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

2020-03-28 01:25姚永娟
青年生活 2020年6期

姚永娟

摘要:抗日战争的爆发使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率先发表宣言号召团结一致抗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最早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把统一战线理论发展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建立起全民族各个阶级、阶层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实理论基础。本文从《毛泽东选集》中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论述出发,分析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及其理论内涵,认真回顾并深刻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经验。

关键词:三大法宝;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科学理论体系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形成于抗日战争初期,是最具鲜明中国特色的理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统一战线理论发展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华北事变,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确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193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也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人民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而奋斗。12月9日,在中共领导下,由北平学联组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呼吁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12月17日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会上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的积极响应。

(二)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基本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计较党派恩怨,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抗日大局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蒋介石最终同意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在新的形势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局面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7月8日中共中央即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尽管国民党军方面未作出正面回应,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倡导与组织尽快建立起民族统一战线。8 月22 日,中国工农红军取消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新编第四军,9 月22 日,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二、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等文章以及第二卷中《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国共合作后的迫切任务》、《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以及《<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都有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论述,从中不难发现总结其形成过程和理论内涵。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

(1)奠定基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前,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就提出“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统一战线的策略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2]阐述了建立起民族的统一战线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然形成了,但内部却充满复杂斗争。国民党反动派势力强大,对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抱有敌意,并组织发动了多次的反共高潮。毛泽东在指挥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同时,领导全党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连续发动的两次反共行动。这些斗争在政治上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毛泽东在抗战初期总结这两次斗争并写出的一系列著作,对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势和变化作了分析,正确地说明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统一战线理论。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初步形成。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1937年7 月23 日,毛泽东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針、办法和前途》,旗帜鲜明指出对付日本进攻的两种不同方针、两套不同方法和两个不同的前途,督促蒋介石实现自己的诺言:“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3]毛泽东最后表示“愿同国民党人和全国同胞一道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反对一切游移、动摇、妥协、退让,实行坚决的抗战”。[4]

12月, 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策略, 实现了新形势下中共政治战略的重大转变。会后, 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从理论上全面地阐述了中共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思想。在民族危机之时,建立起两党的合作,联合全国各党各派各军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也即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阐述,坚持这一统一战线需要坚定的共同纲领,也即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且迫切任务是建立起民族统一战线的政府作为后盾,以新制军队为先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理论初步形成。

(3)理论的丰富与发展。1938年9月29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毛泽东代表党中央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毛泽东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抗日战争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毛泽东在1938 年—1940 年发表的《< 共产党人> 发刊词》、《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等,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则、基础、领导力量和特点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和详细的论述。毛泽东认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要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抗日战争斗争的需要,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创造性地采取了“三三制”的政权形式来联合其他阶级和社会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一种崭新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政权。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内涵

毛泽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历时4年多才逐步形成,其本质是群众路线,其精髓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在抗日战争中指导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方向,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打下坚实基础。其理论内涵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1)将资产阶级区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两个部分,并进一步加以区别,从而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把打击对象孤立到最底限度,成为包括一切还在抗日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内的全民族联盟。毛泽东对抗日形势下各阶级关系的正确分析,为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的斗争政策和策略奠定了基础。

(2)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毛泽东提出“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相对独立性。“不是因合作和統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而是相反,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合作”[5]。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贯彻中,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军队政府建设中牢牢把握住。保存党派的独立性,保存统一战线的独立性,谨防合作变成混一。

(3)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是三个不可分离的环节,把争取中间势力视为抗战形势发展的重要关键。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中间派占三分之一;随着形势变化,要从顽固势力中分化出一部分作为中间势力对待。这对孤立顽固派,发展人民革命力量,夺取抗战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4)形成了同国民党斗争的一整套策略。即又团结又斗争,要有区别地以斗争求团结;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法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要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反共的两面政策;斗争的基点要放在随时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上,但要为争取时局的好转而努力等。

(5)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统一战线学说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共产党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克服了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以及“左倾关门主义”,最终建立起科学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共产国际曾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过一系列指示,其中有一些内容是正确的。但是,却也产生许多错误指示,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王明作为共产国际派往中国指导抗战的代表所执行的却是“只讲联合、不讲斗争”重点是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抗日”的主张,并对洛川会议以来中共中央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许多正确的观点和政策提出批评。[6]但毛泽东等人对共产国际关于中国抗战的指示并没有采取“拿来主义”,而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解决的问题。”[7]

三、总结

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与实践不断补充发展,成为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理论方针,指导着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因为它最大限度地调动除汉奸、卖国贼和投降派以外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各党派的抗日力量,为抗战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回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积极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并将其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3页.

[2]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3]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5页.

[4]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6页.

[5]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9页.

[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第202页.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