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broScan与FibroTouch对肝脏硬度及脂肪定量的检测效能对比研究

2020-03-26 07:06:30张海宇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肝细胞乙型肝炎纤维化

代 炼,王 左,张海宇,张 珂

(1.四川省肿瘤医院输血科,成都 610041;2.四川省肿瘤医院检验科,成都 610041)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节节升高。医学影像技术如超声仪器新技术的发展更是如此,例如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它是在常规二维超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可以无创测定肝脏的硬度值。它将超声与弹性波原理结合运用,探头发出弹性波后在人体内衰减传播,同时用一种算法计算信号的衰减,即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s,CAP),此种技术可以定量分析脂肪。如今运用到临床的瞬时弹性成像主要有FibroScan(FS)与FibroTouch(FT)。

国外报道指出,目前乙型肝炎的发生仍然很高,全世界感染过HBV病毒的人有25%[1]。中国是感染乙肝病人最多的国家。而乙肝、肝硬化、肝癌这是肝脏此类病变的演变史。所以,需要及早判断肝硬化的程度,尽早去除肝纤维化的因素,以便减缓肝硬化的结局[2]。FS可以运用弹性成像而无创直接地对肝脏进行硬度的检测。同时FT也可以在常规超声的基础上进行弹性测定[3],避免转氨酶、胆红素的波动即可[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脂肪在肝脏内蓄积过度,不由于酒精引起。目前它已经是继病毒型肝炎而后的第二大肝脏病变。目前FS、FT已经可以客观、高效、准确、定量的分析肝脏的纤维化硬度以及脂肪变性[5-7]。虽然NAFLD的诊断金标准是病理穿刺结果,然而穿刺毕竟有创伤、费用高,而且受操作者穿刺部位的影响[8]。据最新欧洲指南显示,与常规超声、CT、MRI相比,CAP对于脂肪变性的检测更便利性价比更高[9]。

本研究便是探讨FS与FT检测肝脏硬度以及脂肪定量的效果,并对比分析其优缺点,为提高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5年2月~2018年2月我院门诊以及住院人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50例、NAFLD患者5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50例,共200例。其中男114例,女86例;平均年龄(43.7±10.8)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执行,患者入组时详细向其及家属交代实验相关内容及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慢性乙型肝炎 诊断标准按照2015年公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0]。排除标准:① 可疑肝细胞肝癌;② 患有其他类型病毒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其他类型肝脏病变;③ 患有血色病、先天性抗胰蛋白酶缺乏等;④ 已经为失代偿性肝病,腹水、脾大、食管静脉曲张、肝性脑病以及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减低等,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⑤ 患有全身感染性疾病、精神病、癫痫。

NAFLD 诊断标准依照中华医学会制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1]。排除标准:① 入选时近1个月饮酒,男性折合乙醇>140g/周,女性折合乙醇>70g/周;② 患有病毒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胃肠外营养等可以造成肝脏脂肪变性的病变;③ 肝移植术后;④ 已经为失代偿性肝病,腹水等;⑤ 血清总胆红素>34.2μmol/L;⑥ 起搏器、孕妇。检查当天空腹,记录入选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以及饮酒量。

1.3 肝脏硬度测定

1.3.1 FS 法国Echosens公司提供患者仰卧位,右臂上抬,在右侧腋前线与腋中线7、8、9肋间区域,运用超声A模式、TM模式连续定位,同一位置成功测量10次,记录中位数为测得结果,没有获得测定值为失败,偏差>四分位间距的1/3、成功率<60%记为无效[12]。标记检测位置。单位为弹性值(kPa)。

1.3.2 FT 中国无锡海斯凯尔公司提供采用引导探头选取组织,避开肝囊肿、血管等,探头角度与软件引导标识线对准,精确定位。患者仰卧位,右臂上抬,在右侧腋前线与腋中线7、8、9肋间区域,同一位置成功测量10次,记录中位数为测得结果,没有获得测定值为失败,偏差>四分位间距的1/3、成功率<60%记为无效。检测位置同上。单位用弹性值(kPa)。

1.4 脂肪定量分析

1.4.1 FS法国Echosens公司提供M型探头检测皮下深度2.5~6.5cm、面积约3cm2的肝脏。专科医生严格操作。患者仰卧位,右臂上抬,在右侧腋前线与腋中线7、8、9肋间区域,运用超声A模式、TM模式连续定位,同一位置成功测量10次,中位数为测得结果以及记录CAP值,没有获得测定值为失败,偏差>四分位间距的1/3、成功率<60%记为无效。标记检测位置。CAP以dB/m为单位。

1.4.2 FT中国无锡海斯凯尔公司提供采用动态宽频探头选取组织,检测深度为肝脏包膜到肝脏组织内4cm、面积约3cm2的肝脏。避开肝囊肿、血管、肝脏结节等精确定位。患者仰卧位,右臂上抬,在右侧腋前线与腋中线7、8、9肋间区域,同一位置成功测量10次,记录中位数为测得结果,没有获得测定值为失败,偏差>四分位间距的1/3、成功率<60%记为无效。检测位置同上。测定CAP值,单位是dB/m。

1.5 肝脏穿刺活检排除穿刺禁忌,法国Supersonic Imagine公司提供的AixPlore数字化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引导下,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巴德一次性全自动活检针,取得2条肝脏组织,长度>1.5cm,4%中性甲醛固定所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由两名病理科医生判定肝炎分级、纤维化分期以及肝细胞脂肪变程度。

1.6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的有效率、检测值差别以及对肝脏硬度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

2 结果

2.1 FS、FT肝脏硬度值对比乙肝肝硬化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接受FS、FT方法检测肝脏硬度值分别为:[(24.6±11.0)&(24.2±11.3)kPa、(8.7±3.2)&(8,2±3,1)kPa、(5.2±1.3)&(5.4±1.7)kPa],FS、FT两种方法之间比较以及三组人员之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FS、FT肝脏硬度值对比(kPa)

2.2 脂肪变病理50例NAFLD患者,慢性乙型肝炎50例中有17例合并脂肪变性,约34.0%。共67例存在肝细胞脂肪变,31例患者肝细胞脂肪变<30%(46.3%);13例患者肝细胞脂肪变30%~60%(19.4%);23例患者肝细胞脂肪变>60%(34.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以及肝脏炎症分级、纤维化分期间差异不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理对比

2.3 CAP与BMI、肝细胞脂肪变相关性分析FS、FT两种方法检测CAP值与检测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肝细胞脂肪变程度呈正相关,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CAP与BMI、肝细胞脂肪变相关性(r/ P)

2.4 脂肪变与CAP值病理穿刺结果细胞脂肪变>5%的FS、FT检测CAP值比没有脂肪变的CAP值明显升高,FS分别为(297.1±45.3)dB/m、(220.9±47.8)dB/m,FT分别为(252.2±42.5)dB/m、(220.8±57.8)dB/m,P 均小于0.05,见表4。

表4 脂肪变性与CAP比较

2.5 脂肪变程度与CAP值比较对于肝细胞变性<30%、30%~60%、>60%的患者,FS检测CAP值之间有显著差异,肝细胞脂肪变<30%测得值显著低于>60%患者测得值,分别为(259.9±53.3)dB/m、(320.9±48.8)dB/m,P 均小于0.05;而FT对于肝细胞变性<30%、30%~60%、>60%的患者,CAP测得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脂肪变程度与CAP值(dB/m)

2.6 肝脏硬度检测效能情况FS检测肝脏硬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7.2%、95.2%、94.0%,而FT诊断肝脏硬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9%、98.5%、96.0%,见表6。

表6 FS、FT感谢硬度检测效能(%)

3 讨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由HBV感染引起,传染性很强。国内研究显示,慢性乙肝的30%-35%会发展为肝硬化,即炎症修复中的纤维化表现[13]。NAFLD中大部分为肥胖患者,BMI值便是其危险因素[14]。此外,性别也可以影响肝细胞脂肪变、纤维化的发展,例如卵巢功能减退会增加NAFLD的纤维化程度,雌激素可以抑制纤维化发展[15]。

目前FS临床应用不断增加,有国外报道指出其诊断纤维化的敏感度为0.80、特异度为0.88[16]。FT中的CAP在FS基础上再定义算法[17]。最新研究显示FT与多参数模型联合运用可以提高诊断效率,但是不同模型、不同因素会影响诊断,需要进一步仔细研究[18-19]。也有报道指出,肝脏硬度值测定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很高,尤其是中重度纤维化[20]。

本研究分别探讨瞬时弹性超声诊断FS与FT检测肝脏硬度以及脂肪定量的效果,为提高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硬度值,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AFLD患者的CAP值以定量分析脂肪。可知,FT检测肝脏硬度的价值很高,与FS检测的价值相近,临床工作中可以予以广泛运用;CAP值与人体的BMI、肝细胞脂肪变表现为正相关,FS、FT测得CAP值可以定量检测脂肪,而且FS可以鉴别肝细胞脂肪变程度的轻重。尽管本研究经过严格的实验设计,但是实验的样本量仍较少,尤其是肝脏纤维化患者。另外,针对FS、FT不同模型、不同参数的研究尚属探索阶段,有待于未来更大样本、更细致的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肝细胞乙型肝炎纤维化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传染病信息(2022年3期)2022-07-15 08:24:28
外泌体miRNA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
肝博士(2021年1期)2021-03-29 02:32:16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诊断中CT灌注成像的应用探析
哈尔滨医药(2015年4期)2015-12-01 03:57:54
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SIAh2与Sprouty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中医研究(2013年1期)2013-03-11 20: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