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无忧
摘 要:科技的进步可以促进艺术创作的发展,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强人类机体的感官功能,使人类可以更为敏锐地获取艺术创作的素材,进而提高艺术创作能力。但与此同时,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审美的多样性,限制人类艺术的创作自由。
关键词:人类基因编辑技术;艺术创作;审美观;多样性
科技的进步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影响着人类艺术领域的变革。重要的科技发展影响着人类艺术形式的创新,艺术的本质决定了艺术创作由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解组成,隨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可以直接影响艺术创作主体的创作能力,进而推动人类艺术创作与艺术形态的发展,但不能简单地将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与艺术创作的结合视作对艺术的促进,当科技与艺术融合时,应更加全面地看待科技对艺术创作发展的影响。
1 科技与艺术创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艺术领域中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层出不穷。艺术家利用科技发展的便利,获得了跨学科与跨领域的艺术创作支持,进而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发展。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会引起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基于对社会变化的感知与运用,也会促进艺术创作形式的创新。[1]科技的进步在推动了艺术创作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引起艺术创作中审美传统范畴的改变。艺术创作需要考虑艺术作品带有科技进步的融合感。当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创新艺术作品,会散出发独特的魅力与活力。艺术的本质是由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解构成的,因此当重要的科技革命影响艺术家与艺术受众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与理解时,会推动艺术创作形式创新,促进人类艺术发展。
2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与艺术创作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的创作能力与创作思维直接影响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成果。基因编辑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精准定位人类艺术创作需要的感官基因,经过技术编辑以后增强人类机体的感官功能,例如视觉上对色彩的感知更敏锐、听觉上具有绝对音感等,从而促进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对艺术素材的提取能力,优化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思维与艺术创新模式,促进艺术创作领域的发展。
2.1 艺术素材提取
艺术来源于生活,挖掘生活中的艺术素材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创作的素材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善于发现生活中不同形式的艺术素材,并将其有机结合进行艺术创作,才能使艺术受众感同身受,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推动艺术创作领域的发展。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可以直接增强人类的肌体感官功能,使艺术家拥有更加敏锐的观察能力。生活中细枝末节的艺术素材都能够被发现,艺术家的强感官能力使其能够更加准确地提取色彩、音乐等艺术素材并应用到艺术创作中。这无疑丰富了艺术家艺术创作素材的来源,有效地提高了艺术家的创作效率,推动艺术创作形式多样化发展。
2.2 提升艺术创作能力
现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不仅仅只涉及创作材料与创作技法,作为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现代艺术家不再只运用绘画、摄影、音乐等单一的艺术创作形式,而是利用新媒体等科技手段丰富创作艺术作品的途径。以传统的戏剧为例,现代的戏剧演出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表演,一场优秀的戏剧不仅需要剧场背景的舞台设计,还需要音乐创作及音响传递技术的配合,需要光影技术的补充,这样才能为艺术家提供优秀的表演舞台,完成一场完整的现代舞台艺术作品创作。可以说,现代的演艺表演创作需要艺术家对艺术元素有多领域的组织与融合能力。跨学科的艺术创作更需要艺术家对学科素材的多方面积累,而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在增强人体感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艺术家对跨学科艺术素材的理解,加强艺术家对跨领域艺术材料的融合与运用。艺术家可以将静态美感与动态美感相结合,丰富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给予艺术受众不可思议的美学感受。艺术家利用敏感的艺术感官积累多学科的艺术素材,能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
2.3 促进中西方艺术融合
科技的发展加快了世界艺术传播的速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扩大了艺术市场的规模。带有自身艺术地域特点的艺术创作手法与艺术作品因科技的发展而流通起来,各国之间的艺术交流变得更为广泛与普遍。但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背景、历史文化、社会氛围、遗传基因特点等不同,所以中西方艺术在融合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违和感,特别是由于人类遗传基因分化的特点,不同国家艺术家所保留的艺术作品,其他地域国家的艺术家可能很难达到其艺术水平,例如西方歌剧表演。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替和代表剧情。与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传统声乐技巧。美声唱法是歌剧表演的重要歌唱形式,虽然中国也有许多专业的美声表演艺术家,但西方歌剧的表演艺术家似乎总是更能掌握歌剧表演中美声唱法的精髓,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中西方艺术家的声线的影响。西方人种体格较中国人来说较为健壮,声线也较为浑厚,更适合美声唱法的表演。而中国传统的京剧戏曲艺术表演的唱腔,西方艺术表演家也很难掌握其精髓。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可以改变艺术家的声线,使艺术家可以更好地兼容带有不同艺术特点的两种声线,进行创新性的艺术作品创作,而不再局限于地域或人种的生理特征。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可以不断丰富艺术创作的形式,拉近中西方艺术领域的关系,促使中西方艺术更好地相互融合。同时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也为许多传统艺术带来了新的创作与改造的机会,赋予艺术创作新的艺术审美特点与艺术特质,增加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
3 基因编辑技术运用与艺术创作审美观
在中西方政治文化、历史氛围、人种结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也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审美心理与审美标准。审美标准的多样化是中西方艺术作品创作风格各异的重要原因。仅以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的创作为例,中国的绘画作品注重“心物交融”的美学原则,“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西方绘画艺术家则追求“生动完美”;中国艺术创作着力含蓄的美感,而西方艺术创作则突显奔放与热情的张力。[2]随着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能力得到提升,中西方艺术创作手段与艺术作品的融合,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审美标准的同一化。在艺术创作中占主体地位的是艺术创作者,一定程度上来讲,艺术创作的实质是艺术创作者的“自我实现”,是艺术创作者获得巨大精神享受的一种体验。如果人类基因编辑技术被过多地运用,艺术家会形成对特定审美标准的认同,从而导致形成相似的艺术创作模式与方式,这样就难免会出现艺术作品的相同化。艺术创作与物质产品生产的要求不同,其实质是艺术创作内心感受的体现,并不需要物质产品的实用性,因此只有审美标准的多样性才能保证艺术创作的差异性,保证艺术作品的个性化。当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介入使得艺术家对艺术素材的美有相似的认知时,艺术创作必定不会再充满审美意趣,如果艺术创作失去了审美标准的多样性,艺术创新势必会出现严重的危机。[3]科技发展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不仅仅只局限于艺术创作的形式,也在于艺术受众的审美观。中西方的审美观受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等影响而呈现出多样性,中国传统审美观更注重艺术作品的内敛与气质,西方艺术作品则更具有创造性与想象力。然而美并不存在统一的评判标准,在人类社会,美不仅仅存在于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中,不是只有艺术创造才可以实现人对美的认知,清晨荷叶上的露珠是美,夕阳下的稻田是美,女孩帮助老人的侧脸也是美,美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领域之中。艺术创作的目的是将美的自然形态经过艺术加工以更加符合人的审美标准,进而体现创造美的价值。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虽然可以帮助艺术家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创新与审美创造融合,但也有可能影响人类审美的多样性,限制人类的艺术创作自由。
4 结语
在科技与艺术创作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事实:科技的进步一方面可以极大地促进艺术创作发展,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增强艺术家对艺术素材的感知、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以及提高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能力;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必然会给艺术创作甚至艺术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要全面地认识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与艺术家艺术创作之间的联系。科技的发展推动了艺术的进步,艺术创作的材料、工具以及艺术创作的方式与创作思维都得到了丰富和创新。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创作质量,使人们获得艺术创新的能力,以更好地进行艺术创造,丰富精神生活与提高审美素质。同时,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绝不只是仅仅能改变艺术家的感官能力,更能丰富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涵。在推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与艺术创作相互交融时,不能忽略其对艺术创作者审美标准统一化的影响,以及一定程度上对创作自由的限制。在将人类基因编辑技术运用于艺术创作时,既要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也要遵循科技进步的规律,形成科技运用与艺术生态的平衡。我们要积极发挥人类编辑技术对艺术家的正面影响,促进艺术创作发展,也要理性全面地看待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保证艺术创作领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岳杨.浅谈科技发展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7(04):53-56.
[2] 芳霖菲.中西绘画形态中的文化内涵——中西审美心理差异[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7(02):67-68.
[3] 田川流.当代中国艺术科技学的建构[J].艺术百家,2017(02):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