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君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在时代浪潮的席卷下,要重视虚拟生活对主观现实的建构和通过话语的使用引导网民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如何运用赛博空间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来塑造舆论环境、转变宣传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以科学化、通俗化、多样化的形式运用于虚拟生活之中;倡导在虚拟生活的应用开发设计中应该体现出一种建构性的话语观并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宣传方面做到应有的理论自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话语;赛博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力量对青年人的影响力逐步淡化,赛博空间日益成为网民的信息接收与思想表达的重要场域,甚至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方式和途径。伴随海量信息而来的是价值取向的逐渐变化与阶级意识的多元化,这对社会环境与主观意识的塑造无疑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虚拟生活的内容导向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隐性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社会化媒体的技术赋权使各种社会现象变得更加可视化、显性化的当下,强调理论、文化与日常生活导向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研究有必要展开。
起初,赛博空间被定义为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社会生活与交往的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人、计算机、信息源常常合为一体。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赛博空间才获得了自身学术上的意义。在《后现代主义辞典》中对赛博空间的定义为:赛博空间可以囊括通过计算机网络所能获得的信息资源的全部范围,这些信息可以是图像的和声音的,也可以是文字的,它们共同形成一个巨大的人造世界,这个世界由遍布世界的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所创造和支撑。【1】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新时代应该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在赛博空间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之义,同时,马克思主义话语在赛博空间的广泛应用也会成为我们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面貌的一扇窗口,让国际社会在不断了解中减少对中国的误解,扩大共识,“使中国理念在世界上得到更大传播,使中国形象在世界上更加亲和”【2】。真正有意义的话语绝不仅仅是学术圈子中的自言自语,而应该成为一种意义和价值的共享,应该在规范解读后成为大众的生活话语并影响或重塑其对于现实社会的主观认知。媒介影响力的基础在于社会大系统,批判的语言学认为:话语是具有建构性的,建构社会主体,建构社会关系,建构知识和信仰体系【3】。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在我国网民的日常实践中具有极大的指导与现实意义,只有生活化了的东西才能被普遍接受,而不仅仅是高高在上、孤芳自赏的上层建筑。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真正内化于日常生活并指导我们的行为时,践行才能真正实现。同时,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在交互式应用模式的影响日益普遍的情况下是一个不断重建的过程,这种变化反映和建构了更加广阔的社会变化过程。当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广泛渗透利于净化网络空间、规范话语秩序、强化舆论引导、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巩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因此,马克思主义话语在赛博空间的传播实践及在舆论引导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迈克尔·本尼迪克特主要从计算机界面的操作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来界定赛博空间,他虽然注意到了其技术性、虚拟性和巨大的信息流,但对赛博空间中人的活动认识不足。大卫·贝尔意识到赛博空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词,他认为可以通过但各层次的隐喻来对赛博空间进行界定,在分析赛弄空间的物质基础与符号化、虚拟性的同时,还特别提出赛博空间是一个交往体验的空间,这无疑抓住了赛博空间的一个根本特性。【4】
周旭认为赛博空间的主要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赛博空间是由计算机和其它现代通信技术创构的一个虚拟空间,并非一个物理空间或现实空间;其二,赛博空间是一种基于数字化信息流动和存储之上的生长性的人的意向空间和文化交往空间;其三,赛博空间虽然是现实空间的延伸、补充和超越,但空间中人的活动、人的交往都具有现实性,所触发的事件也都会产生现实后果。【5】
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媒介改变了公共生活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延伸、补充和超越”【6】。数字生活正日益成为广大网民的日常休闲方式并生成了舆论表达的新领域,因此,虚拟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正日益紧迫。“媒介成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人不是透过媒介去认识世界,人就生活在媒介的世界里。【7】”中国的话语体系随着互联网的融入正在与世界衔接,同时又在很多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近些年来一些舆论热点问题反映出我国在虚拟生活领域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赛博空间的意识形态建设与舆论引导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取得了成绩也付出了代价,对于社会发展的看法的表达自然成为广大网民在虚拟空间的诉求之一,虚拟生活领域不能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的指导在社會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会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态度或行为的转变,这对于当今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媒介的内容生产本身对社会现实具有主观现实建构的作用,而教化功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媒介内容生产的应有之义。赛博空间是数字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赛博空间各种应用平台的建设中,如何积极引领内容生产,主导议程主题,引导舆论,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潜移默化运用于各类网络应用中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对的程度。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时间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8】
参考文献:
[1]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辞典》,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525页.
[2]李忠杰《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水平——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话题》,《1992---2012 人民论坛20周年纪念特刊》,2012.12.001.
[3]【英】诺曼 费尔克拉夫 著,殷晓蓉 译《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4]周旭《理解赛博空间:从媒介进化论到虚拟生存》,《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9期,第122─123页.
[5]徐世甫著《虚拟生存论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72页.
[6]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论析─后媒介文化语境中的艺术理论问题》,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卡尔·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