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龙,杨 波,陈曰轶,邢东洋,崔永生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胸外一科,吉林 长春130021)
肺大泡内出血的病例报道十分少见,文献记载的仅有十余例[1],本文收治1例肺大泡内出血患者被误诊为胸腺瘤,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72岁。身高172 cm,体重52 kg。入院前10天因咳嗽、咳痰行肺CT检查发现纵隔占位性病变,病程中有痰中带血及咯血,无胸闷心悸,无眼睑下垂,无四肢无力,无明显呼吸困难。复查肺增强CT(图1):纵隔内胸腺区可见结节状高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大小约2.3 cm×2.1 cm,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度强化,CT值70-80HU。
综合病情考虑为胸腺瘤,行胸腔镜下右侧开胸探查术。术中探查右侧未找到肿物。游离打开左侧胸膜,发现肿物,质软,壁薄,大小约2.5 cm。钝性游离肿物至基底处,发现与左侧肺尖部大泡相连,用电刀打开肿物薄壁,溢出少量陈旧血,考虑肿物来源于左侧肺大泡内出血所致,切除肿物所在大泡。病理回报:肺大泡,大泡壁纤维组织增生,血管增生、扩张、淤血,慢性炎细胞浸润。
图1 肺CT增强肺窗、纵隔窗所示
肺大泡是各种原因导致肺泡腔内压力升高,肺泡壁破裂,相互融合,在肺组织内形成直径大于1 cm的含气囊腔[2]。CT扫描对肺大泡的检测灵敏度低于胸腔镜的评估,因为获取的图像之间的切片间距的大小可能导致肺的大片区域未被探索[3,4]。此充血肺大泡位于肺叶靠前与胸腺位置重叠,肺CT提示纵隔内胸腺区可见结节状高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大小约2.3 cm×2.1 cm,导致判断错误。胸腺瘤在前纵隔肿瘤类型中占到 50% 以上。胸腺瘤生长非常缓慢,男女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胸腺瘤没有特殊的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重症肌无力[5]。目前,临床上对于原发性纵隔胸腺瘤的诊断常有多种影像学检查,但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和不典型,常不易诊断[6,7]。除去病理活检外,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原发性纵隔胸腺瘤的主要有效手段,其中CT应用较为广泛[8]。本例纵隔内胸腺区可见结节状高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大小约2.3 cm×2.1 cm,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度强化,CT值70-80 HU。并且本例咳嗽,偶有痰中带血及咯血。患者有过咯血病史,可能是肺大泡破裂后所致,当时行支气管镜检查,无异常,遂未能引起注意,未进一步探究也是导致误诊的原因之一。患者行胸腔镜下右侧开胸探查术,后探查发现病灶在左侧,术前应提前做好区分、更细致的定位,选择更合适的入路方式。本例患者为肺大泡内出血,误诊为胸腺瘤。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物在纵隔内,容易惯性思维的误诊为胸腺瘤,实属判断失误,应综合分析患者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做出整体分析。本例提示,要重视患者病史对于有特殊临床表现的患者,要综合病情分析病因,不能惯性思维,也不能单纯依靠影像学资料和经验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