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履刚,常 祺,任洪峰,陈国立
投弹骨折常发生于肱骨干中下1/3,其特点为长螺旋形不稳定骨折,多发生在军事训练中,尤其是新兵入伍进行投弹训练阶段[1,2]。投弹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3],术后会出现患肢肿胀、疼痛、肘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因此,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早期复训意义重大。目前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以药物镇痛治疗和物理治疗为主,该研究通过观察早期应用功能性贴扎技术辅助常规康复治疗与单独康复治疗投弹骨折患者术后早期的肿胀、疼痛及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对比,探讨功能性贴扎在康复治疗中的疗效与应用。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进行手术治疗的投弹骨折患者,无病理性骨折,既往无骨折病史,无系统性疾病史;(2)术后出现肿胀(肿胀程度Ⅱ~Ⅲ度),疼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3分);(3)知情同意,自愿参加该研究者。排除标准:(1)对肌内效贴过敏者;(2)因其他原因不能或不愿进行本治疗者;(3)需接受该治疗方案外的其他治疗者。
1.2 一般资料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与防治原则》[4]制定的统一诊断标准,将2013年—2017年解放军第989医院收治的发生投弹骨折的56例患者纳入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 (对照组28例)和功能性贴扎辅助常规康复治疗组(功能性贴扎组2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甘露醇,塞来昔布胶囊等消肿、镇痛药物治疗,同时术后连续3 d给予局部冷疗,3 d后给予局部微波治疗,持续2周,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功能性贴扎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时间持续2周。功能性贴扎方法:采用中国南京斯瑞奇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的通用型产品 (苏宁食药监械 (准)字2011第1640043号)。进行三层贴扎:第一层为“X”形,贴扎部位锚定痛点处,如痛点为伤口处,可在伤口边缘1cm处进行贴扎。第二层为爪形,尽量包裹上臂肿胀明显处,避开出现水泡的位置,锚定点位于腋窝淋巴结区域,尾端向下止于肘关节处。第三层为“Y”形贴扎,锚定点位于桡骨粗隆,沿肱二头肌长短头延展,止于肩胛骨盂上结节及肩胛骨喙突处。贴扎时均给予自然拉力,对贴布施加<10%的拉力(图 1)[5]。 以上治疗每天1次,持续24 h。如发生肌内效贴贴扎锚定点剥离,则应重新贴扎。
图1 “X”形、爪形及“Y”形示意图
1.4 评价方法 分别在术后治疗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术后第7天记录两组肿胀程度,疼痛程度,术后1周及2周评价肘关节功能。
1.4.1 肿胀程度 肿胀程度评定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参考软组织损伤症状分级标准制定[6]。Ⅰ度肿胀:较正常皮肤肿胀,但皮纹尚存在,患侧与健侧同部位周径差≤0.5 cm。Ⅱ度肿胀:周径差为0.5~1 cm,皮纹消失,但无水泡。Ⅲ度肿胀:周径差>1 cm,出现水泡。
1.4.2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的总分为10分,评分的结果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感就越强,评分标准:0分:无痛;3分以下:患者有轻微的疼痛,可以忍受;4分~6分:患者中度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分~10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
1.4.3 肘关节功能评定[7,8]肘关节HSS评分作为医师对患者肘关节功能的评价方法:优:90~100分;良:80~89 分;可:70~79 分;差:60~69 分。 肘关节HSS2评分作为患者对肘关节进行自评指标:优:90~100 分;良:80~89 分;可:70~79 分;差:60 分以下。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周径差、VAS评分等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后早期上肢肿胀程度的比较术后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第1天两组周径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开始后第3天、第5天、第7天功能性贴扎组的上肢周径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开始后第5天、第7天两组均较治疗前上肢周径差均有所减轻 (P<0.05)(表1)。但功能性贴扎组在治疗开始后第3天肿胀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贴扎组在治疗开始后第5天、第7天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贴扎组在第7天时肿胀基本消退(表2)。
2.2 术后早期上肢疼痛程度的比较术后治疗前两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对照组和功能性贴扎组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两组疼痛均较治疗前开始减轻(P<0.05),但第3天、第5天功能性贴扎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第7天对照组和功能性贴扎组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基本处于无痛状态(表 3)。
2.3 术后早期肘关节功能的比较术后第1周虽然肘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肘关节HSS2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虽然在医师对患者肘关节功能评价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在患者主观感受方面功能性贴扎组优良率比对照组高,且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2周肘关节HSS、HSS2评分功能性贴扎组均比对照组效果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无论是医师评价还是患者主观感受功能性贴扎组优良率均比较对照组高(表4)。
投弹骨折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患者因骨折创伤及手术造成的肌肉、小血管等软组织损伤,急性创伤反应等,引起术后创伤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炎性因子释放,出现炎症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上臂疼痛,组织水肿,肌肉痉挛等不良后果[9]。骨折术后需要局部制动,活动减少,致使上臂血液及淋巴回流不畅,使肢体肿胀加重[10]。目前投弹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主要以药物镇痛治疗和物理治疗为主[11],患者术后疼痛、肿胀会影响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反之,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也会引起患者出现局部疼痛及肿胀的不适感觉,从而影响患者进行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12,13]。
表1 对照组与功能性贴扎组上肢周径差的比较(cm,x±s,n=28)
表2 对照组和功能性贴扎组上肢肿胀程度的比较[例(%)]
表3 对照组和功能性贴扎组上肢疼痛程度的比较(分,x±s)
表4 对照组和功能性贴扎组肘关节功能的比较[例(%)]
功能性贴扎技术(functional movement taping,FMT)是1973年由日本加濑建造博士应用于运动领域,是软组织贴扎技术的一种,优点在于:肌内效贴厚度适宜,人体的皮肤耐受性好,不易发生过敏;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起到支持、训练、放松软组织的作用;同时还能改善局部循环、减少局部炎症反应、减轻软组织水肿、减轻疼痛,促进关节活动度及功能障碍的改善[14-17]。
在临床中肌内效贴布有“I”形、“X”形、“Y”形、“0”形、爪形及灯笼形等各种裁剪方法,以适合相应区域肌肉关节形状。各形状贴布也有不同的使用经验[5,18]。 该研究采用的三种贴扎方法分别为“X”形、爪形和“Y”形。“X”形贴扎可促进“锚”所在位置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减少致痛物质的堆积,达到镇痛的效果。爪形贴扎需尽量包覆组织液滞留的肢体或血液淤积的区域,达到消除肿胀,促进淋巴液、血液循环的作用,同时爪形贴布还可以增加感知觉的输入。“Y”形贴扎使用在肱二头肌上,用来放松肱二头肌,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该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应用“X”形和爪形贴扎在术后第3天就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术后第五天就可以明显减轻患者肿胀程度,可见术后使用“X”形和爪形贴扎可明显减轻术后肿胀与疼痛,缩短肿胀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Y”形贴扎,有效放松了肱二头肌,配合“X”形和爪形贴扎减轻了在肘关节功能锻炼中患者出现的不适感觉,在术后第1周末,患者在主观感觉上就有明显改善,在第2周末,无论是医师评价还是患者主观感受均有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早期应用功能性贴扎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于投弹骨折患者术后早期的肿胀、疼痛及肘关节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肿胀、疼痛时间,减轻患者术后肿胀、疼痛程度,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促进患者早期肘关节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