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玉
城市地铁公共空间的诗意打造和建构在当下已成为一种重要存在。本文从城市形象建构和人文关怀两条主线,以沈阳地铁公共空间文化建设为例,探析地铁诗意景观打造的审美脉络、为地铁文化设计提供创新思路。强调地铁文化与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争取做到“一站一景”、充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
作为城市“流动的名片”,地铁与城市血肉相连、正经历着一场由功能性向人文性的转变。地铁内诗意景观的打造不仅完成了这一转变,而且更加注重了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景观,需要“看的方式”;而诗意景观,则是一种浪漫的 “凝视”,它拓展了“看的方式”所关注的象征意义。地铁诗意景观设计的审美思路作为景观打造的基础与核心,更要从当今社会文化大繁荣整个宏大格局出发,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前景和地铁受众对诗歌的接受心理, 进行连续串联的构想。
一、地铁作为城市形象构塑的重要空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魅力愈加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代名词,城市形象愈加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当诗歌乘载上地铁,诗意景观作为一条优雅穿越于城市间的的文化纽带,连接起的的不仅有城市的文化风光,更贯穿构塑了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形象。美国著名的城市学家芒福德说过:“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作为城市形象构塑的重要空间、每个城市人流动的家,地铁诗意景观的设计需要外塑形象、内提底蕴,成为城市流动的的“名片”。
外塑形象,即对外形象的展示要考虑到城市整体的特色历史文化底蕴。以传统的诗歌配之以现代的平台载体,一方面促进优秀诗歌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这些诗歌痕迹积累起来可以成为一个‘历史重写本( palimpsest) 。即在诗歌的叙述里可以重现并领略逝去的城市历史,展望并远扬城市的未来遐想。进一步发展下去,由于诗意的浸染, 乘客凝视的视野中的地铁景观在逐渐变得神圣化,使之与日常景观区别开来的、地铁內建构的诗意景观很有可能晋升为观光的“新地标”,吸引更多驻足的目光、进而崭新地建构人们眼中的城市形象。
故在景观建设中要结合城市历史发展足迹、选摘并展现契合城市主题理念的诗歌内容。以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的沈阳为例,其 7200 多年的新乐文化、2300 多年的古城文化、300 多年的满清文化、以及新中国的现代工业文化 成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传扬的四大标志内容。故在总体线路的主题诗歌风格选取上需更加突出这种文化特色,以符合沈阳人民明亮、大气、向上的特点,如选取《盛京赋》《浑河晚渡》等内容的诗篇。
一座城市的形象气质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所以内提底蕴也尤为重要。在城市的内部区域可实行板块式和串珠式相结合的理念,将城市的地铁线路分为几个重要文化板块。每个板块有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目标。如沈阳的地铁可在总体的城市精神和诗歌底蕴总领下,依据各地域的特色,大体划分为现代工业文化、历史文化、现代科技文化教育等板块。在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站点所在的区域进行相对应的景观部署。以作为东西交通“地下大动脉”的沈阳地铁一号线为例,它连接了经济开发区、铁西工业区、铁西商业区、太原街商业区、中街商业区、旅游景区和沈阳站交通枢纽等客流集散地区, 每个区域可以相应进行相应内容进行匹配。如在享有“东方鲁尔”美誉的铁西区,可以多纳入类似当代诗人草之光写的《钢铁的梦——咏沈阳铁西工业文化走廊》之类的诗歌,将地下和地上的文化结合起来。既体现了该地域勃勃的生命力,又书写了沈阳作为共和国长子为祖国母亲作出的伟大贡献和始终不变的长子情怀;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新晋诗人作为新生力量的勃勃生机,进而激励更多生活中潜在的诗人进行诗歌创作,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将每个站点的景观创意有计划有目标有深度有侧重串联起来,形成流动的串珠式的结构。如此一来,会使更多的旅客通过这种诗意景观触摸到整座城市的文化肌理,与城市的发展“同呼吸”、实现城市形象构塑的最终目的。
二、人文关怀视域下的“景观”建构
地铁不仅作为一种三维的交通工具的现实存在,它更是群众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而地铁环境当中地铁媒介具有空间封闭、强迫收视、频道固定等特点。这种环境特质就最大程度地降低受众分心干其他事情的能性,使受众群得以保证。 地铁公共空间作为一种大的环境人对的精神功能影响显著,不同生活背景、认知结构的人共待在一个的封闭的环境里,对地铁的环境进一步进行认知和体验。而地铁内的公共空间把不仅影响人们的情感体认,还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在质量低劣的街道和城市空间,只有零星的极少数活动发生,人们匆匆赶路回家。在良好的环境中,情况就截然不同,丰富多彩的人间话剧都在此上演。” 可见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整洁有序的地铁环境会满足乘客功能性的需求,而一个充满诗意的地铁公共空间更能充盈一个乘客的精神世界、丰富精神生活,影响乘客的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进而培育起人们更好的行为方式。故诗意景观的要在人文关怀的视域下建构。
人文关怀的建构视线着焦于“传播”和“反馈”两个步骤。首先在“传播”这一层面,从广告牌诗歌的选取入手, 要考虑到受众群体人之情感结构的参差不一、大众的文化接受度高低起伏的情况。要尽量避免艰涩难懂的小众诗句并配以可直观欣赏的壁画、绘画图景,进而增大景观接受的广泛性。考虑到乘客在相对静止的时刻能对周围的景观进行细致的体会,故可以在乘客停留时间较长的地点进行景观设计, 如在候车处的长椅旁设计雅致书架,放置该城市作家的优秀作品,形成“诗词典故园”;地铁车厢内的广告牌作为乘客上车后的第一个视觉景观,视觉停留时间较长,故可以在车厢内部进行“诗墙诗门”的设计。纵观全国地铁景观设计,对于站厅层、站台层的墙壁设计较多,而对厅层顶部、边角地面等涉及较少,故也可以利用建筑外形、改善设施形态进行创新来彰显个性。如将圆柱设计成竹简的样式,在上面润色以诗歌,增添诗意的人文氛围等。除了在视觉上的传播,还可尝试通过在听觉上增添“美感”来吸引乘客的注意力,如在车厢内或站厅内的广播穿插播放配以轻音乐的诗歌朗诵。在“反馈”这一层面,为达到诗歌与乘客受众的双向传递的最终目的,可以在出站口处设置投诗箱,收集乘客对地铁文化充满诗情的书写,发现并培养生活中的诗人,增加地铁人际传播的互动率。
吉伯德曾说过:“我们说城市应是美的,这不是仅仅意味着应该有一些美好的公园、高级的公共建筑,而是说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最琐碎的细部都应该是美的。” 地铁作为每个城市人流动的家,诗意景观的建构将会极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的审美性。在诗意景观设计过程中既要塑造城市形象、传播诗歌文化,也要增添人文关怀,坚持着这一审美脉络,期待城市地铁文化建设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
2019 年 国家级《流动的经典与行进中的文化:地铁公共空间诗意景观的打造研究》项目编号:201910166001 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