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斌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医院,河北 平山)
阑尾炎在临床急腹症中属于较常见的一种,若未及时妥善救治,极易造成阑尾穿孔,使患者病情加重,甚至病死[1]。传统开腹手术虽有治愈作用,但创口较大、瘢痕明显[2]。2016年1 月至2018 年10 月,我院尝试在阑尾炎手术患者中开展小切口切除术治疗,实验结果较满意,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以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0 月在我院行阑尾炎手术的200 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选患者术前均已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存在手术指征。其中男118 例,女82 例,年龄在16~67岁间,平均(32.3±5.4)岁;利用计算机进行随机数表分配,Ⅰ组与Ⅱ组各100 例,组间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有实验观察性。
Ⅰ组在传统开腹手术下完成治疗,在做好术前常规准备后,做斜切口(长度:6~8 cm)于患者腹部的主要疼痛位置,逐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斜肌腱膜,剥离腹横肌与腹内斜肌至腹膜后,定位阑尾位置,给予提拉、系膜近端缝扎以及阑尾根部结扎等处理,最后切除阑尾,并使用可吸收线进行腹膜缝合,丝线行皮肤缝合。
Ⅱ组接受小切口切除术处理,经常规消毒与铺单、持续硬膜外麻醉后,取麦氏切口,将斜切口(长度:1~2 cm)定位于患者的主要疼痛点,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斜肌腱膜,通过甲状腺拉钩对腹膜进行牵引,并在提起阑尾后将其切除,对系膜近端进行丝线缝扎,再对阑尾根部做结扎处理,完成后仔细将阑尾切除,残端按照“三棒”法处理[3],逐层缝合等处理。
此次实验课题观察的指标包括:①手术时间(min);②术中出血量(mL);③术后下床时间(d);④住院时间(d);⑤切口感染率。
实验数据使用SPSS 20.0 做统计与分析,具体经t 及卡方检验,P<0.05 说明实验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近期手术指标中,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的记录显示,Ⅱ组对比Ⅰ组均缩短明显;术中出血的记录显示,Ⅱ组对比Ⅰ组减少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阑尾炎手术的近期指标分析
表1 两组阑尾炎手术的近期指标分析
组别 手(术mi时n)间 术(中m出L血)量时术间后(下d床)住(院d时)间Ⅰ组(n=100)68.75±10.32 39.26±3.86 6.43±0.87 8.12±1.54Ⅱ组(n=100) 43.17±8.76 27.38±2.99 3.21±0.68 5.24±1.03
Ⅱ组术后有2 例发生切口感染率,占比2.0%,对比Ⅰ组的切口感染率9.0%(9 例)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细菌感染、肠蠕动异常以及淋巴增生等因素影响下,阑尾可发生病变而引发阑尾炎,进而给患者带来右腹剧痛、恶心、呕吐及发热等一系列症状表现;部分还可伴发腹腔脓肿、化脓性门静脉炎等问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4-5]。
传统开腹手术对阑尾炎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操作简便、对阑尾暴露完全等,但切口较长,术后较容易引发感染等并发症[6]。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学理念在国内临床的不断普及,阑尾炎等急腹症的治疗也取得了更明显的进步。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小切口切除术具有切口更小、疼痛更轻、出血更少以及恢复更快等特点,术中对出血点的及时、彻底处理,也可防止对腹腔脏器造成更大的损害,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创造有利的条件[7-8]。
本组课题中,我们通过对200 例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显示Ⅱ组经小切口切除术处理后在各项近期指标上得到更明显的改善,术后虽有2 例出现切口感染,但切口感染率较Ⅰ组显著降低,提示小切口切除术在阑尾炎患者中的应用更安全、更可行,与上述文献资料有相似性。
综上所述,在阑尾炎手术患者中开展小切口切除术,能够获得较传统开腹手术理想的近期治疗效果,且可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