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阿芝”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传统婚嫁仪式中经常演唱的一首哭嫁歌。故事叙述了彝族女性阿依阿芝婚后的悲惨遭遇,在彝族文学以及彝族音乐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笔者深入四川凉山彝族聚居区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拉依五沙木,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手资料,本文将从起源与分布、采访背景、服饰与习俗、叙事歌内容、表演形式、音乐形式等方面对“阿依阿芝”的田野调查进行记录。
“阿依阿芝”为彝族传统婚嫁仪式中经常演唱的叙事歌,属于哭嫁歌中的一首。“阿依阿芝”为一位彝族女性的名字,故事叙述了这位彝族妇女婚后思念遥远的娘家亲人,要求回家探亲遭婆家拒绝后逃跑并被老虎吃掉的悲惨遭遇。“阿依阿芝”源远流长,大约起源于奴隶社会后期。民国时期普遍流传,解放后沿袭下来直到今天,在婚嫁场合由家族中的妇女长辈演唱。“阿依阿芝”分布很广,彝族聚居区都有传唱这一叙事歌的风俗习惯。
大凉山地处四川省南部,为我国重要彝族聚居区,“阿依阿芝”特别流传于大凉山境内的越西、喜德、冕宁、昭觉等广大彝族村寨,越西县主要分布在普雄、马拖、书古、西山、新乡、大瑞、中所、南箐、五里箐、大花等3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阿依阿芝的传唱在不同的地域略有不同,而其中大凉山地区最据影响力的演唱源自越西县附近地区。2016年6月,越西县“阿依阿芝”经四川省文化厅批准入选《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拉依五沙木。
拉依五沙木(1946—),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依阿芝”(彝族女性叙事歌) 带表性传承人。生长在越西县的彝族村寨中,生活中耳濡目染彝族的婚嫁习俗以及婚嫁方式,熟谙原生态彝族婚嫁仪式以及婚嫁歌曲的演唱形式。本文中采访事实均依据2020年初对越西县“阿依阿芝”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拉依五沙木的采访。
2020年初,四川正值深冬,我们几经周折联系到了拉依五沙木婆婆,并获准对其进行采访。由于拉依五沙木听不懂汉语,团队特意邀请了彝族同胞曲木莫加为我们翻译。采访团队一行5人,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在拉依五沙木的家中见到了传承人本人,由于被访者以接近80岁高龄,采访在其家中进行。
拉依五沙木身着传统彝族服饰,头上盘一绺长发于头帕上面,看起来像是一顶帽子,被称之为盘帕或者盘帽,彝语称为“哦尔”,并配饰以珊瑚,银器等饰品,这是已婚妇女头饰。此外,老人耳带银饰,颈前佩戴银制领牌,手上配带银制戒指;上身着黑色配蓝色绿色花纹斜襟彝族传统服饰。下着黑色配蓝色绿色百褶长裙,外披羊毛毡斗篷,典雅端庄。拉依五沙木按照彝族的风俗习惯热情的招待了我们:进门先敬酒,酒闭还和我们简单的聊了一下彝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民俗。
彝族的婚嫁习俗中,演唱婚嫁歌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彝族的女孩子在十几岁就必须学会演唱婚嫁歌,常用的婚嫁歌有《妈妈的女儿》等,内容是以歌颂父母养育女儿的辛劳,或新娘的美丽为主,由女方演唱。“阿依阿芝”是婚嫁歌中常用的一种,属于哭嫁歌。彝族婚俗中,“阿依阿芝”会在婚礼的前一天演唱,并作为婚礼前一天的重要环节。这首诗歌不会由父母来演唱,而是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妇女来演唱,目的是教育在场的新娘无论嫁到多远的地方,都要像阿依阿芝那样时刻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拉依五沙木向我们叙述了故事的大概内容(根据曲木莫加的翻译):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姑娘名叫阿依阿芝,她远嫁到婆婆家,婆婆家在一个山头,自己家在另一个山头,相隔很远,嫁入婆婆家三年,不曾有机会回家探望父母。婆婆对她很不好,对她心狠。阿芝采蜂蜜酿酒,希望能回家将酒带给父母来喝。阿芝为了得到婆家的同意,先拿出自己酿的酒孝敬婆家:
第一杯敬:老人公(公公):让阿芝回家看望下父母吧。
公公回答:我家的女儿嫁入别人家,也没有回来,我们家也不允许你回去。公公拒绝了他的要求。
第二杯酒敬老人婆(婆婆):让阿芝回家看望下父母吧。
婆婆心狠:你已经嫁入我们家就沒有回去的道理。
第三杯酒敬哥嫂:让阿芝回家看望下父母吧。哥嫂同样回绝了阿芝的请求,嫂嫂也未能帮助她。
阿芝又端起第四杯酒敬小姑子:让阿芝回家看望下父母吧,小姑子说:我家女儿嫁出去五年才能回来一次,别人嫁入我家要七年才能回去一次。
于是阿依阿芝看到回家无望,就想逃跑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她备好自己酿的蜂蜜和酒,开始了自己的逃跑路程。天黑了,路途遥远,山间野兽出没,后面又有婆家的人在追她,逃跑的路十分艰辛。她翻过三条河流,差点被水冲走;翻过高山和悬崖,差点被野蜂刺死;翻到坡坡边上,差点被落石砸死。他的几个丫鬟都已经死了,只有阿芝和阿依芝芝逃了出来,她走在森林里听到了一点动静,以为是阿芝的父母或兄长来迎接她,谁知是老虎,上前一口咬死了阿芝。阿芝的丫鬟阿依芝芝虎口脱险后被婆家追赶的队伍抓了回去,并将这个故事叙述给大家并得以流传。
拉依五沙木讲到这里,拿起手帕轻拭眼角的泪水:自己作为传统包办婚姻习俗的受害者,阿依阿芝的经历就像是自己的切身经历,年轻的时候被迫嫁给不喜欢的人,离开父母,很难再和家人见上一面。实际上,彝族特有的婚嫁习俗以及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导致历年来,大量彝族女性被包办婚姻困扰,默默承受一生的不幸,这是千百万彝族妇女的缩影。拉依五沙木说:现在,年轻人婚恋已经很自由了,但是我仍然希望在婚礼中演唱传统的婚嫁歌曲“阿依阿芝”来教育和提醒在场的妇女们,珍惜现在自由的婚姻,并且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像阿依阿芝一样时刻惦念父母,有机会多孝敬父母。
拉依五沙木讲完上面的故事后,和老人的妹妹拉依达哈木配合,为我们表演了阿依阿芝:演唱需要的场地不大,观众围在场地周边,演唱者在中间,两人对立,以清唱的形式演唱,一人主唱,一人配合,主唱演唱一句后,配合的人重复一遍。演唱配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手臂及身体随着歌唱的旋律而舞动。彝语中对这种简单舞蹈叫做“吉利姆莫荷”,以前是经常在男方家表演,但是近年来改为女方家表演。据拉依五沙木讲,传统上“阿依阿芝”的演唱并没有以上的舞蹈动作,只是在婚礼前一天,众人围坐在新娘的家中,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妇女唱给在场的新娘与亲人们,教育新娘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阿依阿芝”采用一段式不断重复的方式演唱,每段的歌词不同,循序渐进以叙事歌的方式配以相同的音乐曲调来讲述故事。演唱者采用相同的音乐曲调开头,其中每段演唱均有不同的歌词。音乐节奏型统一,大量运用前短后长的附点节奏。音乐以低沉的音调作为基调,音高变化在一个八度的范围之内;经常运用四度五度的远距离跳跃,表达了情绪上的激动,唱出阿依阿芝的不幸遭遇的同时控诉奴婢社会的悲苦。每段的旋律并不完全固定,会在细节上有差别。原因是“阿依阿芝”的传播主要靠彝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口传心授,所以传唱中经常有曲调上的细节差异,甚至一场表演中的每个段落也会有差别,具有表演现场的唯一性特点。
阿依阿芝作为彝族传统婚嫁习俗中的重要代表性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本身对阿依阿芝悲惨经历的描述,实际上蕴含对彝族传统父权族系体制的控诉;故事的载体叙事歌曲则是彝族传统民族音乐的活化石,两者的结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缩影,也是历史上彝族同胞生活状态的缩影。对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式采访真实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的第一现场,为将来的理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MYYB2019-1
参考文献:
[1]王昌富.彝族妇女文学概说[M],四川民族出版社 成都 2003
[2]宋阿依姆.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美学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J],民族学刊 成都 2019
[3]师玉丽.四川凉山彝族婚嫁歌的音樂形式及其保护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贵阳 2018
王楠 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