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思维之于作文,旨在训练同学们在思维时学会对同一问题、同一素材、同一题目、同一体裁的不同处理:角度不同、立意不同、构思不同、手法不同等。清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诗文家最忌雷同……惟其篇篇对峙,段段雙峰,却又不异而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那么,同学们在作文中如何多向思维呢?
一、立意时,要学会客体发散和主体发散
客体发散,是就写作对象而言的。对象的特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比如写“水的联想”,可作如下发散:水的常态、水流不断向前、波涛动荡起伏不定、海浪拍打岩石、池塘逐渐干枯、瀑布从峭壁上一跃而下、水的形成过程、水的作用、水晶莹澄澈、水往低处流、冲破堤岸泛滥成灾、流水不腐、装进什么容器就呈什么形状、水能溶解多种物质、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载舟覆舟、水滴石穿、海纳百川、一滴水也可折射太阳的光辉……
请阅读下面这篇满分佳作:
车来,车往(节选)
“哐啷哐啷”,木车的轮子一圈一圈地转,车速很慢,路途也始终遥远而艰辛。
先秦的思想者们便乘着这样缓慢的牛车,在通往各国的大道上往复奔走,在触手可及的时间的流逝中低头沉思,在清晰可见的车辙上不懈地播下理想的种子。
那时,心是跳动的;那时的车来车往,来得慢,去得也慢,但车子上澎湃燃烧的激情却从未熄灭。
……
坐在昏暗的电影院里,看着荧屏上的赛车手烧胎起步,扬起阵阵浓烟;继而又像抓不住的过眼流星,绝尘而去;以上百码的车速竞技,在弯道重重的盘山公路,在笔直延伸的荒野大道,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视觉盛宴,伴着肾上腺素的一路飙升,满足了观众席上一颗颗追求速度与激情的心,一时间,众人热血沸腾,激情四射。
只是,在这狂欢的盛宴过后,余留下来的不过是阵阵的头晕目眩和眼泛金光。当短暂刺激带来的激情如潮水般退去,跳动的心一如既往地沉入现实的“深渊”,无法自拔——忙于奔波,累于生计,囚于名利,又困于无数个相似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而今的驱车奔走,是近乎痴狂的疲于奔命,是不假思索的;所谓“激情”,也不过是忙里偷闲的小憩,用他人的热血片刻地点醒麻木的自己。车,似乎不再是诞生激情的地方,似乎只是一副空有华丽外表的皮囊,在机械地来来往往。
当木车上的沉思者用自己的思想引领着小车承载着万千人事,充满激情地驶向未知的远途时,脱胎于现代科技的车来车往却似乎显得格外迷茫:终日里,人心惶惶,不知归处。
科技的进步固然引领着时代的进步,速度的提升固然缩短了往返两地的时间,但与此同时,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还有漫漫征程中对远方的激情。而远处曾经是理想天堂,是一展宏图的蓝天……
这是一篇论证充分且富于文采的杂文。文章先展示先秦智者们乘坐的牛车,肯定“那时的车来车往,来得慢,去得也慢”;然后对比现在带给人们“激情”的快车、赛车,说明时代虽然在进步,但人们“忙于奔波,累于生计,囚于名利,又困于无数个相似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作者看来,过去思想的光芒、理想的火焰不复存在,现在的人们和车一样似乎也只剩下了华丽的空壳,人心惶惶不知归处——这样的针砭无疑是颇具力度的。文章善于发散(主要涉及“车”的客体发散),巧于用车的变化折射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通篇表达诗情洋溢且不乏锋芒。
主体发散,是就写作者而言的。作者的能力、素质、修养、经历、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各自的感受和认识当然也是有差异的,所谓“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是这个意思。因此同样面对春景,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有人低吟“流水落花春去也”;同样面对秋景,有人但见“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的明丽,有人却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婉。又如写“车来车往”,从主体发散出发,相关的立意方向至少包括:(1)由“车”关注人情与人性;(2)由“车”思索文明素养;(3)由“车”追问文化传承或人际交往;(4)由“车”关注生活美学(或曰一个人的精神生活)。
二、行文时,可采用“以问领写”的方法
“以问领写”,即构思作文时试着先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尽可能展开发散思维,想得广一些、远一些;再从种种回答中精选一二来构思立意。选择时的依据有二:一是“我”感受最深、最容易写好的是什么;二是哪一种认识新颖、独特,是别人不大可能想到、写到的,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请看下面的文题材料:
杭州李先生遭遇了一场家长群“危机”。因为他开法拉利跑车送孩子上学,老师就在家长群向李先生建议,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了,理由是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李先生回怼: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有什么不对?难道还要为照顾其他孩子的心情,特意买一辆普通汽车来接送孩子吗?为此,李先生被踢出了群。
针对此供料,我们可以自提四个问题,来实现选点切入与文思拓展:
1.如何从多个角度思辨?回答是:材料涉及三个对象:老师、家长和孩子。细分之,家长又分为开豪车的家长和开不上豪车的家长两个群体,孩子又分为坐豪车的孩子和坐不上豪车的孩子两个群体。审题时,我们需要站在三者不同的角度来作分析,而不能只站在老师的角度来讲一人之理。站在老师的角度看,他保护孩子,防止孩子产生攀比心理,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站在李先生的角度来看,老师提出的“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了”的要求就不太合理,因为其家庭的实际情况:日常开的就是法拉利跑车。老师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接受来自其他方面的反对意见,一言不合就把人踢出群,未免太专制了。
2.如何从多个层次思辨?回答是:材料中的李先生在开什么车接送孩子的问题上,可以有三个层次的选择:一是常态接送——日常开什么车就开什么车接送,既不藏富,也不炫富;二是高调接送——开豪车显摆、招摇地接送,不仅露富,而且炫富;三是低调接送——买一辆普通汽车来接送,既不露富,更不炫富。李先生选择常态接送是他个人的合法权利,无可非议。他在接送孩子时,只要不“高调”,我们就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横加指责。至于是否“低调”,他有个人选择的权利,我们如有意见,可以征询他个人的意见,但不应该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否则就是对其实施道德绑架。
3.如何从多个方面思辨?回答是:在本题中,孩子攀比心理的产生既有其外在原因,更有其内在外因。老师在家长群向李先生提出“不要再开跑车接送孩子”的建议,只是看到了外在原因中的物质诱惑方面,而没有看到人为影响方面。其实,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日常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攀比心理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更深。而从更深层次来看,上述两点只是“标”,孩子的内心才是“本”,我们需要“治标”,但更需要“治本”。
4.如何从多个时空思辨?回答是:题中的老师尽管在学校教育中竭力为孩子创设公平、平等的氛围,但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而社会的客观现实是,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各种“落差”的考验。一个社会最大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而不可能做到财富上的绝对公平。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必然是有差距的。为此,与其回避,不如直面;与其自欺欺人,不如正视“差距”。老师完全可以召开一次以“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你怎么看”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财富上的差距——我虽然不是“富二代”,甚至还是“贫二代”,但我绝不做攀比的“怨二代”,而要做逆袭的“拼二代”,依靠自己的奋斗,创造自己的财富,并实现自身价值。
需要提醒的是:在展开多向思维(或曰辐射性思维)的基础上,还应注意认真筛选、整理,“聚焦一点”,从而使笔下作文内容集中、主旨脱俗。2018年高考江苏卷的材料作文关键词是“语言”,有篇病文《语其情 言其心》,从不同角度写“语言演绎生命”,作者写了人之语、花之语、屋之语,写出了不同的生命的语言的内涵;此文存在的弊病主要是内容嫌空泛,而“人之语、花之语、屋之语”之间的关联也谈不上紧密(此外,所拟题记是“你我的情感,你我的心声,皆倾注于话语、房屋与字里行间”,这里“话语、房屋与字里行间”的并列也显得牵强)。另一篇满分作文《方言的世界》,则在就“语言”作客体发散之后,汇聚笔墨着力论述了“方言,那么古老,那么质朴,作为语言的一种,估计是最古朴、最自然的了。许多方言来自农民每天的实践,来自生活经验,来自顽强的生命力”;具体论证时,又重锤敲击了“杀渴”与“苦钱”这两个方言词汇。该篇文章的主要特色:一是入题角度小巧(堪称独出机杼),二是相关的分析评议要言不烦、切中肯綮。
(作者:林逾静,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