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基层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版)

2020-03-26 03:10刘同亭孙继萍曹秉振胡成进刘晓峰张亚斌
实用医药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处方注射液

刘同亭,孙继萍,孙 钢,曹秉振,胡成进,刘晓峰,许 刚,张亚斌,王 巍,许 波

为保障部队官兵生命健康,防止疫情扩散流行,按照习近平主席加强中西医结合应用的指示要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六版)》[1],及有关省市公布的中医药预防治疗办法[2,3],笔者针对不同人群人体生理病理特点,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及心理调护方案,供临床和部队官兵参考。

1 中医认识

该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素问·刺法论》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中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吴鞠通《温病条辨》曰:“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综合分析,本次疫病其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虚”。 其中,“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黏滞,易伤脾胃,阻遏气机”,可见,“湿”为关键因素。

吴又可《温疫论》言:“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李东垣在《脾胃论》序中提到“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乃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因此,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不同证型,采取健脾祛湿、通腑泻热、化浊解毒、活血通络、益气补虚、宣肺透邪、平喘化痰等治法,促进初、中期患者的痊愈;亦可以用清心开窍、益气固脱、凉血养阴、增液行舟等治法,提高重症期患者的免疫力,保护脏器功能;也可以用清除余邪、扶助正气等治法,加快恢复期患者的全面康复。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预防与心理调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医治疗

“杂病重脉,温病重舌”。根据临床工作实际,中医信息资料采集主要采用问诊与望诊相结合的方法。问诊采用医院统一设计制定的问卷(表1),由患者逐项电话回答,可追溯患者自起病以来的院前临床表现及服药情况等信息。望诊主要望舌象,采用手机拍摄患者舌象图片,经治医师和专家组进行综合判读。同时,结合患者的体温、影像学检查、检验结果等病例资料,进行分型分期。

2.1 医学观察期临床表现1:乏力伴胃肠不适;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临床表现2:乏力伴发热;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

2.2 临床治疗期 (确诊病例)清肺排毒汤来源于中医经典方剂组合,包括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性味平和。适用范围: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基础方剂:麻黄9 g、炙甘草6 g、杏仁 9 g、生石膏 15~30 g(先煎)、桂枝 9 g、泽泻 9 g、猪苓 9 g、白术 9 g、茯苓 15 g、柴胡 16 g、黄芩 6 g、姜半夏 9 g、生姜9 g、紫菀 9 g、冬花 9 g、射干 9 g、细辛6 g、山药 12 g、枳实 6 g、陈皮 6 g、藿香 9 g。 服法:传统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饭后40 min),温服,3剂为1个疗程。如有条件,每次服完药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至1碗。(注:如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的用量要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则服用第2个疗程,若患者有特殊情况或其他基础病,第2疗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症状消失则停药。

表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问诊表

2.2.1 轻型 (1)寒湿郁肺证。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周身酸痛,咳嗽,咳痰,胸紧憋气,纳呆,恶心,呕吐,大便粘腻不爽。舌质淡胖齿痕或淡红,苔白厚腐腻或白腻,脉濡或滑。推荐处方:生麻黄6 g、生石膏15 g、杏仁 9 g、羌活 15 g、葶苈子 15 g、贯众 9 g、地龙 15 g、徐长卿 15 g、藿香 15 g、佩兰 9 g、苍术 15 g、云苓 45 g、生白术 30 g、焦三仙各 9 g、厚朴 15 g、焦槟榔9 g、煨草果9 g、生姜15 g。服法:每日1剂,水煎600 ml,分3次服用,早中晩各1次,饭前服用。(2)湿热蕴肺证。临床表现:低热或不发热,微恶寒,乏力,头身困重,肌肉酸痛,干咳痰少,咽痛,口干不欲多饮,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便溏或大便黏滞不爽。舌淡红,苔白厚腻或薄黄,脉滑数或濡。推荐处方:槟榔10 g、草果10 g、厚朴 10 g、知母 10 g、黄芩 10 g、柴胡 10 g、赤芍10 g、连翘 15 g、青蒿 10 g(后下)、苍术 10 g、大青叶10 g、生甘草5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晩各1次。

2.2.2 普通型 (1)湿毒郁肺证。临床表现:发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憋闷气促,腹胀,便秘不畅。舌质暗红,舌体胖,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滑。推荐处方:生麻黄6 g、苦杏仁15 g、生石膏30 g、生薏苡仁 30 g、茅苍术 10 g、广藿香 15 g、青蒿草 12 g、虎杖 20 g、马鞭草 30 g、干芦根 30 g、葶苈子 15 g、化橘红15 g、生甘草10 g。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晩各1次。(2)寒湿阻肺证。临床表现:低热,身热不扬,或未热,干咳,少痰,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濡。推荐处方:苍术 15 g、陈皮 10 g、厚朴 10 g、藿香 10 g、草果 6 g、生麻黄 6 g、羌活 10 g、生姜 10 g、槟榔10 g。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2.3 重型 (1)疫毒闭肺证。临床表现:发热面红,咳嗽,痰黄粘少,或痰中带血,喘憋气促,疲乏倦怠,口干苦粘,恶心不食,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推荐处方:生麻黄6 g、杏仁9 g、生石膏 15 g、甘草 3 g、藿香 10 g(后下)、厚朴 10 g、苍术 15 g、草果 10 g、法半夏 9 g、茯苓 15 g、生大黄5 g(后下)、生黄芪 10 g、葶苈子 10 g、赤芍 10 g。 服法:每日 1~2 剂,水煎服,每次 100~200 ml,一日 2~4次,口服或鼻饲。(2)气营两燔证。临床表现:大热烦渴,喘憋气促,谵语神昏,视物错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或四肢抽搐。舌绛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或浮大而数。推荐处方:生石膏30~60 g(先煎)、知母 30 g、生地 30~60 g、水牛角 30 g(先煎)、赤芍30 g、玄参 30 g、连翘 15 g、丹皮 15 g、黄连 6 g、竹叶12 g、葶苈子 15 g、生甘草 6 g。服法:每日 1剂,水煎服,先煎石膏、水牛角后下诸药,每次100~200 ml,每日2~4次,口服或鼻饲。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择一种,也可根据临床症状联合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

2.2.4 危重型 (内闭外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机械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推荐处方:人参 15 g、黑顺片 10 g(先煎)、山茱萸 15 g,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择一种,也可根据临床症状联合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

重型和危重型中药注射剂推荐用法。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遵照药品说明书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辨证调整的原则,推荐用法如下:(1)病毒感染或合并轻度细菌感染。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喜炎平注射液100 mg bid,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热毒宁注射液20 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痰热清注射液40 ml bid。(2)高热伴意识障碍。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醒脑静注射液20 ml bid。(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和多脏器功能衰竭。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血必净注射液100 ml bid。(4)免疫抑制。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参麦注射液100 ml bid。(5)休克。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加参附注射液100 ml bid。

2.2.5 恢复期 (1)肺脾气虚证。临床表现: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推荐处方:法半夏9 g、陈皮10 g、党参 15 g、炙黄芪 30 g、炒白术 10 g、茯苓 15 g、藿香10 g、砂仁 6 g(后下)、甘草 6 g。 服法:每日 1 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晩各1次。(2)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乏力,气短,口干,口渴,心悸,汗多,纳差,低热或不热,干咳少痰。舌干少津,脉细或虚无力。推荐处方:南北沙参各10 g、麦冬15 g、西洋参 6 g,五味子 6 g、生石膏 15 g、淡竹叶 10 g、桑叶10 g、芦根15 g、丹参15 g、生甘草6 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晩各1次。

2.2.6 临症加减 咳嗽咳痰见稀痰者,加半夏曲、旋覆花;稠痰者,加海浮石、旋覆花;湿痰者,用半夏、陈皮、茯苓、白芥子等。干咳者,加知母、川贝、桑叶、枇杷叶、炙白前、百部、南沙参、北沙参、桔梗、炙甘草;气机不畅致胸闷不舒、气逆者,加紫苏梗、桔梗。

2.3 疑似患者治疗

2.3.1 推荐使用中药协定方 生麻黄6 g、生石膏15 g、杏仁 9 g、羌活 15 g、葶苈子 15 g、贯众 15 g、地龙 15 g、徐长卿 15 g、藿香 15 g、佩兰 9 g、苍术 15 g、云苓 45 g、生白术 30 g、焦三仙各 9 g、厚朴 15 g、焦槟榔9 g、煨草果9 g、生姜15 g。治法:宣肺透邪,解毒通络,避秽化浊,健脾除湿。

2.3.2 加减法 (1)恶寒发热、背痛、体痛者,加桂枝9~30 g;恶寒重、无汗、体温39℃以上,重用麻黄9~15 g,加芦根 30~120 g、生石膏 30~90 g、知母 15~30 g;往来寒热加柴胡 15~30 g、黄芩 15~30 g;乏力明显加黄芪 15~30 g、人参 6~9 g(若无人参,党参 9~30 g)。 (2)咽痛加桔梗 9 g、连翘 15 g;干咳重加百部15~30 g、蝉蜕 9 g、藏青果 9 g、苏子 9 g;喘憋加炙紫菀 15~30 g、炙冬花 15~30 g、炙杷叶 15~30 g,葶苈子加至30 g;咳血加仙鹤草30 g、紫草15 g、三七粉3g(冲服)。 (3)痰多色黄或咳痰不畅,加瓜蒌仁30 g、黄芩 15 g、鱼腥草 30 g、连翘 30 g、板蓝根 30 g。 (4)纳呆重,加莱菔子 9~15 g、陈皮 15 g;呕恶重,加半夏 9~15 g、黄连 3 g、苏叶 9 g,生姜加至 30 g。(5)腹泻,加黄连 6~9 g,生姜加至 30 g,重用云苓 60~90 g。(6)便秘,加枳实 10~15 g、生大黄 6~15 g。 (7)舌红或干,加莲子心 6 g、麦冬 30~90 g。 (8)舌绛红加生地 30 g、赤芍 15~30 g。 (9)四肢逆冷、汗多、气促,或神昏,舌淡暗或紫暗,脉细数,加人参9~15 g、淡附片 9~30 g、山萸肉 30~90 g、干姜 15~30 g、桃仁 9~15 g、三七 3~9 g。

(备注:老年体弱多病、乏力明显者及早加用温阳补气之药;高龄或有心脏病者,注意麻黄用量或不用。)

3 中医预防

3.1 密切接触者及医务人员预防方黄芪10 g、党参 12 g、炒白术 10 g、防风 6 g、太子参 12 g、麦冬10 g、连翘 10 g、金银花 15 g、苏叶 6 g、藿香 6 g、炙甘草3 g。功效为益气养阴,扶正固表。适应人群为密切接触者及医务人员。中成药有玉屏风散(丸)、贞芪扶正丸(胶囊)。

3.2 普通人群预防方黄芪10g、炒白术10g、防风6g、太子参 12g、麦冬 10g、连翘 10g、金银花 15g、薏苡仁12g、茯苓9g、苏叶6g、炙甘草3g。功效为益气养阴,扶正固表。适用人群为普通人群。

3.3 有基础疾病者预防方

3.3.1 糖尿病者 金银花12 g、沙参10 g、麦门冬15 g、黄连 3 g、芦根 15 g、生薏苡仁 15 g。 功效为清热生津,滋阴固表。适用人群为患有糖尿病或血糖偏高者。

3.3.2 高血压者 菊花 15 g、桑叶 9 g、钩藤12 g、白芍9 g、枸杞子10 g、茯苓9 g。功效为清热养阴,平肝固表。适用人群为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病或血压偏高者。

3.3.3 冠心病者 党参12 g、麦冬9 g、五味子3 g、丹参9 g、金银花12 g。功效为益气养阴,清热固表。适用人群为患有冠心病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者。

3.3.4 慢性呼吸疾病者 金银花9 g、生黄芪12 g、炒白术12 g、陈皮12 g、防风9 g、生甘草6 g。功效为益气健脾,清热固表。适用人群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处于缓解期的患者。

4 心理调理与身心调护

主要针对患者长期隔离、心理压抑、焦虑不安等使用。对一线医务人员劳动强度大、心理紧张、睡眠差等问题,也可酌情使用。

4.1 身心调护方处方:旋复花6 g、赭石6 g、清半夏 6 g、降香 6 g、乌药 6 g、丹参 15 g、赤芍 15 g、远志6 g、合欢皮 6 g、竹茹 6 g、陈皮 6 g、茯苓 15 g。 加减:有消化系统症状者,如食差纳呆、便稀苔黄等,酌加干姜,黄连;有心慌不适、眠差多梦、心理压抑等,酌加薤白、栝楼、桂枝等。有虚热症状者,如口干思饮,多食易饥,加知母、生地、太子参、黄精;有阳虚症状者,如畏寒、便稀等,加仙灵脾、杜仲。

4.2 清心安眠方处方:枳实6 g、竹茹6 g、陈皮6 g、半夏 6 g、五味子 6 g、酸枣仁 6 g、远志 9 g、菖蒲9 g、生姜6 g、甘草3 g。加减:心肝两虚者,加酸枣仁、夜交藤;惊悸不安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心烦不眠者,加栀子、豆豉;肝肾两虚症状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心肾不交者,加炒远志、石菖蒲、黄连、肉桂;阴阳不交者,加半夏、夏枯草;心火过旺者,加丹参、黄连、炒远志、石菖蒲、生枣仁、生栀仁。

4.3 防劳提神方党参9 g、枸杞子9 g、山药9 g、茯苓 9 g、黄精 9 g、肉桂 9 g、当归 9 g、龙眼肉 9 g、大枣 9 g、甘草 3 g。

4.4 传统音乐在中医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中医五行音乐作为我国独特的音乐疗法,遵循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因季、因时、因人辨证论乐,在心理调节方面效果显著,是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既可调节患者心理,也可对医务人员的心理进行调护。(1)五行音乐有助心理调节。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志、音乐与健康的关系,有不少“五音疗疾”的记载。如《史记·乐书》中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描述了音乐的生理和心理作用;明代医学家张景岳的《类经附翼》、清代医学家徐灵胎的《乐府传声》等,也都有音乐与医学的专门论述。古代音符“角徵宫商羽”,对应五行则是“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则是“肝心脾肺肾”。中国的传统音乐疗法将“乐与人和”、“天人相应”作为理想境界,强调阴阳平衡、五脏和谐,通过五音六律促进人体气血调和、情志舒畅。现代医学认为,音乐声波的振荡,可以对人体、生物体的细胞起到良好的物理效应。同时,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感情则能调节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的调节再达到生理的调整。(2)对应五脏进行音乐调养。五脏之中,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徴,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在聆听传统音乐中,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①养心音乐:主要针对心气不足所导致的失眠、心慌、胸闷等症状进行调理;选听曲目:《紫竹调》;②养肝音乐:调理肝郁所导致的抑郁、心烦、易怒等情绪;选听曲目:《胡笳十八拍》;③养脾音乐:心情不畅、压力过大等导致脾胃不适,腹胀、口唇溃疡、易乏等,都是常见的症状;选用合适曲目可刺激脾胃功能,改善对食物的消化、吸收;选听曲目:《十面埋伏》;④养肺音乐:过度疲劳、呼吸道疾病、环境不洁都是引发肺部疾病的诱因;选听曲目:《阳春白雪》;⑤养肾音乐:肾为五脏之本;选听曲目:《梅花三弄》。(3)音乐还可进行对症调节。包括解郁、除烦、安眠、开胃、降压、振奋精神等,都有不同的曲目,分别为《塞上曲》《月儿高》《高山流水》《花好月圆》《碧涧流泉》《步步高》等,均可取得明显效果。

5 居家自我调护

5.1 按摩、艾灸可选大椎、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5.2 食疗饮食宜清淡、规律,营养均衡,多喝水、多食用水果蔬菜及牛奶、鸡蛋等,提高机体免疫力。可食用药食同源的食物:如萝卜、芦笋、蒲公英、鱼腥草、银耳、莲子、百合、山药、薏苡仁等。同时,忌生冷、辛辣、牛羊肉及海鲜发物等。

5.3 运动宜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微微出汗即可。

6 发热门诊或隔离病房内中医药防控措施

6.1 室内熏药(1)熏艾条。可在房间内点燃艾条熏,每次1柱艾条,每日1次。(2)用复方苍术5 g,艾叶 5 g,菖蒲 5 g,薄荷 5 g,藿香 5 g,研末加水,压制成柱状,烘干后点燃熏,每日1次。(3)熏蒸中药。单味药苍术30 g,或选用中药复方:板蓝根10 g,石菖蒲 10 g,贯众 10 g,金银花 15 g。加水 1000 ml,泡10 min,小火慢煮30 min,浓缩药液150 ml。将药液加入洗净的家用空气加湿器中通电熏蒸;或者在锅中持续蒸煮挥发,每日1~2次。

6.2 悬挂香囊处方:苍术10 g,艾叶10 g,菖蒲10 g,薄荷10 g,藿香10 g。捣碎或研末,一剂为一包,装于致密布袋中制成中药香囊,可悬挂于室内,每3天更换一次。

猜你喜欢
处方注射液
诺保思泰®阿加曲班注射液
脑梗塞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与丹红注射液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鱼腥草注射液在养猪生产中的妙用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性探究
莫西沙星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研究进展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人间处方
卫健委新规:药师将审核医生处方
处方
小处方的大影响--怎么看看病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