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姣
(廊坊市人民医院,河北 廊坊)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1],过劳、激动、暴饮暴食是此类疾病最常见的病因[2];胸骨疼痛是此疾病最常见的症状。近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此类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3]。医学治疗水平的不断革新,有效地提升了此疾病的治疗有效率。但是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在有效治疗的过程中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此类疾病的有效治疗率。因而,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受到诸多的关注。本研究中,分析探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选择我院2017 年至2019 年收治的12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均已确诊。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 例)。其中观察组60 例,男性35 例,女性25 例,平均年龄(60.8±2.2)岁;对照组60 例,男性32 例,女性28 例,平均年龄(60.7±3.3)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有效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在有效治疗的过程中实施尿激酶(国药准字:H44020645,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治疗,将100 万U 的尿激酶和100 mL 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和在20~30 min 进行静脉滴注,持续治疗1 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国药准字:H20064066,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规格0.4 mL)治疗。
在有效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有效的记录:(1)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对比,主要包括梗死后心绞痛与心力衰竭;(2)病死情况的对比;(3)冠状动脉再通情况的对比。患者在发病10 h 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峰值提前,溶栓1~2 h 胸痛等相关症状消失。
使用SPSS 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对比发现,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对比(n, %)
通过两组患者病死情况的对比发现,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所示。
表2 病死情况的对比(n, %)
通过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情况的对比发现,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所示。
表3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情况的对比(n, %)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4]。相对其他疾病而言,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较高。随着人口老龄程度的不断加剧,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地上升,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也处于水涨船高的状态,严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医学治疗水平的不断革新,有效地提升了各类疾病的有效治愈率。由于其疾病的复杂性,有效治疗过程中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严重影响此疾病的有效治疗。为此,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受到了诸多的关注。
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过程中最常运用的治疗方式是尿激酶药物治疗,在有效治疗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尿激酶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血管ADP 酶活性,抑制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在有效治疗的过程中效果显著。此外,通过静脉注射能够提高人体纤溶酶活性[6]。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在有效治疗的过程中相关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严重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有效率。
针对这一点,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受到了诸多的关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受到了诸多的关注。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地对一般的肝素进行分解纯化,形成抗凝低分子药物,对凝血因子有抑制作用,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使得血细胞表明的电荷增加[7]。在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过程中,利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治疗的效果显著[8]。本研究显示,在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过程中,利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此疾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观察组的各项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利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提高此病的有效治愈率,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值得有效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