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健
(江苏省南通市十里坊小学,江苏 南通 226002)
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阵地,课堂安全尤为重要,学校和教师应该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但是,体育课在室外动态中开展,较之室内授课的其他科目而言,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相对较高,体育课堂安全问题如影随形,这无形中给广大体育教师敲响了警钟。在当下的体育课堂中如何有效规避伤害,减少学生运动损伤概率,成为体育教学当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体育教师必须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通过强化安全教育,构建周密细致的安全机制,才能让广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课堂安全不再是简单的、机械的、空洞的说教,需要有一定体系的架构与理论的支持。运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原理,去解决体育课堂中的安全问题,无疑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安全体育课堂的构建首先需要分析出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因素,根据分析出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这是“教学做合一”思想中以“做”为中心的体现。故教育不能只关注文化知识传授,也需要关注身体健康的发展。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还能学会自我保护与帮助他人,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学中做”,并且可以灵活地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运用鱼骨图分析法(鱼骨图也称因果图,它是一种把与某个问题有关的所有知识组织起来并用图形加以描述的工具)结合教学经验与教学案例分析得到,体育课伤害事故的发生往往由以下几方面导致(图1)——从学生、教师、体育器材、学校4 个因素入手,逐个因素分析并在图表中画出主骨与附骨。学校因素有未建立安全处置预案、缺乏相关安全培训、存在侥幸心理等;体育教师因素包含教学设计不合理和教学安全措施不到位。学生因素包含体质差异较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弱,自我保护能力有限。体育器材因素包含老化、规格不符合学生实际等。
为了有效构建安全的体育课堂,克服生活与课堂的脱节、实践与理论分离的弊端,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其中的“做”指模仿、练习。陶行知先生在其《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中阐述“做”是在劳力上再劳心。因此,“做”包括了3 个特征,即思想、行动、新价值的产生。学生仅有思想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行动与分析的能力,才会有新的价值产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安全教育方面,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应付了事、被动填鸭式地传授,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手段,避免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或者在面对突发安全事故时能沉着冷静应对,运用所学的应急知识去妥善处理化解危机,将事态控制到最小化。
图1 体育课堂教学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体育安全课堂的构建也是一种统一,根据具体的事物提出问题,启发式的方法,让学生手脑并用的方法,是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去解决体育课堂中安全教育的初衷。
从学生、教师、器材、学校4 个层面分析出的不安全体育课堂因素结合“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根据安全体育课堂的需要教、学、做,通过让教师、学生共同去实践、去发展、去探索,实现“教学做合一”,从而使学生获得实践所需要的真学,切实提升体育课堂安全。
学生的健康状况各有差异,如有的学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肺病、高血压、哮喘、癫痫等,部分学生会碍于面子隐瞒真实情况不主动告知体育教师,不顾自己身体状况,参加体育活动,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对于感冒的学生、来例假的女生等,教师如果没有合理安排运动量及强度,也会可能发生安全事故。
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详细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健康状况并进行评估,学校定期安排社区医院对学生开展身体检查,对体检不合格的学生,少参与或者不参与体育锻炼,对带病或伤病初愈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需附上医院的病情证明,根据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量。
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适切性直接决定了一节体育课的质量。体育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格外细致周到,应当全面地备教材、备学情、备场地、备风险、备突发事情处理预案。
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常规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流程外,还需思考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课前教师应检查体育场地及设施,做到及时维修,尽心管理,这样可以把安全隐患抹杀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严禁凑合使用,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准备活动要有针对性,避免流于形式,让准备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进行体育课堂练习前的行为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着重强调保护动作的要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例如,分腿腾越(山羊)教学前,应重点检查“山羊”器械是否老化、底座是否稳固等情况,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准备活动应重点活动手指、手腕、膝盖及脚踝,防止学生扭伤或韧带拉伤。练习开始前,教师要详细讲解动作要领,并示范保护与帮助地方法。练习过程中安排要让学生互相保护与帮助,避免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能够有效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克服思想上的麻痹大意,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
课前要求学生穿运动服及运动鞋,身上不能带有小刀、剪刀、钥匙等锋利硬物,不能佩带胸针等饰品,不能留长指甲。在课中体育教师要多传授安全预防知识,并要求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嬉戏打闹、任性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规则的行为等。例如,在实心球投掷课中,学生不按照体育教师规定的安全距离内练习,很容易出现伤害事件,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和练习要求。课后应引导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安全隐患及处理方法,进一步巩固、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路径。例如,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体育安全教育,播放安全教育片,讲一讲安全事故发生时的应对策略。学校可以开展关于安全教育方面的活动,如安全教育手抄报、安全教育主题绘画比赛、安全知识竞赛等。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虽然不高,但一旦发生,会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体育教师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换言之,对体育教学开展造成一定制约,阻碍了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校领导应加强重视,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安全隐患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建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组织全校师生进行意外伤害事故应急演练,避免在慌乱情况下,盲目处理,造成学生二次损伤,如骨折处理,应先确定骨折部位,告知学生保持冷静并患侧制动,然后合并外伤,应避免污染。体育教师立即通知校医或保健教师,对患侧进行固定,必要时可呼叫120,送医就诊。同时汇报上级领导,通知并安抚家长,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陶行知先生曾说,“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还是教育的出发点”。一个国家的兴旺在于年轻人,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更应教会学生关于生活的技巧和规避危险的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设计,因地适宜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建立体育课堂安全机制与处理办法。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与运动安全保护教育兼备,为学生终生体育、健康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教育指导下,以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本,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创建安全的体育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构建快乐的体育课堂,能够有效提升核心素养,让越来越多学生爱上体育课,爱上体育锻炼,从而增强体质,增强意志品质,收获自信的喜悦,帮助其在人生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