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桂芳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由一群中考受挫折的学生组成,频度较高的失败体验使这个群体的学生自尊水平普遍较低,习得性无助心理现象普遍。班级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共同体。聚焦“核心素养”背景,融合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重新探讨班级团队建设新模式,理想的班级应能让人人享受爱、人人受尊敬、人人都有发展机会、人人都能体会成功和快乐,并能在此集体中巩固文化基础,培养自主发展能力及责任担当意识,通过合作交往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研究从班主任的实践经验出发,探寻中职班级团队建设的实施途径,为同类中等职业学校班级学生团队建设提供范例。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班级团队;建设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群体主要是中考受挫折的学生,频度较高的失败体验使这个群体的学生自尊水平普遍较低,习得性无助心理现象普遍,具体表现为因生活缺乏目标而陷入迷茫、因自我认识不清而紧张焦虑、因无所事事而沉溺于虚拟世界、过度依赖手机。聚焦“核心素养”背景,融合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笔者以为理想的班级能让人人享受爱、人人受尊敬、人人都有发展机会、人人都能体会成功和快乐,真正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1]。
1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2 中职班级团队建设应考虑的方面
优秀的团队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因此,建设中职班级团队时需要兼顾团队的以下特征:
(1)灵活性。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今社会,中职生心理上普遍求新求变、敢于尝试新事物。每个学生都渴望在有限的学校生活中,能够在一个富于进取、与时俱进的团队中获取有益自身成长的力量,用班级、系部或者学校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取成功的体验,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团队任务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团队边界随任务的变化应时改变,团队成员也可因任务性质变动而有所流动。总之,团队组织越灵活,对外部变化所带来的机遇捕捉就越迅速,为学生提供的机会也就越多,学生获得的激励就越强,团队自身的影响力和声誉也就越大。
(2)自主性。青春期的学生渴望思想、人格、行为上的独立,希望通过一个个成功的经验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最终活出“我自己”。良好的班级团队为学生发展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发展提供平台,鼓励其看到自己的优势,勇敢尝试,积极向内探寻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如何做才能真正地活出自我。
(3)合作性。中职生交往注重志趣相投,重视平等,他们愿意与具有合作性和值得信赖的人交朋友。以1511班级为例,班级的日常活动均以小组形式开展,这种以任务为导向、利益为纽带的管理模式,在成员目标一致和彼此互补的背景下,奠定了整个团队相互合作的基础。如果团队内部成员的构成以及氛围是成员自己选择,而非班主任或其他外界力量强加的,那么他们之间的内在心理依赖程度较高,情感体验和主观评价将会较好,凝聚力则呈现更高的水平,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目标更容易实现[2]。
3 中职班级团队建设途径
3.1 关注学生,从“问题视角”到“优势视角”
社会给中职生贴上了诸如“危险的”“违规的”“失常的”“混乱的”等不良的标签,传统的教育视角总是关注问题,努力纠错,不仅效果不佳,且师生关系呈紧张甚至对立状态。若能把目光聚焦到学生的优势上,关注他们的“4C”,即胜任力(Competent)、爱心(Caring)、贡献(Contributions)和乐群(Community)上,那么学生将被引向优势一面,优势越来越凸显,问题反而淡化了。正如一句话所说,没有人因为责怪而改变,他愿意改变是因为感受到了爱。实践经验证明,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优势,鼓励学生抓住机会锻炼自己,发挥优势后,“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不再是一句口号[3]。
3.2 规划愿景,个人愿景和团队愿景合流
实践证明,有效和成功的工作团队都有一个共同愿景,也就是团队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它是团队成员发展方向之导航仪,为其提供精神动力,使团队成员乐意为这个有意义的共同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推进组织中的学生个体建立个人愿景,并经过彼此交流与分享形成组织愿景,是班级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以1511班级为例,该班级团队规模适中,由39个成员组成;成员之间拥有互补的技能、才能,即具备某种特长沟通交际能力或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后,师生共商讨论,最终确立了班级团队的成长目标—成为自信、阳光、感恩、积极向上的高素质社会公民。共同的目标可以为成员提供指导和动力;可行的目标引导成员采取行动和充满活力(守时、守则、守责);共同的手段或者方法达成目标的实现(班训:抓住每分每秒,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3.3 分析个人优势,优化团队组成
班级团队建设不是容易的事情,走过不少弯路后,学生之间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对成员间的优势劣势、各人喜好、处理解决问题的风格、基本价值观等有所了解,根据专业需要小组合作任務的特点,1511班委研究后与班主任商量,再把整个班级细分成了5个小组,各小组设组长,以后所有的班级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3.4 依托具体任务,评估团队能力
在各类活动中,分析评估团队的综合能力,找出团队目前的综合能力与班级成长目标之间的差距,以明确团队如何发挥优势以及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以团队任务为导向,使团队成员明确团队的目标、行动计划,小到上课纪律、各项常规评比,大到活动策划、公开教学等,目标设立看得见、摸得着,班主任对过程及结果的反馈及时且积极,创造出令成员兴奋的精神动力。
3.5 借助冲突危机,助力团队融合
团队合作过程中,因各人的立场角度不同、内在需求各异以及目光差距,成员之间难免产生分歧,团队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障碍是对团队成员分析、解决、协调问题能力的巨大考验,如何缓解或消除内外部冲突,何时何地合宜地取得相应的支持等都需要班主任及时因势利导、积极引领成员合作对话,以达成共赢。
4 结语
1511班级管理由“教师管”变为“学生管”“学生帮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导学生”,在此班级团队中人人都有发展机会,人人都能体会成功和快乐,并能在此集体中巩固文化基础,培养自主发展能力,形成一定的责任担当意识,通过合作交往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葛忠强,高琳琳,陈阳春,等.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班级学生团队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1):219-220.
[3]田国秀.抗逆力研究:運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Abstract: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 group is composed of a group of students who fail in the middle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the students self-esteem level is generally low and the acquired helplessness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s dispersed because of the high frequency of failure experience. Class is the main carrier of students self-education, self-management and self-service, and is the community of students study and life in school. Focusing on the background of “core literacy”, integrating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re-exploring the new model of class team building, thinks that the ideal class can make everyone enjoy love, everyone be respected, everyon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everyone experience success and happiness, and consolidate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in this collective.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form the consciousness of responsibility,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through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head teacher, the implementation ways of class team construc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explored, and an example for the team construction of class students in simila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provided.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 middle-grade class team; construction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