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域下新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

2020-03-27 11:47黄连舟刘航
青年生活 2020年5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经验

黄连舟 刘航

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找寻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基本遵循,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建立和建设新中国、捍卫和发展社会主义、实行和推进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唯物史观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中国的发展经验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关键词:唯物史观;新中国发展;经验

新中国的7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70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换发出生机与活力并日益壮大的70年,是中国从弱小到强大并为世界作出更多贡献的70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社会主义在新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新中国的发展也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一、物质生产实践:新中国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应该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民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辉煌的历史,“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因此,人类为了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创造自己必须首先“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只有这样才能有不断满足自身需求、追求其他的目标的可能。

近代史揭示了清政府之所以能被西方列强打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腐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不仅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而且也让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下巨大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物质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乌托邦班的愿望变为现实的可能,经过28年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的物质生产有了全面的、强有力的保障。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区区100多亿美元到2018年的90.03万亿,从一穷二白到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新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是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新中国的发展实践证明,坚持物质生产实践是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唯物主义原理使得我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让新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于世界第二,而且为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支撑,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新中国发展的基本遵循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这个真理性发现揭示出人类社会的五大基本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某个时期或地域的人会经历不同的社会形态,但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的先后顺序是不会变化的,因为贯穿其中的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与批判性分析,发现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过程。

新中国诞生后,党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三大改造”后,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确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为了更好地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更为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和方法分析了中国的实际,在中共八大科学的提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但后来由于急于尽快的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忽视了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客观规律,偏离了正确的路线,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1966年,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观的认为阶级斗争仍然是当前的主要矛盾,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社会经济更是造成了更大的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客观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新阶段和新高度。改革开放的四十来年见证了中国的腾飞,见证了人类的奇迹。

三、人民群众:新中国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 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明确阐明了人类历史是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五千年的人类历史中,人民群众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包括巨大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精神财富,也推动了和引导了社会变革与更替。只是在階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占有生产资料,广大人民群众要么依附于剥削者只占有很少的生产资料,要么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处于被统治被压迫的地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承认。同时,在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上劳动群众也常常隶属于统治阶级,被迫认同阶级统治,因而也发现不了自己的创造力量。马克思主义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鲜明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从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始终践行着“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真正掌握了生产资料,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大大增加,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彻底摆脱了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系,跃居于位于世界前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充分说明,人民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物质力量,一旦自己解放了自己,就会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七十年,其实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创造自己的七十年。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决定了人类历史发展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客观性,“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人类社会尤其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客观的分析后,科学地阐释出“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同时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阶段分为两个部分即不发达的阶段的社会主义阶段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新中国发展的70年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了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特征。新中国的70年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茁壮成长的70年,从时间范畴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中国发展的主要阶段。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判定的主要依据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阐述的矛盾分析法。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要表现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优势,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表述主要体现在三次党的代表大会上。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十九大的提法与前两次有所不同,但“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主要任务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们的需要。

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发展的伟大梦想

自从私有制出现以来,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在西方社会,因为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的存在,普通的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直没有停止,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的斗争与革命实践着这一向往和追求。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与批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未来无阶级无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追求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着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取向,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种高尚的追求激励着无数追求正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之而奋斗。

近代史屈辱的烙印让每一个中国人无比承重,永远无法忘切,激励着各阶级各阶层不断地去探索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当时每一位有志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成为人民共同的梦想。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遍地开花。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了,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广大人民群众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民族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这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成为了国家的主人,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了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第二次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对中国社会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向世人昭示了中国人富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经验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张一鸣的9条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乐淘淘“先进”经验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