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慧
摘 要: 通识教育是当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大力推行的教育形态。具有多样的表现形态:以“人”的教育思想引导的跨学科通识教育、以书院教育为主体的全面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和书院研讨并重的通识教育等。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特点鲜明,具体体现为:以全人培养为课程教育的目标、兼顾文理的全面课程体系、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大班教学与小班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安排、主讲教师与助教共建教师队伍等特点。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 通识教育 教育特点
一、通识教育概念的厘清
通识教育,这一概念源于1829年帕卡德在《北美评论》中提出的观点,既是对前期西方高等教育关于自由教育思想的发展,又开启了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的模式。通识教育概念的提出是针对高等教育中专业区分度鲜明、学科知识固化等现实情况的,也是基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终极设置而考量的。
通识教育提出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针对某项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专业化训练,而在于对“全人”素质、品质、人格等方面的养成教育。通识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突出非专业性知识内容体系的建构。不同于在不同学科体系下的知识分类,而是在去专业分类基础上的知识贯通教育。
通识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要求打通人类基础知识体系,以“通识”为要求,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广博的知识体系。人类知识从广义上可以分为自然学科知识和人文社会学科知识,通识教育应涉及包括自然学科知识和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在内的全部知识体系,具体包括哲学、史学、文学、物理、数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等。在通识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充分注重对传统与经典的学习,又要重视对人文、自然学科前沿发展的关注,两者不可偏废。
二、当前我国综合性高校通识教育的类型
我国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国自古即有重视通识教育的传统。在两千年的历史上,高等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1](128)。《诗经》提出“兴、观、群、怨”,强调知识学习的广博性,学习人文知识的同时可以兼顾自然知识的学习,将人文知识学习与自然知识学习统一起来,也是我国早期的通识教育的雏形。在《论语》中,孔子提出学习的目的是“古之学者为己”的思想,认为人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个人修养和个人素质。
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受到广泛关注,并在综合性大学得到了一定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梳理一下,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
(一)以“人”的教育思想引导的跨学科通识教育
在我国近些年当代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对基础课程和知识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经历了从以“大学语文”等课程为主干课程的基础课程教育到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要课程体系的课程教育,再到以“人”的教育思想为引导的跨学科通识教育。在这三个教育阶段中,分别突出了“语文”“人文”和“人”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標。从单一学科的知识灌输到对包括文、史、哲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再到打破人文知识与自然知识壁垒的通识教育,这些变化背后反映的是教育理念的重大变化和教育思想的进步。近些年武汉大学大力推进的通识教育是以“人”的教育思想引导的跨学科通识教育的典型代表。目前,武汉大学推行的通识教育3.0,确立“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通识理念,启动四大模块(人文、社科、自然、审美)和三类课程(基础、核心、一般)重建”[2](1-2),通过“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门主干课程体系,全方位、多视角地构建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以书院教育为主体的全面通识教育
我国香港地区的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建设、发展历史悠久,它是我国最早实行书院制的高等院校,也是在对中国传统书院精神继承的基础上现代书院制度。“现代大学书院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书院的精神文化”[3](137)。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承担着人才道德、行为引导与塑造的主要职责,在书院宗旨确立时保留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精华,比如《大学》明德篇中的“明德”“止于至善”,《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都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办学宗旨中得以充分体现。学校通识教育秉持知识、价值观和专业技能三项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学生通过中西人文经典和自然科学的学习构建相对完善的“与人文对话”和“与自然对话”的核心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对“人”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存在意义、自然科学的奥秘的探寻,从而建立比较宏大的通识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以通识课程和书院研讨并重的通识教育
复旦大学在通识教育的设计上既兼顾了以核心课程为主体的通识课程的安排,又注重以书院研讨为补充的自主、开放的通识学习的参与,形成具有较强的兼容性与灵活性的通识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在通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厘定过程中,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的发现与延展,并在世界文明与文化的语境下,通过宏大的视野,向学生提供广泛的可扩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以科学探索、生命科学发现、生命关怀为主线的自然科学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以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为主线的艺术通识课程体系;将文化与文明、科学与生命、艺术与创作等课程体系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比较完善的通识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上,以通识核心课程、专项教育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和书院研讨课程为主干课程,书院研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创造性,将核心课程中的学习与思考通过研讨方式加以呈现与对话,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三、当前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4]综合性大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以通识教育为载体,广泛开展基于人的素养提升为目标的全人培养工作,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效。它们在整体上体现了一定的共性。
(一)以全人培养为课程教育的目标
在“双一流”高校建设发展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识教育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而产生的综合性教育体系。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体现在打破传统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而具有宽广的意义内涵。“这主要集中在三个层次:第一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第二是在专业领域之外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健全的判断力;第三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各种可迁移的通用能力”[5](2)。
通识教育在综合性高校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立的目的不是对具体某一学科知识的了解及掌握,也不仅仅局限于对某类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相反,它是基于全人教育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武汉大学为例,通识教育也是博雅教育,旨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以“博雅弘毅、文明为止、成人成才、四通六识”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打通古今打通中外、打通文理、打通知性,将学生的学识、能力、意识统一起来,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培养具备对人有全面了解、认知,对自然及社会有深刻思考的学习型人才。
(二)兼顾文理的全面课程体系
在综合性大学中普遍开设的通识课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突出“全”“融”“通”等共性。
“全”指的是学科门类的齐全。在综合性大学的通识课堂上,既可以对人文社会科学有深入而全面的认知,又可以对高深的自然科学有系统的学习。通识课堂上不再刻意设有不同学科体系森严的壁垒,所有的人类文明、知识都可以用在通识课堂上以飨学生。
“融”指的是学科的交叉与相容。在综合性大学的通识课堂上,不同门类、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可以相互融通的。“通识教育正是要打破专业局限,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分析各种科学事件、历史事件、人文故事背后潜藏的种种关联,让不同学科的知识实现复合交叉和融会贯通”[6](33)。比如,在对生命意义主题的课堂讲解时,既可以从生命起源、发展的生物学角度进行科学、理性的讲解,又可以从哲学层面对不同哲学流派对生命意义认识进行阐发,还可以从文学视角对文学艺术作品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表达等方面进行梳理。在针对同一主题的讲授过程中,学科知识的相融性得以充分体现。
“通”指的是通识课程内容精神的相通。在设置通识课程时,有意识地打破专业限制,将不同学科、不同知识交织融合,根本出发点是人类知识的相通性,即都是对人的思考和对未知的探寻。虽然不同学科在探寻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上存在千差万别,但是对真理的探寻精神却是一脉相承和息息相关的。
(三)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就整体而言,目前综合性大学的通识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授,是以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要形式;讨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就相关学习内容开展的思想交流活动。
在讲授方式选择上,综合性大学各有差异。从整体上看,多数选择经典导读和知识概论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经典作品都是人类文明的凝练与浓缩,回到经典可以让学生在历史的语境下了解知识产生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引导学生对当下问题进行联想与生发。经典导读的方式以回归经典、原文解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经典的直接体验,还原对知识的原本认知,剔除因知识转述带来的对经典的误读、遗漏等,使学生建立与经典之间的知识联系与思考。知识概论的方式多以线性概括的方法对某一问题、知识建立相对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这种讲授方式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对某一问题进行关注与把握,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谱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
在讨论环节,各大高校多采用相似的教学方式。可以以课堂讲授的某一问题或某一观点作为学生参与讨论的话题,也可以某一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甚至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增进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效强化教学效果。
(四)大班教学与小班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安排
综合性大学本科生人数多、专业院系多、人员复杂,通识课往往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为公共选修课。在有的综合性大学中,通识课程是以单一学院或学部为单位进行内部选修,有的是打通所有学部、学院,以全校公选的方式广泛开展选课。无论哪一种选课方式,都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在班级人数安排上多以百人为基数单位,有的甚至达到两百人的规模。
为了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往往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小班学习课程。在通常情况下,大班教学与小班学习的比例可以达到1:1,确保学生在大班教学中掌握的知识通过小班学习加以巩固与消化,达到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目的。小班教学可以采用讨论、实践、实验等多种形式,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大班课内教学知识的延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主讲教师与助教共建教师队伍
在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体系中,教师队伍是教育的核心力量。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对课程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养成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构建较为合理,从教师的专业背景、学术经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量。
一般而言,对于主讲教师的要求更高,针对不同的教学主题可选择相关学术研究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以专题形式授课。综合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专业人才济济,对通识课程专家型主讲教师队伍的打造发挥了良好的基础作用。不同主题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关专业的专家型教师讲授,既可以宏观上建构知识体系,又可以微观上探究学术热点;既可以带领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的发展脉络,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开展前瞻性的思考与探寻,真正做到将知识古今打通、中外相融,达到通识教育的教学目的。
助教是通识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是由青年教师和在校相关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组成。助教主要负责组织学生讨论,进行作业批改,引导学科小论文的撰写,开展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的工作。这些教学工作是对主讲教师工作的呼应与补充,也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沈文钦.本土傳统与西方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识教育的制度化进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4).
[2]李建中,黄明东.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研究报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3]郭鑫.我国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高校书院模式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19(5).
[4]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OL].新华网,2018.9.10.
[5]孙向晨.大学通识教育方兴未艾[N].中国教育报,2018-11-23.
[6]孙振武.通识教育视域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渗[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12).
基金项目:湖北警官学院2019年院级教研重点项目:“公安院校通识教育教学内容与体系建设研究”(JYXM 2019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