开,固定“天窗”时间、固定“天窗”日期、固定“天窗”内的检修专业)维修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高速铁路高密度、安全、平稳、舒适和不间断运行需求,对高速铁路基础设备的养护维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为创新高速铁路基础设施运营维护管理模式,经过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试点,工电供“三位一体”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在京沪、京广、京哈、京津、沪昆、沈大、徐兰(郑西、宝兰段)、兰新(哈乌段)、大西(原太段)等高铁线路率先推广应用[2]。
高速铁路工电供“三位一体”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推行,对铁路基础设施运营维护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工电”融合发展引入铁路特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而实现“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创新发展铁路职业院校特色与优势,已成为铁路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亟须破解的难题。
为适应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系统集成度高、维护管理标准高、设备质量要求高、专业协调要求高的特点,按照“专业负责、站段协调、车间组织、工区落实”的原则,以综合维修工区为生产组织单元,实行“资源综合、专业强化、集中管理”的综合维修模式,在强化专业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条块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区域性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提高天窗利用率、维修作业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图1为高铁基础设施综合维修生产管理组织架构图。
图2为高铁综合维修车间专业组成,车间下设综合维修工区。综合维修工区由工务、电务、供电、房建、给水等各专业工区组成,工务工区工长担任综合维修工区工长,电务、供电工区工长担任副工长。在强化专业管理的基础上,综合维修工区作为独立生产作业单元,构建“七统一、一联合”的高铁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图3所示),即统一组织架构、统一天窗安排、统一生产计划、统一作业组织、统一应急处置、统一防护管理、统一生产平台、实施联合调度[3-4]。
图2 高铁综合维修车间专业组成
图3 高铁综合维修生产“七统一”管理模式
实行“资源综合、专业强化、集中管理”的高铁综合维修管理模式,旨在通过各专业协同作业,坚持效率效益导向,显著提升天窗资源利用率、装备综合利用率、整体作业效率,有效降低职工劳动强度。
现有高铁综合维修工区专业技术人员均为原工务、电务、供电工区人员整班组划入,各专业技术人员作业技能单一,对其他专业技能掌握不够,相关专业管理规章学习不到位,导致专业融合度不高,生产资源利用率、劳动效率提高不明显。跨专业应急支撑项目协同不足,人员思维意识固化,现场应急处置能力亟待提高。
“七统一、一联合”高铁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管理平台的构建,要求工务部门牵头统筹平衡、汇总编制综合维修计划,工区联合细化实施方案,对道岔、轨道电路、轨面标准线、光电缆、侧面限界等专业结合部实施联合检查、联合诊断、联合作业、联合验收,完善联合应急抢修预案,强化联合应急管理能力。这一变革,对工务技术人员跨专业生产组织、现场控制、技术管理、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速铁路工电供“三位一体”要实现各专业从形合向神合的深度融合,就必须培养一批技术拔尖、技能娴熟、适应高速铁路发展的一专多能的“工务+”复合型综合维修技术能手,配齐配强车间管理力量,建立车间综合实训基地,健全工区综合实训设施,组织职工跨专业学习,鼓励“一专多能”提高综合维修能力[5-7]。
高速铁道技术是为满足国家高速铁路建设及运营维护实际需求而设,属交通运输分类,主要培养面向铁路运输行业,能够从事高速铁路施工、维护、检测和运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铁路特色院校纷纷于2009年前后开设该专业,经过近1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各铁路特色职业院校均有开设。以2018年为例,部分铁路特色院校高速铁道技术专业招生规模如表1所示。
表1 2018年高速铁道技术专业招生情况
序号院校招生情况1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0人2陕西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0人3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0人4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0人5包头铁路职业技术学院140人6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113人7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80人8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50人
2.2.1 培养方案
目前,各院校高速铁道技术专业大多设置于铁道工程系。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套用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技术能力方面仅增加了高速铁路路基、桥隧、轨道等高铁相关专业知识,均未涉及综合维修一体化需求的轨道供电、轨道信号等专业基础知识。人才培养目标未能切合高铁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背景下“工电”融合发展的“一专多能”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2.2.2 师资力量
高速铁道技术专业建设之初,师资力量均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现有师资,对高速铁路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维修组织新模式掌握不充分,具有高铁相关专业背景及经历的师资资源严重匮乏。同时,各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受各因素限制,师资严重不足,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更新知识与实践技能[8],且各专业各自为营,缺乏有效沟通,现有师资力量融合困难,难以对“一专多能”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形成有效合力。
2.2.3 教材选用
目前,高速铁道技术专业课程教材的来源主要由相应本科教材压缩、铁路企业职工岗位培训指导书及自编讲义等三种主要途径。各类教材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层次、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且与高速铁路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相关的规范、标准、规程统一性不足,尚未出现具有“三位一体”综合维修立体化、数字化、标准化、职业化的教材。
2.2.4 实训场地建设
近年来,各铁路特色院校对校内实训场馆的建设投入了众多资源,建设了具有高铁特色的无砟轨道、电子电工、机车模拟等各专业校内实训场馆。但规模均不大,工、电、供各专业单独建设,结构体系单一、无法实现联动、缺乏系统性,无法满足“工电”融合场景下的一体化实训需求。
为适应铁路改革发展需要,各铁路集团公司纷纷在管内构建了管理规范、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具有现代铁路特色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受铁路企业管理特点制约,各铁路特色院校虽与铁路企业有一定的交流合作,但合作广度、深度不够,“2+1”或“2.5+0.5”学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参与度不高,院校未能充分利用企业职工培训基地实训资源。
企业是人才需求的主体,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针对高铁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这一时代变革,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已成为铁路院校新工科建设的共同行动方案。
培养方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内容、方法是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管控的核心[9]。高铁“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背景下,高速铁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应紧盯企业需求,适时构建以“工务+电务+供电”为主要模式,以“浅理论、强应用、重技能、抓实战”为教学指导思路,紧盯企业需求,重构课程设置体系。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多维度培养具有轨道结构、轨道供电、轨道信号等专业基础的“工务+”复合型技能人才。
针对各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且各专业各自为营,缺乏有效沟通等现状,参照铁路集团公司“工电”融合改革经验,将铁道工程系、铁道供电系、铁道信号系整合为“铁道工电”系。统筹实训资源,紧贴企业生产实践,共同探讨铁路设备检查、设备状态分析、应急处置等专业结合点,使之同频共振。促进师资跨专业融合,为培养具有“工电”融合特色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师资后盾。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模式大多是形象思维,他们喜欢动手操作胜过理论学习。相比本科教育“重理论、重基础”课程架构,高职教育“浅理论、强应用”课程体系设置需要“倒序”,即体验式教学应先于理论教学。使学生明确毕业后干什么,然后教其如何干,通过实战训练来升华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深化进一步提升实战技能。
如果说课程体系设置是打造专业的骨架,那么教材建设就是铸造“血肉”之躯。建立基于高速铁路基础设施设备“检测—计划—整修—验收”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管理的综合维修教材,建立综合维修实训基地,健全综合实训设施,开展道岔、轨道电路、轨面标准线、光电缆、侧面限界等专业结合部联合诊断、联合作业、联合验收的校内外实训。
针对企业发展需求,基于“1+X”证书制度,引入企业标准,建立“课证共生共长”人才培养机制。根据综合维修岗位特点,建立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的课证认证体系,实现企业岗位培训与学校理论学习有机结合、互相认证,实现校企合作利益最大化。
企业是人才需求的主体,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针对高速铁路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背景下高速铁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针对高铁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这一时代变革,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已成业界共识。
(1)高速铁道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紧盯企业需求,加快促进“工电”融合发展,以“浅理论、强应用、重技能、抓实战”为教学指导思路,重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2)统筹学校资源,整合系部,促进师资跨专业融合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坚实后盾。
(3)根据职业教育“浅理论、强应用”的特点,“倒序”架构课程体系,开发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综合维修类教材,建立综合维修校内外实训场地是人才质量的有力保障。
(4)引入企业标准,建立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的课证认证体系,实现企业岗位培训与学校理论学习有机结合、互相认证,乃是实现校企合作利益最大化的切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