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中学 北京 100034)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CO2从空气扩散进入叶片,首先通过气孔腔,然后穿过细胞间隙,最终进入细胞和叶绿体。在光量充足的条件下,高浓度CO2带来高光合速率,学生在学习影响光合作用因素时比较容易接受该观点。
在学习和备考过程中,学生围绕着CO2浓度与光合速率关系,经常提出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疑难问题,如“CO2补偿点的含义”“CO2浓度与光合速率关系是否成正相关”。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关键点入手,联系解生产实践中的具体例子,全面分析问题。
图1表示甲、乙两种植物在光照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度对环境中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性。
学生据图1判断,乙曲线表示净光合速率,a点表示CO2补偿点,并无异议。但是,甲曲线代表净光合速率,还是真光合速率?在历届高三毕业生中多数学生判断该曲线表示的是“真光合速率”。该判断是否正确呢?
学生做出判断的依据,可能是类比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光照强度为0时,若CO2固定速率为0,即真光合速率为0,可判断为真光合速率。
但是,甲曲线横坐标为外界CO2浓度,当外界CO2浓度为0时,CO2净固定值为0,即光合作用吸收的CO2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此时的真光合速率不为0,所以甲曲线表示“净光合速率”。在自然界中是否存在CO2补偿点为0的植物?CO2补偿点低具有什么生物学意义呢?
植物的CO2补偿点是指由于CO2浓度的限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CO2补偿点一般于O2体积分数为21%和温度为25℃时测得。依据CO2补偿点的特性,可把植物分为高补偿点植物、低补偿点植物、不定补偿点植物。C3植物如小麦、水稻、大豆等绝大多数栽培作物CO2补偿点较高。C4植物如玉米、高粱、甘蔗等,多个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形成花环状结构,叶肉细胞中高效的PEPC酶能够利用极低浓度的CO2,将CO2富集到一个维管束鞘细胞中,形成一个CO2泵,利于光合速率的进行,因此C4植物为低补偿点植物,其补偿点为0~5 μL CO2·L-1。具有景天酸代谢途径(CAM)的植物,为适应干旱高温等恶劣环境,植物白天关闭气孔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晚上温度较低时打开气孔,吸收、固定CO2并储存起来,以作为白天光合作用的原料,其补偿点或者位于0~5 μL CO2·L-1水平上,或者上升甚至高达 200 μL CO2·L-1水平。
综上所述,图1甲曲线代表净光合速率,该类植物根据其CO2补偿点的特性,推测可能是C4植物或适应高温干旱环境的植物。
如图1所示,光合速率与CO2浓度呈正相关。学生在学习影响光合作用因素时,比较容易接受该观点。但学生在分析2014年安徽省高考题时提出了以下疑问,值得教师深入思考和详细解惑。
2014年安徽省高考试题部分:
某课题小组研究红光与蓝光对花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与对照组相比,____光处理组的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高,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蓝 蓝光促进了气孔开放,CO2供应充分,暗反应加快
学生对于图2第3幅图提出异议:红光条件下胞间CO2浓度高于蓝光,为何光合速率却更低?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呈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呢?
为分析清楚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清楚外界CO2浓度和胞间CO2浓度的关系。
外界CO2必须扩散进入叶片,继而进入到Rubisco的羧化位点。扩散途径的每一步都会对CO2扩散施加一个阻力(图3)。界面层阻力是由于叶片表面相对未受干扰的空气形成的阻力;细胞间隙空气阻力为气孔下腔和叶肉细胞壁之间的空气形成的阻力;气孔阻力是由于气孔闭合形成的阻力,因此气孔导度越小阻力越大;液相阻力是CO2从细胞间隙到叶绿体羧化位点过程中液体基质形成的阻力。由于在CO2和水分散失过程中气孔腔通常施加最大的阻力,它是植物有效控制叶片和大气气体交换的唯一调节点。在叶片气体交换的研究测定中,界面层阻力和细胞间隙阻力通常是忽略不计的。综上分析,外界CO2浓度和细胞间隙CO2浓度的变化可能是不同步的。
清楚了外界CO2浓度和细胞间隙CO2浓度的关系后,再分析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的关系。
图2所示,红光条件下胞间CO2浓度高于蓝光,为何光合速率却更低?这种负相关性在自然界是真实存在的。如图4所示,上午9∶00-11∶00西瓜的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之间也呈负相关。这种负相关出现是因为该时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光照强度,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高,从而导致胞间CO2浓度降低。外界CO2扩散途径由于受到界面层阻力、气孔阻力、细胞间隙空气阻力、液相阻力等因素的限制,胞间CO2浓度和外界CO2浓度不同步,胞间CO2浓度降低是光合速率增高导致胞间CO2消耗过快的结果。因此,此时光合速率变化为因,胞间CO2浓度变化是果。显然,不能由这种负相关得出胞间CO2浓度越低光合速率越高的错误结论。
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也可能正相关。例如,在图4所示中,在11∶00-14∶00,西瓜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呈正相关。11:00-13:00为防止过度蒸腾作用,气孔导度变小,增大了外界CO2进入胞间的阻力,导致胞间CO2浓度变小,影响叶绿体基质中的碳反应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13∶00-14∶00,随气温降低气孔导度变大,胞间CO2浓度变大,净光合速率升高。这种正相关说明是气孔因素导致胞间CO2浓度变化而引起光合速率变化,此时胞间CO2浓度是因,而光合速率变化为果。
将正负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等同,是学生提出以上问题的主要思维误区。光合速率与CO2浓度的相关性是个复杂的问题,受光照强度、温度、光呼吸强度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新课程的价值是让学生在形成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面对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出超越课本知识的质疑,反映出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教师要乐于接受学生在生物学知识方面提出的挑战,教学相长,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生物学的思考和研究,在探索生命奥秘历程中留下精彩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