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崔向灵
摘 要: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作为复合型学科,立足传媒行业,帮助艺术作品创作与推广,向更加多元化方向延展。现今,短视频、自媒体行业兴盛,数字艺术行业蓬勃发展,市场与教育的结合越发紧密。数媒专业在教学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短板。本文以应用型大学为背景,探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途径改革,以“产学对接”课程为研究主题,尝试明确课程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创新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对该培养模式下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以期为我国应用型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产学对接”;人才培养;应用型院校
1 应用型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产学对接”模式背景
Digital Media Art(数字媒体艺术)以数字媒体内容设计和制作为中心,涵盖多媒体、软件、网络等多方面高度融合,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而数字媒体产业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近年飞速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23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麦可思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更是连续5年被评为“绿牌专业”,在艺术类专业里凤毛麟角。数据有力佐证了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社会对数字艺术人才的需求,是未来世界文化科技图景的主要传播载体,纵观全球,仍存在大量人才缺口。
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起步较晚,缺乏教学理念的累积,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数媒专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研究主体错位方面。海外将数字媒体艺术进行解构拆分,主体涵盖信息传播、影视制作、网络艺术、影像编辑、数字插画、信息可视化、网络游戏等,但始终围绕“媒体”为核心概念展开学科建设。
教育部于2018年推出《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更新规范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标准,将动画、数字媒体技术有机整合,合理分配与制定了教学主体,例如强调游戏相关课程的重要性。网络游戏是数字媒体艺术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1]中國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材甄选空间,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邻国日本每年有至少10万人从事数字图像工作,30万人接受数字媒体相关专业的教育培训,我国目前每年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缺口大约在15万人。随着普罗大众对视觉文化需求的提升,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充,数字媒体产业风口即将来临。
1.1 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艺术设计与数字化手段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数字媒体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专业课程体系并不完善,忽视了数字媒体传播思维培养与应用操作锻炼,致使学生对就业岗位认知不清晰,拓展学习方向模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我国方兴未艾,多数应用技术型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师资是跨专业、跨学科背景的,缺乏一定艺术设计与实践操作能力。部分教师虽具有相关行业生产经验,但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授课缺乏数字化手段。数字媒体艺术教师应当熟练应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工作,包括数字艺术软件应用、新媒体平台操作、网络交互授课等。
1.2 顺应市场发展,定位专业培养和人才培养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换代升级,以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具有此类“短”“微”特征的产品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社交时代,各种信息以实时、高效、互动的特征快速传播。尤其是短视频文化的兴起,“读图时代”向“视频时代”发展过渡,而视频编辑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这也恰好佐证了数媒是站在时代风口的专业事实。学生对于该专业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高校肩负起为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输出新鲜血液的使命,教师应积极瞄准市场需求和方向,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嗅觉,全面提升自身数字媒体应用能力。这些要求推动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尽快实现“产学对接”。
2 数媒专业产学对接人才模式的实践
2.1 “学校—精准企业”产学对接实训平台
整合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情况来看,可有效利用学院教学资源,改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体系,培养具有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并能适应数字媒体综合制作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产学对接”的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以学业为培养基地,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选拔在读应届学生若干名在校内对接企业平台订单。这是目前众多校企合作的基本框架,但问题常常集中在企业需求与人才素质不对等,无法实现精准对接。在此,学校应当主动甄别筛选合作企业,以传媒、广告、新媒体、数字艺术制作单位为主体,真正实现精准有效的“产学对接”。
2.2 培养方案与实践有机结合
“学校—企业”产学对接实训平台的建立可以对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有所提升。在培养方案方面,做到提前布局,高校教学要有的放矢,邀请企业专员共同商讨专业培养方案细则,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在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方面,大力引进企业项目总监参与教师专业课程标准的制订,企业提出项目中的制作要求,让学生先掌握方法模仿设计,再独立思考发散创新,参与具体项目生产,不再墨守成规地执行教科书上的案例。例如,在数字动画设计这门课程中,引进电商设计项目,让学生了解行业规范、项目设计标准以及如何与客户沟通对接等相关行业内容,大幅降低教师学生的试错率,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也相应得到提升。
2.3 师资队伍与企业建立共同发展默契
要实现“产学对接”,教师是企业和学生的桥梁。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求专业教师能够在数字媒体领域发现并解决技术难题、艺术审美问题,推广新艺术观念和技术,实现校企双赢,长期合作。教师在知识传输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为确保产教融合的教学效果,提升培养学生的质量,对接企业可定期派艺术总监、市场主管入课堂,给同学们讲解项目制作最新流程和市场需求,[2]从而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发生。因此,专业师资既要具备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教学规律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队伍与企业方能相互理解、支持、退让,实现共同发展默契。
2.4 毕业设计改革举措
毕业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实践,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和撰写论文等。[3]毕业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应用技术型大学特点,着重培养学生艺术设计和应用实践能力,同样也需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组织管理和社交谈判软实力,双管齐下方能检验教学成果。
但是,由于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提前上岗,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工作岗位脱离关系,学生很难按时完成且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必须要有明确的毕业设计选题标准,充分利用“产学对接”平台的优势,结合岗位完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也要以企业相关主管老师为主。
3 教学改革成效
3.1 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产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企业项目和项目管理人员进入课堂教学,学生了解行业最前沿的动态,了解行业规范以及生产流程。这种模式不仅是简单的用工对接和定制式培养,而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双方共同利益驱动,努力创建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机制。[4]
3.2 泛数字媒体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互联网人才紧缺的企业典型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数字媒体艺术的核心优势。笔者在泛数字媒体课程体系建设中分别完成了网络媒体设计、三维动画两个方面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在充分考量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培养标准之后,从整体出发设计特色课程,精心编排实践内容,合理利用微课资源,大力推动网络交互式教学。通过企业与校园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以确保教学的合理性。当今操作平台从以往的PC(个人计算机)端转移至移动端,随之云技术也开始普及。忽略网络对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那也必将是落后的教学思路。[5]泛数字媒体课程体系建设,既包括授课内容本身,更体现在讲授课程的方式上。2020年2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推动“线上教学”在全国铺开,泛数字媒体课程的建设迫在眉睫,也任重道远。
3.3 企业管理机制与课堂有机结合
在双向互动的教学机制的影响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方向培养,学校利用小班式教学,为社会提供技术研发,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使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学生的能力获得了更好的技能提升,对将要前往实习的企业也有充分了解,形成“产学对接”优势,基本实现了校企双赢的局面。
4 结语
应用技术型大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依托企、校双方合作办学平台,立足于数字时代背景,全神贯注狠抓学生能力与职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合理管理机制,课程改革研究立意明确,并能有效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产学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需要时间检验,从基本面来看,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产学对接”既符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际教学工作要求,又能夠推动教学体系的进化。校企互通,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高效解决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企业对学生、学校的满意度平稳向好。
参考文献:
[1] 黎珂位.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J].科学咨询,2013(34):93.
[2] 王启宾.产学研“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59.
[3] 杨明顺,惠曼丽,刘永.学分制下本科生毕业设计的信息化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5):27-29.
[4] 徐行,宋文学.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的定制式人才培养方案——西安航专与海航公司合办“民用航空器设备维修”高职班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12-14.
[5] 黎珂位,张颖.应用技术型大学动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科学咨询,2015(12):167-169.
作者简介:张颖(1987—),女,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三维动画。
崔向灵(1991—),女,新疆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