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珍珍
[摘 要] 学前儿童科学游戏活动将科学教育内容寓于幼儿游戏中,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同时能够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从幼儿园教师设计科学游戏活动的过程即游戏主题的选择、游戏目标的制定、游戏材料的准备、游戏环节的设计出发,以及幼儿园教师组织科学游戏活动的过程即游戏氛围的烘托、游戏规则的讲解、游戏过程的组织、游戏结果的评价出发提出指导策略,以期在幼儿园教师设计及组织学前儿童科学游戏活动时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学前儿童;科学游戏活动;设计与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7-0016-02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背景下,倡导“在确保基本游戏活动时间的同时,在各类活动中渗透游戏精神”的改革理念。《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原则和要求。[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2]受应试教育及传统家长观念的影响,幼儿园存在“小学化”倾向,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幼儿的生理及心理发展,将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无法真正落实。学前儿童科学游戏活动将科学教育内容寓于游戏中,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同时能够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前儿童科学游戏活动是指:学前儿童通过运用各种自然(如水、石、土等)或非自然(如图片、玩具等)等物质材料,获取有关科学经验的带有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
一、学前儿童科学游戏活动的设计策略
(一)游戏主题的选择
1.在幼儿的活动中生成主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的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3]游戏的设计通常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生成,另一种是预成。生成性的游戏相对于预成性的游戏来说,在主题的选择上,要更加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也更加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幼儿经验。幼儿园教师要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关注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及时形成科学游戏教育资源。
2.在幼儿的生活中寻找主题
《指南》中指出,要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在选择游戏内容时首先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遵循“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原理,在幼儿周边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等场域选择游戏内容。
3.基于活动特性、幼儿认知选择主题
主题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启蒙性。科学游戏活动将科学的知识寓于游戏之中,在游戏活动的探究过程中,发现周围事物及现象的客观规律。科学性主要是指游戏内容所蕴含的知识本身应符合科学原理,尊重客观事实,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违背客观事实。启蒙性是指游戏内容应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在教师指导下,幼儿参与游戏,主动探究,经其自身努力能够理解的科学知识,能够掌握的科学方法,能够激发的科学兴趣,能够培养的科学情感。
(二)游戏目标的制定
科学游戏活动目标应具有一致性。具体的科学游戏活动目标首先应与幼儿园教育总目标、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幼儿年龄阶段目标以及单元目标相一致。科学游戏活动目标应全面、具体。幼儿科学素养包涵科学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与经验、科学方法与技能三个方面。对幼儿来讲,这三个维度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科学游戏活动中,要努力将三者有机渗透到幼儿探究的全过程;在具体的活动中,目标的制定要从具体的活动出发,体现活动的具体要求,而不能出现“万能化目标”。科学游戏活动的目标应具有发展性。具体科学游戏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基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了解幼儿现有发展水平,以及预估通过帮助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制定目标,使活动能够真正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使幼儿充分感受“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的成就感。
(三)游戏材料的准备
材料种类应丰富。教师需结合游戏目标与内容,拓宽游戏材料来源渠道,丰富游戏材料种类。把握班內及园内的可利用资源,可借助家庭及社区的资源,还可以让幼儿参与到材料的准备和制作上。此外,大自然和生活中有许多材料可以用于科学教学活动中。[4]科学游戏材料数量应充足,应同时满足全部幼儿的需要,避免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影响游戏的效果,同时充足的材料可以减少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等待、闲逛和破坏性行为,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保证科学游戏活动的有效性。低结构与高结构材料的优劣性相结合,教师需按照科学游戏活动的具体目标以及幼儿所需,选取合理的活动材料,在确保足够的高结构材料之时,需添加适量的低结构材料,提高材料的可探究性。[5]
(四)游戏环节的制定
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性。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知识的探究和创造的过程,游戏环节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让幼儿在不断深化的游戏环节中,体验一步步探索答案的成就感。教师可以从幼兒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入手,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然后在幼儿最近发展区之内,继续提出探究性问题,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使整个游戏环节层层深入、层层递进。
以幼儿为主,突出操作性。教师作为幼儿发展的脚手架,在幼儿发展中起着支持性作用。在科学游戏活动中,教师也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游戏过程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应作为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而不是指挥者。在科学游戏活动中,应以幼儿的操作性动作为主,将探索事物及现象规律寓于游戏的实践活动中。
形式多样化,把握发展性。在游戏环节中,可设计多种游戏形式,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相结合,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幼儿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另外可设计多种探究方式,多种观察记录方式,如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让记录有意义。
二、学前儿童科学游戏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营造游戏氛围
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是游戏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要通过游戏环境的创设烘托良好的游戏氛围。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应根据活动的要求创设相适宜的游戏场景,使幼儿能够融入游戏之中。
(二)讲解游戏规则
使幼儿理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是继续进行科学游戏的基础。教师要示范讲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使幼儿理解游戏规则。教师还可以选择幼儿进行游戏规则示范,在示范之后,幼儿有了参照的对象,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理解。
(三)组织游戏活动
游戏各环节的组织是科学游戏活动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观察为先,科学分析。从教育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幼儿的活动行为,教师在观察时尽量采取自然的方式,以便让幼儿展现真正的游戏状态和水平,从而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此外,找准时机,适时介入。教师在游戏中不适宜地介入会影响游戏价值的发挥,教师介入的频率过多,会影响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在深入观察幼儿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介入时机,并选择合适的指导方法针对幼儿进行指导。[6]最后,科学指导,支持探究。教师学会站在幼儿的角度来看待幼儿的游戏,明确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角色,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指导。教师切不可以自己的角度去度量幼儿游戏的正确与否;教师应明确自身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教师作为幼儿发展的脚手架,在幼儿发展中起着支持幼儿发展的作用。
(四)评价游戏活动
游戏评价是提高幼儿游戏质量,发挥游戏教育作用,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环节。游戏评价一般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主要是针对游戏的内容和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简短的、恰当的评论,可以是幼儿自评、互评,也可以是教师讲评。这不仅是一个经验分享的过程,还是一个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科学游戏活动是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幼儿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在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设计时,科学游戏活动可以单独设计为集体性的游戏活动,也可以作为科学区域活动、科学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有效融合、补充,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更加丰富,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贯穿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始终,以最适宜幼儿的方式促进幼儿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工作规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陈美荣,罗紫琳,涂远娜.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2).
[5]高霞.中班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策略的行动研究:以松江区R幼儿园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8.
[6]贺慧.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能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