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靓,李卓明,叶建涛,张小雷,王军舰,皮荣标,黄河清,刘培庆,毕惠嫦,李民
中山大学药学院 (广州 510006)
英语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全世界科技出版物70%以上用英语发表,国际会议90%以上用英语召开[1]。因此,英语在开展前沿性的科研工作及交流科研成果时,日益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为顺应时代要求,提高人才素质,教育部自2001年起陆续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大力推行双语教学,鼓励探索符合中国现状的双语教学方法。文件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科研的前沿动态,接触世界先进的科学思想,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药理学是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是一门连接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的桥梁学科。其教学过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呈并列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药理学实验是学生掌握药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其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实验教学在药理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了我国双语教学尤其是教材编写方面的基本情况,在对目前我国高校药学院药理学实验课程及所使用的药理学实验教材的概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药理学实验双语教材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在学校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各种学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使用第二语言[2]。本科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一是英语作为桥梁,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起信息补充作用,可引导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内的成熟专业知识;第二,双语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掌握专业词汇,培养学生直接从英语专著或学术期刊上获得更多或更新知识的能力;第三,双语教学培养学生以符合专业要求的方式去写作专业文章的能力[3]。
目前,常见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沉浸式、过渡式、保持式。沉浸式是所有的教学单一使用外语教学的模式[4]。过渡式是指教师从一开始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教学,然后转为单一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完成从母语向第二外语的过渡。保持式是从入校到毕业都以母语教学为主,后期才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模式。在中国,学生大学期间的双语教学模式以保持式为主。自2001年国家关于双语教学的相关文件出台后,双语教学研究文献呈现爆发式增长,双语教学的发展有了强大的推动力,但双语教材特别是双语教材在药学专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引起进一步重视。
教材是进行教学实践的基础,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生预习、复习以及课外拓展的依据,合适的教材是教学质量最基本的保障。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双语教材的编写是其中重要的一步。目前我国管理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经济学等与国际相关领域联系紧密的专业使用双语教材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数学、生物、物理等需要频繁与国外成果进行交流的自然科学。教育部相关文件特别强调了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方面双语教材的重要性。对于涉及较多本土文化的人文学科,因其翻译难度大及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成为使用双语教材最少的学科。
目前,国内的双语教育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蓬勃发展,相关的双语教材出版版次也随之增长。目前国内出版的双语教材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全英文教材、单词注释型英文教材、英中对照型教材、单词注释型中文教材四种。
全英文教材是指整本教材只用单一英语编写的教材,可提供学生丰富的英语语境。最常见的全英文教材类型是原版的英文教材,这些原版经典教材数据翔实,语言纯正,逻辑性强。但国外教材内容很少有与国内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吻合的原文教材[5]。因此,符合国内高校教学目的和情况的自编全英教材日益增多。如由娄建石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供留学生与双语教学用《药理学》教材等,但这些全英文教材包含的专业名词多,学生阅读及学习困难较大,可能导致学生花费过多精力在翻译上,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完整性。
单词注释型英文教材是指所有正文内容都为英语,但是在教材中增加了对专业词汇或难以理解句子的中文注释的教材。这种编写方式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更好地理解,并且培养了学生对于专业名词的敏感度。但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其他未注释的单词中也存在很多学习上的困难。
英中对照型教材是自然学科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双语教材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前/后半部分英中翻译对照型。②前/后半部分中英翻译对照型。③英/中分节对照型。这些对照型教材,尤其是分节对照型教材大大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学生不再需要在教材中反复翻页查找。但翻译型教材也可能会增加学生的惰性,由于中文的存在和学生的畏难心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故意忽略英文内容。
单词注释型中文教材也是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中常见的双语教材类型之一,是指所有正文内容都为中文,但是在教材中增加了对专业词汇英语标注的教材。此类型教材虽然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名词的敏感度,但是对于英语语境培养及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无明显帮助。
有研究表明,学生及教师对于双语教材偏好类型不同,学生偏向选择英语原版教材,而教师则多数选择国内编写的外文教材和讲义[5]。如果某一专业课程国内外知识体系的差异较为显著(例如法学),那么教师选择自编的外文教材和讲义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反之,如果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并不存在差异或者差异不明显(例如信息技术),则外文原版教材显然更具吸引力。
对于双语教材的建设,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罗睿等认为双语教材应具备专业知识体系完备、紧跟学科发展的特点,从学生基础的基础出发,并且教材的知识要紧跟学科发展,使学习的知识与现实需求和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6]。曾剑平等认为自编双语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的读者对象,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双语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的调整[7]。陈光海等则认为需要适度引入原版教材,除了保证专业知识的正确性外,还要保证英语语言的规范性,尤其是学科专业术语及表达法要统一,便于学科知识的学习与交流[8]。双语教材的使用需要学生在语言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相关教师在编写双语教材时,还应该考虑知识量的问题。教材编写者尽量在保证包含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减少重复冗余的内容,使重点更加集中。
药理学是由药理学教授Rudolf Buchheim创立的学科[9],Buchheim指出药理学与生理学和病理学紧密相关,其认为教师应该通过教授药物是如何改变生理过程来教授药理学,并称药理学在把药物治疗从单纯的经验主义转化为基于科学的方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药理学课程通常在临床医学、护理、药学、牙医和兽医等专业均有开设,是医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锻炼实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宝贵机会[10]。药理学实验课程的实施应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及教学目的进行调整。在欧美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等,各高校药学院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药剂师,即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向患者和医生就药物的选择、剂量、相互作用和副作用提供建议的能力。根据临床培养目标,高校药理学实验的常用教学方法由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 Learning,PBL)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临床用药能力进行训练[9]。在我国,虽然以促进合理用药为主要目标的药学服务因其显著的临床需求与经济效益而日益受到重视[11],但目前部分药学院针对药学本科生的教学目标主要还是培养具备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较强的药学科学研究和应用能力人才。根据培养目标,药理学实验在本科教学中的开展主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巩固药理学知识,培养科研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临床用药知识。
我国各大高校药学院药理学实验课程一般与药理学理论课程一起设置在本科三年级。此阶段学生有了生理学、生理学实验、生物化学等基础知识的储备,其为药理学知识的理解提供了基础并且具备基本动物实验操作能力,为药理学实验课程的实操提供了保障。
笔者在常用购书平台以“药学双语教材”“药学+中英”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筛选获得药理学、药物化学、物理化学实验与指导等55本药学相关双语教材。这些双语教材的出版年份分布如图1,可知在2006-2007年及2015-2018年期间有两个药学双语教材的出版高峰,且近年来药学相关的双语教材出版数有所增加,这是我国药学专业双语教育蓬勃发展的结果,也说明药学双语教育已经逐渐驶向发展的快车道。
图1 药学双语教材出版年份分布
市面上流通的双语教材多为国家规划教材,自编双语教材在常用流通领域难见踪迹,药学领域双语教材的编写多依赖于政策扶持与驱动。药学双语教材中实验教材的比例较高,占78%,理论课双语教材仅占22%。原因可能为目前我国双语教育尚未落实,学校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弱及药学学科专业性强,理论课教师多采用全中文进行教学,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论课内容多,课本有一定厚度,双语教材会影响其使用便利性;而实验课中涉及的操作较为固定,利于双语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在理论扎实的基础上,实验课再进行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强化。
药学相关的双语教材几乎覆盖所有药学相关的课程。如理论课程药物化学、物理化学等,实验课程药物分析实验、药理学实验等,且目前已有数本药理学实验双语教材出版。如由叶春玲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药理学实验教程》;由胡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理学实验教程》;钱之玉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药理学实验与指导》等。但从总体上来说,药学相关双语教材的种类较少,成熟的双语教材也较少,药学相关的双语教材建设仍处于初级水平,有待进一步扩充和发展。
药理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且要激发学生对药理学研究的热爱,挖掘并发挥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和精神。药理学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从基础到综合,再到与科研结合的创新,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四个层次阶段,每个层次阶段的实验目的和实验要求均不相同,这使得实验内容体系更加丰富、完善[9]。
笔者收集了九本市面上流通的高校药理学实验教材,并对其结构布局及实验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表1)。
表1 药理学实验教材内容分布表
注:加*教材为双语教材
由结构分析结果可知,在药理学实验教材中,基础知识及验证性实验在全篇幅占比较大,分别为25%及58%。药理学实验教材对基础知识内容介绍较为丰富,大部分教材详细地介绍了实验动物与实验仪器的相关操作技术知识,为学生药理学实验的具体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参考;部分教材更是以科研思路为线索,介绍了如何选题、实验设计与开题报告基本规范、常用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和方法、论文撰写及PPT制作方法等全面系统的实验基础知识,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实验知识,而且为培养清晰的科研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材中设计性实验内容占比较少,经典的验证性实验所占篇幅达到了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十倍以上,甚至有三本教材中没有设计性实验内容。除了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外,大多数教材从药理学本身兼顾基础及临床的特点出发,将临床用药案例及处方分析融合在实验教材中,以巩固学生的药理学知识,加深其对药物作用以及副作用的掌握与理解,这部分内容不是教学的重点,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在纳入调查的九本教材中,有七本教材的实验部分是按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理学》理论教材的结构对应编写,即分为药理学总论实验和药理学各论实验,其与理论教材紧密衔接,有助于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强化巩固。
通过对实验教材的实验类型分析,由表2可知,内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这几种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实验在教材中所占比例最高,但肿瘤药物作为第一大领域用药,因其药物药理评价的操作复杂性及较大的变异性,在本科生药理学教材中涉及较少。除此之外,药理学总论实验的设计给予学生初步的药理学实操训练机会;毒理学实验则丰富了药理学实验内容,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临床前药物评价,了解药物评价的基本方法。从总体上来说,药理学实验教材的实验类型分布设计是以临床用药情况为标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学生操作技术和知识储备情况出发,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药理学基本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新理论、新技术及新方法,提高科学分析能力和培养初步科研能力的药理学实验教学目标。
表2 药理学实验教材实验类型对比分布表
Wright等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他们的认知学习经验应指导所有关于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决定[12]。这种观点强调了现代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即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在进行双语教材建设的过程中,编者应该对学习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说认为人们通过理解稍超出于学习现有水平的输入而习得语言,用i+1 公式说明:学生目前阶段水平为i阶段,如他们能理解比目前阶段稍难或稍少的语言信息和知识结构,他们就能从i阶段过渡到i+1阶段。这是借助于情景、上下文、超语言信息来实现的。这种语言的输入称为“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如果理解性输入有足够的量,习惯就会自动发生[13]。因此在建设药理学实验双语教材之前,编者应该调查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需求及学习意识,双语教材的编写应该符合输入理解性这一原则,并结合学生的语言及知识水平,做到有的放矢。在双语教材建设后,编者应做到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持续调查,调查双语教材使用效果,了解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教材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双语教材建设。
从药理学实验教材的结构分布来看,常用药理学实验教材显示出了一些共同的问题,即按教材的内容按部就班完成的验证性实验较多,这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也易获得较好的实验结果。但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设计性实验较少,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药理学实验不仅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药学人才,更应该注重培养具备系统理论体系能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及科研探索的药学高级研究人才[14]。
因此,在基础知识部分,教材编写者不仅应编入具体实验操作实施中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还应该编写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处理方法的相关内容。实验操作技术及仪器部分则需要编入药理学实验常用动物和仪器相关的操作技术等内容,为学生实验操作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科研设计部分则应加入科研论文写作规范、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实验设计的基本事项等内容,以完善科研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完整的科研思路,培养科研探索精神,也为学生日后的课题设计及进一步的课外科研提供参考。
除了基础知识部分外,教材的实验部分编者应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促使学生主动使用文献检索知识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经与教师讨论确定其可行后付诸实施。本方法已经在浙江大学药学院、武汉大学药学院等高等院校得到较好实践,在其他高校也可以推广使用,这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一个主动的知识获取者,并且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锻炼其科研思维及能力。但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框架和现有的物质条件基础上,所以编者在教材中应设计渐进式的设计性实验系列。武汉大学药学院的课程改革结果证明,学生在综合设计性实验中能够很好地处理问题,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得到了不错的实验结果,并且在一个学期的药理学实验课程训练后,在学术期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15]。
药理学实验的教学目的之一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是学生了解、获得药理学知识的科学途径,通过药理学实验验证药理学重要基本理论,以更牢固地掌握药理学基本概念,同时药理学实验还是学生了解临床用药知识的重要窗口。因此,实验类型的设置要与药理学理论课程和临床实际用药情况相结合,编者要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扩大临床常用药物如心血管药物的药理实验占比,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药理学知识要领;病例讨论也应当在实验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病例讨论可以设置在相关药理学实验之后,使学生对于药物的药理作用有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也通过这种与现实情况结合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据调查,学生反映目前的药理学实验教材知识陈旧过时,对当前的新技术、新理论涉及较少。这一情况在药理学实验教材中普遍存在,这与高校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人才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药理学实验双语教材的编写应该多参考国外相关优秀教材,吸取其长处;对教材的语言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便于学生学习;适当地把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吸收到教材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药理学课程本身具备知识点多且杂的特点,其信息量大,而且其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药理学实验双语教材试图强化教材知识的英语输出,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能力,但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更大的负担,除了需了解知识构架外,学生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理解语言上面。因此,双语教材应适当地优化其内容体系,减少部分重复实验内容,使知识点集约化。这同样也可以使得教材的厚度降低,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完善系列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语言和知识的习得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二语习得论中环境论的观点认为环境是影响语言学习的关键性因素,其可以对学习者的态度、动机、目的和效果等产生影响,会导致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心理活动、学习过程等方面发生变化[16]。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需要使用系列的双语教程,可避免因学生对前期学习成果使用过少而导致遗忘的情况发生,使得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最终使学生具有完全的专业外语阅读、写作和思维能力。
药学类双语教学的开展进程迟缓,双语教材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随着各校的重视程度提高,已经有数本内容翔实、排版精美、结构严密的药理学实验双语教材出版,但编排形式和内容分布仍有改进空间。今后,药理学实验双语教材的建设应该做好前期调研,相关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水平、师资情况、课程设置情况等现状进行教材编写;综合其他高等教育实验类教材的优点和长处,对结构内容进行优化,不断探索教材的新形式;结合国外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处方分析比重,引进药理科研新成果,促使药理学实验教学与国际接轨,达到培养具有国际素养和国际视野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