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斌,李 芹,陈淑娇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003;2.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福建 福州350003;3.福州市传染病院,福建 福州350025;4.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122)
始自2019 年冬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全国漫延,全国各省市均有病例报道,截至2 月17 日24 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2 436例,疑似病例6 242 例,福建省累计确诊病例已达292 例。疫情发生后,中医药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制定治疗方案,明确治疗方向,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上起到积极引导的效果, 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五版修正版)》[1]指出:“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 ”福建与武汉地理不同,气候特点不一,笔者在福建省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实践中发现,福建省的新冠肺炎患者以偏热者居多,为此,有必要补充中医证型,现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供同道们指正。
本次新冠肺炎发于武汉,武汉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从2019 年12 月份以来,武汉属于暖冬气候。 时值冬至、三九之时,寒令当至而未至,应寒而未寒,反为热,同时阴霾冷雨缠绵近旬,不时之气留连持续。 这种气候学的异常是本次武汉疫情发生的外因基础,从武汉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结合当时武汉的中医症状学调查,苗青等[2]认为,本病从根本上是由“疫” 邪引起,但以“湿” 邪为重要特征,从其发展与演变过程看,总的病机可以概括为湿、毒、瘀、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正版)》[1]指出:医学观察期,临床乏力伴胃肠不适,推荐中成药为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临床表现乏力伴发热,推荐中成药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临床治疗期的分型,初期只有“寒湿郁肺”一型。 从中可看出,武汉的新冠肺炎可以有湿热郁肺,但在基础面上,定出了新冠肺炎是“湿”性特征,寒湿为主导的病证。
福建省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靠近北回归线,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全省70%的区域≥10 ℃的积温在5 000~7 600℃之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1 ℃,平均降雨量1 400~2 000 mm,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闽东北、闽北和闽西属中亚热带气候,各气候带内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异也较明显,多数地区为长夏无冬。
福建与武汉气候相同之处均为多“湿”,不同之处福建偏于“湿热”。故本次福建省的新冠肺炎患者,无论是从武汉疫地返回福建,还是在福建本地第二代发病的患者,总体表现是:恶寒不明显。 初步统计显示,发热患者舌苔呈黄色者,占据70%左右(见图1),与武汉病情相反的是,寒湿的占少数,湿热的占多数,这与福建的地理相适应。 患者感染“疫”邪、“湿”邪为患,湿邪可兼寒、兼热,因地理环境和人的体质的不同,武汉地理位置偏寒,故寒湿证的居多,福建与武汉相比,地理位置偏热,故湿热证的居多。但本病初起阶段均以湿郁于肺为主。 薛生白《湿热病篇》云:“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 而新冠肺炎患者,可表现为初起发热、苔黄,重症患者可出现昏迷、休克及多脏器损伤。 福建省新冠肺炎证候特点:虽以发热为主,但大多热势不高,具有中医身热不扬的特点[3];胸闷、乏力、倦怠,部分患者伴有消化系统症状,甚至出现腹泻、大便不爽、咽干症状;湿邪郁表而不外泄,故发热;湿热蕴结,气机不宣,故胸痞、咽干;邪郁肌表,故乏力、倦怠;湿邪下趋大肠,故见腹泻、大便不爽。因而,福建省补充“湿热郁肺”证型,符合中医证候学的特点,符合“因地制宜”的中医学理论。
图1 福建省新冠肺炎患者舌苔图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咽干,干咳,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或便秘。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脉数或弦。
中医治则:清热化湿,宣肺透邪。
推荐处方:金银花10 g,连翘10 g,淡豆豉10 g,牛蒡子10 g,薄荷6 g,竹叶10 g,芦根15 g,藿香10 g,草果仁6 g,槟榔10 g。
临床加减:痰热重者,可加桑白皮、浙贝母、鱼腥草;咽喉肿痛,可加射干、牛蒡子、金线莲。
本方以银翘散为基础方,本病虽以湿热为病,理应以清化湿热为主,但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病邪是由口鼻而入,病邪仍有外解之机,故以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淡豆豉、牛蒡子、薄荷透邪外出;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淡竹叶体轻渗泄,清热除烦;草果、槟榔燥湿降气行滞,行水化湿;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 本方以辛凉之剂,合以芳香化浊之品,以达清热化湿、宣肺透邪之效。
可选用的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蓝芩口服液、疏风解毒胶囊(颗粒)、痰热清胶囊、金花清感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
本次新冠肺炎之疫发于武汉,福建之病例或源于武汉输入,或在福建本地受传播感染,病毒之性均源于武汉,故“湿”之性显明。但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差异,于福建发病后,湿从热化者居多。 对于湿热郁肺的患者,治疗上应清热化湿、宣肺透邪为主。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方能提高中医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