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始于备课,备课有效,上课才高效。真正上好数学课,教师要做到学生、教材、课堂、思想四到位。而如何做到“心中有教材”呢?笔者认为用好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是关键。下面就以下三个步骤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读
1.读什么?
解读教师用书,很多教师只是着眼于某节课时的内容,习惯了教到哪页就看哪页,甚至有些教师仅凭自己对某个知识的理解就进入课堂。这样无论对学生成长还是自己的专业成长都是不利的。
那该读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从各册书的总说明、各单元的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评价制度及样例几个方面着手,解读教师用书。
2.怎么读?
其一,捋清教学目标。针对《新课程标准》,明确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目标,从整体上把握总的教学目标。其二,梳理出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三,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过程有据可依。这样层层研读,有助于我们从整体到部分,从面到点地把握好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方向的正确性。
其次,根据教学目的,有目的地读各单元和各课时具体内容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编写意图、评价制度和评价样例。
例如:读教材编写意图。教材编写有一大特色:每一个课时都会有一个主题图,主题图以场景式呈现数学学习素材的方式,教师教学用书里则展示了教材对应的主题图页面,还在在旁边写满了编写意图,下面写了教学建议。编写意图告诉了我们“是什么”“为什么”,而教学建议则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因此,编写意图就成为了教师教学的指明灯,有利于我们挖掘教材中主题图的丰富内涵,让我们理解编者的意图和心声,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深度和宽度。
二、研
作为一名教师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做的就是研透教材,很好地领会教材,理解教材。
1.研什么?
研究教材内涵、各年段各单元各课时等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与例题之间的联系、练习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些内容不是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的。
2.怎么研?
①研究年段、单元、课时等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整个学段间,知识点是有密切联系的。我们不能只盯着单一课时知识,而是要跳出某一个知识点外,从纵横关系中研读相关联知识点的关系,把整个知识体系得到完整的体悟。
②研究教学目标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例题包括文字、主题图,和例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研读三年级上册的乘法计算这一单元,从右图可见,各个例题虽然都是计算,但它们之间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学目标不一样。每后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都以前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层层深入,层层递进。教师应在认真研读教材例题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教学目标为方向、例题为基础,以自己的创造能力为路径,有效地使用教材,才能做到尊重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
③研究练习题。课后练习题是为整个单元或该课时的知识点服务的,研究好练习题,才能针对性地做好练习,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解题能力。
④研究数学教材内涵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获得熟悉的学习背景。编者费了很多心思在现实生活中寻觅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了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教材的延伸与拓展,要深入挖掘出教材的内涵,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教材,才能更好的进行学习。
如:一年级《第几》的教学中,编写意图说明了出示排队主题图,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有序美,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秩序,文明守纪。这就是“主题图”教学所反映的精神实质.上好这一课,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对老师的喜爱,更能激发起他们想学好数学的愿望,为今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做好准备。这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悟
《教师教学用书》读完了、研究了,那就完了吗?其实,读到的和研究的东西都是别人的,怎么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那就要“悟”。
1.悟什么?
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不同,但是对于每个板块的结构框架是大体相同的,我们要关注:我们的学生现在在哪里?我们究竟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我们怎么让他们到哪里?这些都是要我们自己去体悟,归纳总结方法,铸就教师个人的潜能,形成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
2.怎么悟?
首先,从疑问中体悟。在读研的过程中,要善于带着“疑问”出发:点在哪里?联在哪里?延伸点在哪里,目标在哪里?环节怎么设置?让这些问题成为读研的线索去体悟,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一个思维模式,这让我们在研读时有章可循。
其次,从总结中体悟。有了思维模式,在遇到不同板块的知识点时,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和总结,我们会发现,同一板块的知识点有很多相同点。那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一个模板,供同一板块的教学内容使用。
只有在不断体悟中反思、总结,才能不断的成长,才能锻炼出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成就自己的教师前程。
读好《教师教学用书》,从读·研·悟开始。
参考文献:
1.黄友谊.正确解读教师用书 提高备课的有效性[J].教育與装备研究.2019(7)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天益小学 郭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