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赛男 张艳春
摘要:网络信息时代冲击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调整,在课堂中巧妙的将生活中常见的具体案例融入理论知识讲解中,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更加有效习得知识、解决问题、感悟真理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让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学会用理性思维看待生活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课堂;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
科瓦尔斯基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研讨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旨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使其能“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中,通过模拟或重现典型事件的场景,让学生融入案例中,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
一、巧用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相比于传统“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通过多角度的呈现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化问题中,激发对课堂知识内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案例学习和交流互动,这符合素质教育的特点。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鲜活、生动的案例,有利于引发学生新鲜感。在《珍视生命》一课教学时,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意识和珍爱生命的积极情感。为此,在教学第一环节中,我选择了生活纪录片《人间世》中“身患癌症晚期准妈妈张君丽”的例子,案例来源于人间发生的真实故事。首先通过纪录片片段创设案例情境:身患癌症晚期的张丽君,年仅26岁,虽然抽到命运的烂牌,但在生下孩子后,仍然乐观的面对生活,由于她的癌症非常罕见,手术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她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天,不仅安慰丈夫、亲人,还给孩子将来的生日,提前录制好了庆祝视频。
《论语》里说:“未知生,焉知死。”案例情境通过真实的镜头,让学生懂得死亡,学会珍惜生命。在情境氛围的渲染下,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投入到案例学习中,此时再带领学生感悟如何活出生命的精彩,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案例设置疑问,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交流讨论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载体。而案例则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话题。结合教学内容和案例,精心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数量恰当、水平适合、衔接自然和环环相扣,要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有艺术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和加快知识获得的重要途径。在《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教学时,在导入环节中,我结合了2019年四川“8·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案例,首先在导课部分为学生播放灾后视频,让学生的眼睛和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此时,学生肯定有很多想法要表达,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自由发言,很容易引出本节课的核心话题:“挫折”。那么,除了自然灾害,在我们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挫折”呢?在问题引导下,通过列举生活实例,体会到“挫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是“无处不在”的。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语言讲述,展示四川泥石流灾害后,国家、政府、本地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的反映及应对措施,提问:当遇到挫折时,人们往往会产生哪些不同的情绪呢?而这些情绪是否会影响人们对挫折的态度?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挫折。
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案例中获得启发和知识,挫折并不可怕,要敢于面对挫折。课堂提问的“巧”并不仅仅体现于提问的时机和内容,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活动参与。
三、巧用案例升华情感,指导学生“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的做到“知行合一”。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情感的培养。
陶行知提倡:“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服务于生活。在《亲情之爱》一课教学时,紧扣教材内容和三维目标开展案例教学。结合《一碗馄饨》的故事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和妈妈吵架?从面摊老婆婆的话及主人公回家后疲惫不堪的母亲对自己说的话,你有什么感想呢?从女孩的做法中,想一想,當我们与父母发生争吵时是什么样的呢?在面对争吵和矛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结合故事,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学生通过对孩子与母亲的矛盾,联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与家人发生“爱的碰撞”的场景,从老婆婆的话语中,会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包容和体贴。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是身心的寄居之所,要解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沟通和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个人感悟积极践行到生活实践中去,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生活道理。
“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样,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感悟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升华情感,并付诸于行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知行合一”,更好地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若注重说理,学习起来容易感觉枯燥和乏味,而案例教学则是一种通过生活情境吸引、激发和启发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民主、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发生思维碰撞,有利于促使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辉海.让案例教学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靓丽的风景[J].中华少年,2019 (5):167-167.
[2]徐芳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整合案例教学的实践尝试[J].教育现代化,2018 (11).
[3]安庆联.案例教学应把握“三度”[J].中国教育学刊,2017 (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