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 宇 黄凤羽 朱 鹏
政治稳定、经济社会长期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持续提升,推动我国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竞争开始从中低端领域进入高端领域。国与国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高度发展,高端产业集聚,资本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新思想、新观念等要素汇聚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竞争。国际化大都市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和国内外资源流配置中的枢纽功能,主要是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来保障和支撑的。大都市中心城区综合条件优越,集中了大都市的核心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都市在国际化竞争中的能级和地位,在全球视野中,以适合本国本地区发展阶段、发展条件的理念和方式,优化大都市中心区的功能结构,增强大都市的竞争力,并通过大都市提升一国的全球竞争力,成为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特别是我国面向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天津中心城区是京津冀城市群中具有国家中心性和世界影响力的多功能枢纽节点。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中心城区,在新常态阶段,面临着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带动天津高质量发展,贡献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三重任务。本文在明确中心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剖析中心城区区情和产业发展态势、优势和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中心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重点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天津中心城区在行政管理和功能运行上呈现出范围不同的两个地域。一是行政区边界划定的市内六区行政辖区,面积18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比重为1.52%,可以称之为核心中心城区;二是市内六区和环城四区在功能联系上突破其行政区边界所形成的一体化功能地域,大体是外环线以内的部分(含“鸭梨变土豆”区域),面积为43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比重为3.64%,可以称之为广域中心城区。随着人口和产业活动从核心中心城区向广域中心城区扩散、迁移,两个区域的发展日益融为一体,共同承担天津国家中心城市和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职能。2018年,核心中心城区承载了全市31.5%的人口 、21.2%的 GDP、33.5%的服务业增加值。
区域功能定位是区域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素交织决定的,区域在未来可能达到的地位和功能是影响和规定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内容和实现路径的基础因素。着眼于天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对外扩大开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立足中心城区的功能地位和综合优势,中心城区及毗连的环城四区的总体功能定位将是:引领天津、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增长极。这一总体功能定位由四项具体功能定位支撑:①引领天津、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②融合全市、联动京津冀、联通三北、运转广域发展的协调枢纽;③绿色共享、宜居宜业、示范引领的天津首善之区;④面向东北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开放双赢的国际性合作平台。
产业高质量发展源于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产生的由收入水平决定的需求变化和由技术创新决定的供给变化及与之相适应的整个产业体系投入-产出关系质的结构变化和量的规模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上,需求的层次、结构、规模的变化和技术创新催生新的产业出现,促进产品和服务水平、标准、质量的提升,孕育生产和服务模式的变化,推动发展方式的转换,最终牵动既有产业体系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动、空间布局上的变化,并引致相应的政策调整、管理变革和制度变迁。
因此,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纵贯宏观国民经济、中观产业部门、微观产品(服务)、空间布局的长期、动态、结构性的变化过程;是横跨政府(引领主体)、企业(行动主体)、社会(环境主体)的协同过程;是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制度、技术变革的系统工程;是高效率、高效益、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运行状态和运行结果。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丰富广阔,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考察,本质上是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和结构变动、空间集散态势、区域功能定位的结构性变化过程。本文对天津中心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主要着重以下三方面:①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服务业发展趋势、符合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功能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②适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效集约、合理利用有限空间资源的功能布局;③高质量的配套支撑条件。
天津中心城区服务业比重已超过90%,但增速和地位相对下降,从规模增长转向功能提升是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2018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92.6%,环城四区、远郊五区、滨海新区分别为49.3%、48.5%、50.0%。与实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2006年相比,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了22.6个百分点。
在服务业比重上升的过程中,中心城区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其他经济板块。2006年至2018年,中心城区、环城四区、远郊五区、滨海新区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4倍、6.7倍、7.8倍、6.7倍 (按现价算)。外围区域服务业增长速度远高于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在天津市域经济格局中,经济地位呈相对下降态势。2018年中心城区GDP为3987亿元,占全市比重的21.2%,比2006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为3693亿元,占全市比重的33.5%,比2006年下降了10.8个百分点。
伴随中心城区 “退二进三”的城市更新及固定资产投资密集期的结束,以及城市居住和建设用地资源日趋减少,中心城区服务业依靠投资拉动和规模扩张的阶段已经过去。适应城市功能转型和消费升级,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质态转换、效益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心城区发展的主要任务。
核心枢纽性服务业功能地位显著上升。天津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6年的10.7%上升为2018年的17.8%,上升了7.1个百分点。2017年,中心城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天津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4.8%,占中心城区GDP比重的32.0%。在2018年英国智库Z/Yen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第23期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天津首次上榜,名列第63位,排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青岛之后。
生产性服务行业功能地位趋于上升,新兴的专业性和创新功能的服务业快速发展。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天津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6年的2.5%上升到2018年的9.1%,上升了6.6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从2006年的5.7%上升到2016年的9.1%,上升了3.4个百分点;两个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超过9%,且上升幅度较大。2017年,河西区以设计产业为核心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板块,在GDP增长1.9%、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1%的经济总体下行趋势中,实现了11.7%的整体增速,成为新阶段上中心城区产业功能提升的重要领域。
消费性服务行业总体地位下降明显,便利性和体验性服务需求增长。2006年至2018年,包括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消费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从45.8%下降为38.7%,下降了7.1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呈上升态势,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从4.3%和1.2%上升为5.0%和1.8%。2017年,中心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比重为43.9%,比2009下降了8.3个百分点,商业中心地位在相对下降。
民生公共性服务行业总体地位下降,生态环境保护功能趋于增强。2006年至2018年,教育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从5.8%下降为4.4%,卫生和社会工作从2.5%微升为2.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从2013年的1.4%上升为2017年的1.9%。
人口增长是中心城区产业规模扩张的重要支撑因素。2006年至2017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增长106.7万人,增幅高达27.8%。从2014年开始,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在达到504.7万人的顶点以后,趋于下降,2017年为490.9万人,三年间下降了13.8万人。中心城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呈下降态势,从2008年的35.5%下降为2017年的31.5%,下降了4.0个百分点;同期,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则分别上升了2.6个、2.3个百分点。从全市看,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量1556.9万人,较上年减少5.3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总量498.2万人,减少9.3万人,常住人口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和增速下降,以及新发展理念下,国家对超大城市人口规模膨胀和环境容量超载的严控,天津的人口增长在长期内将趋于放缓。在这一背景下,中心城区人口的增长在中长期内亦将进入规模稳定和逐步疏散阶段。中心城区产业发展依赖人口快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中心城区的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服务业在价值链上的攀升。
天津环城四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是市内六区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两个区域形成互促共进的功能一体化地域。市内六区与环城四区在服务业的发展上也形成功能互补的格局。环城四区拥有较广阔的空间资源、多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和大型郊野生态公园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素优势,人口、轨道交通、医疗、教育、大型商业综合体向市内六区与环城四区的交界处迁移、扩散,推动市内六区和环城四区的一体化从经济领域向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社会、生态领域全面推进,突破了市内六区行政区界的局限,拓展了中心城区发展的功能空间,使中心城区和环城四区在服务制造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整体功能优化提升,集聚辐射效应不断增强。
以CBD的发展水平为衡量标准,从GDP、总部企业数量、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纳税额、办公楼租金等方面综合比较,天津中心城区的发展质量与一线城市中心城区相比,差距明显。从反映区域市场竞争强度、经济活力与经济效益的办公楼租金水平看,2017年天津河西区CBD办公楼日均租金为3元/平方米·月,远低于或大幅度低于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南京等东部沿海地区的一线城市和重要城市中心城区CBD;也低于沈阳、西安、武汉等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城市中心城区CBD的租金水平。
表1 天津中心城区与环城四区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
天津中心城区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密集,规模集聚效应显著,投入产出效益突出。2018年,中心城区以占天津1.52%的面积,承载了全市31.5%的人口、21.2%的GDP、33.5%的服务业增加值。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分别为 27133人/平方公里和22.04亿元/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分别是环城四区、远郊五区和滨海新区的15.2倍、47.6倍、20.6倍,经济密度分别是环城四区、远郊五区和滨海新区的12.0倍、49.6倍、6.3倍。以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对强度(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对强度=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区域面积占全市比重)衡量中心城区的空间产出效益,2018年中心城区高达11.4,远高于环城四区、远郊五区和滨海新区的1.4、0.4和2.0。以区域投入产出效果 (区域投入产出效果=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比重/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占全市比重)衡量中心城区的投入产出水平,2017年,中心城区为2.1,显著高于环城四区、远郊五区和滨海新区的0.6、0.6 和 1.8。
天津优质公共资源,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创新资源,以及公共服务的投入能力等,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及其紧邻的功能拓展区——环城四区,中心城区优质公共资源的占有水平显著高出天津域其他板块。从区域创新相对强度 (区域创新相对强度=区域年末有效专利数占全市比重/区域面积占全市面积比重)看,中心城区的创新产出水平远高于其他板块。2017年,天津中心城区的创新相对强度为14.0,而环城四区、远郊五区和滨海新区分别为1.9、0.3、1.6。如果把中心城区与其功能拓展区——环城四区作为一体化的功能地域考虑,两个板块合计占到全市有效专利数的51.3%。从长期看,随着人口扩散和轨道交通建设,中心城区功能向紧邻的环城四区拓展,中心城区公共服务的禀赋优势,还将在空间层面继续扩大。中心城区优质公共资源集中,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高品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条件,中心城区在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功能将持续增强。
表2 国内主要城市CBD(中心商务区)基本情况
表3 天津市域各区域投资和产出效益情况(2018年) 单位:亿元、%
表4 天津公共资源分布情况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全球意义城市群崛起的发展前景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决定了中心城区优越的宏观区位。地处天津市域中心地域、京滨发展主轴带、未来的津雄(安)发展轴带和“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的四重区位优势叠加,使中心城区具有内引外联的天然优势和广阔的腹地支撑。京津要素禀赋和功能互补性较强,北京可用土地和空间资源高度紧张,市场租金高位运行,2018年北京市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为13.4元/平方米·月,约为天津河西CBD的4.5倍,地价和租金成本上升已成为北京产业外迁的重要驱动因素。中心城区科教文卫资源和专业人才集中、综合配套良好、京津城际高铁和市内轨道交通建设推动下的同城化,使中心城区吸引服务业高端项目的区位优势不断显化,是推动中心城区产业转型升级长期有利的战略因素。
天津服务业发展的深厚潜力为中心城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区域支撑。在新常态阶段,对比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历程,天津服务业在较长时期内将处于质态转换和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上升空间很大。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均已超过70%,2012年美国、英国和法国服务业增加值接近80%,德国和日本分别为68.5%和72.6%。2018年,天津服务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58.6%,与主要发达国家相差约10到21个百分点。与国内北京、上海相比,2018年,天津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比北京低21.4个百分点,比上海低11.3个百分点。天津服务业与发达国家和北京、上海存在的阶段性发展差距,同时也是天津服务业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之所在。以2016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和2015年天津社会从业人数为基数,如果天津地区生产总值再增长1倍,社会从业人员再增长40%(按天津新版城市总体规划2030人口预测人口设定),假定天津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达到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70%~80%),天津服务业增加值在现有基础上应该增长1.5万亿元~1.9万亿元,就业在现有基础上应该增长400万人~500万人,服务业未来的增长体量巨大。
表5 天津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测
表6 天津第三产业就业预测
顺应中心城区发展阶段转换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紧扣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中心城区高能级服务型地域经济综合体的比较优势,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符合自身功能定位、支撑天津市 “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目标,创新功能、协调功能、双向开放功能、绿色保障功能、共享功能强健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天津市内六区及毗邻的环城四区,创新资源高度集中,是滨海新区之外,落实天津“先进制造和研发基地”战略定位和实现创新发展的又一重要功能地域。重点发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职业教育等支撑创新战略的功能性产业,是中心城区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带动天津高质量发展,贡献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突破口。
1.科学和技术服务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也是天津过去十年增长最快的服务行业之一。天津科技服务百强企业超过80%分布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主要以专业技术服务为主。陈塘自创区获评国家级火炬工程设计特色产业基地,是天津目前唯一的以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国家级火炬基地。
做强专业设计服务。全面发展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展览展示设计等产业,形成与“北方设计之都”相适应的设计产业形态和功能特色鲜明的设计产业基地。夯实研发平台。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强化融合发展。主动对接“中国制造 2025”发展战略,围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服务和技术需求,促进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强协同创新。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设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立创新资源平台开放共享机制,推动区内各类科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技信息等资源共享共用。促进成果转化。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商用化等知识产权服务业,建立技术市场体系和技术经纪人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健全科技成果科学评估和市场定价机制,建设集创新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应用于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平台。
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推动产业融合、催生新兴业态、深入拓展市场、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效率的基础性支撑产业。近十年天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幅度和增长规模较小,在沿海主要城市中排名靠后,近两年行业增加值增长迅猛,民间资本投资活跃,开始加速发展,增长潜力强劲。天津前百强信息服务业企业70%以上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华苑地区集聚了全市约1/3的百强企业。
服务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提升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社保、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应急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形成基于大数据和智能处理的新的生活和社会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拓展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对工业生产关键环节的改造升级,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鼓励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加强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的跨界深度融合,围绕金融、交通物流、商贸、教育、医疗、能源、环境等领域的数据存储、数据挖掘、辅助决策等需求,推动提供面向各行业、各领域的云服务。发展大数据服务业,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强化信息安全服务。
3.教育培训业
教育培训业是促进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性产业。天津工业基础雄厚、职业教育资源丰富,是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基地和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中心城区和紧邻的环城四区集聚了最多的职业教育资源,共同构成天津职业教育的主体板块,是中心城区最具竞争优势的功能性支柱产业。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硕士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海河教育园区建设,打造天津职业教育培训品牌。对接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培养产业转型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推进现代学徒制,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完善继续教育服务。构建学历和非学历并举、职前职后贯通的继续教育体系。开展企业职工在岗转岗培训、新生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企业管理人员、技术技能人才的专项培训。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整合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向全社会提供服务。提升教育培训国际化水平。面向 “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急迫需求,积极拓展国际职业培训市场,在海外设立一批“鲁班工坊”。
立足天津国家中心城市、港口城市、商业中心城市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地处市域中心,京滨发展主轴带中间位置,国内外资金流、人流、商品流、信息流主要集散地的区位优势,提升金融、商业、商务能级,促进商品流通、要素流动、国民经济协调运行,使中心城区成为组织、辐射、带动市域和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动发展的强力枢纽和高效平台。
1.金融业
金融业是协调国民经济运转的基础,在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决定城市中心性和地位的关键行业。市内六区是天津金融业的主要板块,集聚了全市80%以上的百强金融机构。从长期看,天津金融业的增速和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将是逐步下降趋势,今后金融业发展的重点不再是规模的快速扩张,而是防范风险,创新和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协调功能。
提升金融中心功能地位。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加快集聚金融机构,继续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及其监管机构。推动京津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支持区域性股权类交易场所提供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服务,加强与沪深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深度合作。推动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建设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要素市场。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在宏观审慎原则下,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完善以科技金融、消费金融、商贸金融、航运金融等为核心的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和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的便利化水平。规范发展投资基金,推动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和境外投资基金试点,推进海河产业基金具备条件的母基金设立进程。支持传统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防范金融风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风险运行监测和防范金融风险联动机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批发零售业
批发和零售业承担商品流通、保障经济循环畅通的基本职能,也是中心城区繁荣繁华的主要产业支撑和消费领域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部门。中心城区是天津商业的核心板块,高端百货、大型超市、商业综合体主要集聚在市内六区。在中心城区商业核心地位相对下降和部分商品流通职能和市场容量向环城四区转移的背景下,中心城区批发和零售业的发展方向是深入促进产销对接、品质消费方面的业态、商业模式创新,发挥其消费高地的示范、引领、辐射功能,激发消费对增长的拉动效应。
高端高质发展。提升商业载体质量,完善购物环境,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旗舰店、主题购物店,培育“互联网+商圈”新模式,增加体验型、服务型业态,增进消费者购物体验,增强服务和辐射能力,形成新型商业业态集聚、特色消费产品丰富的国际大都市购物中心。特色融合发展。发挥中心城区商埠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津派文化品质的特色商业街,发展商、旅、文、娱等为一体的商贸综合体。开放联动发展。依托中心商业区和多功能购物中心,推进进口商品直营中心及免税专卖店建设,形成进口商品从 “港口分销—零售专卖—消费终端”的快销渠道,提升天津和中心城区商业中心地位。发挥环城四区毗邻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精细化工、机电设备、金属材料、日用品、农贸产品等领域,集中建设一批交易规模大、硬件设施先进、服务功能齐全的批发市场,与中心城区形成互补优势,巩固和增强天津商贸集散功能。创新惠民发展。完善和落实社区商业中心规划,打造“15分钟便利消费圈”,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
3.商务服务业
商务服务在跨国公司资本、劳动和技术的全球配置中的功能日趋重要,是影响城市中心性和辐射力的重要功能性行业。全市前百强商务服务企业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中心城区人口、经济单位密集,环城四区体量较大、正在转型升级的制造业,天津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内蕴着强劲的商务需求。
拓展服务领域。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社会性服务机构参与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投资与资产管理、管理咨询、勘察设计、工程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信用评估、经纪代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细分领域,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服务规范,与天津市和中心城区功能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级。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开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商务需求,促进商务服务向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市场化和高端化发展,形成结构优化、支撑有力、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吸引国内外知名商务机构入驻,引进培养熟悉国际商法、交易规则、商务制度的专业人员,借助国际高端商务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发挥中心城区载体优势,深化商务亿元楼宇建设,推进商务服务业集聚发展。
发挥天津中心城区综合优势,发展面向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现代服务业,提升区域竞争力,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把中心城区建成开放双赢合作平台。
1.服务外包
天津拥有丰富的外包人力资源,全市55所高等院校中已有34所院校设置了92个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和专业方向,已经形成高技术性、高附加值的知识流程服务外包业务(KPO)和信息技术外包(ITO)为主体的服务外包产业。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高校和产业园区集中,综合配套良好,是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板块。
保持高端发展。重点发展服务全领域的软件外包、与新兴技术有效融合的信息技术服务、多领域、跨国别的共享服务中心、以流程管理为主的金融外包、具备产业链扩展性的生物医药研发五类特色服务外包业务,培育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外包服务、基于云计算的云外包服务、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金融和电商外包服务、与新兴产业紧密联系的产品技术研发外包和工业设计服务、以手游和动漫设计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五类新兴服务外包业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面向国内信息消费、电子商务、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制造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分工深化对服务外包的广泛需求,深入挖掘市场潜力,培育发展在岸服务外包。开拓国际市场,发展离岸服务外包,稳定美国、欧洲、日本等传统市场,布局新兴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并购、设立境外交付中心等活动开拓市场,培育“全球理想服务接包地”品牌形象。
2.电子商务
天津拥有口岸城市和商业中心的优势,是全国跨境电商试点城市。中心城区和环城四区是集聚了全市近一半的电子商务百强企业。天津具备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力的电子商务中心城市的潜力,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天津电子商务发展潜力还未充分发挥。
加强平台建设。建设综合性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支持现有商品类交易场所发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力争形成具有定价影响力的“天津指数”。引导重点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企业集团电子商务平台向集信息、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转化。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引导电商企业集聚,分类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深入拓展应用。引导大型批发企业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开展采购、库存、销售、配送及商品展示等各个环节的网上业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支持百货、超市等零售企业依托线下网点渠道资源、商品品牌和服务优势,自建线上平台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业务。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企业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建设出口产品“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完善支撑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调发展,加强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建立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和有效的市场惩戒制度,构建便捷、诚信、安全的电子商务服务环境。
生态环境是中心城区安全、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天津城市形象、品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功能性服务业。天津市内六区和环城四区地势低平、地处九河下稍,以2065平方公里、占全市17.3%的面积,集中了天津827万人、占全市53.1%的常住人口,市政设施密集,高楼林立,河网密布,大气、水环境、生活垃圾处置、防洪排涝问题突出。
建设绿色城区。扩大城区绿化总量,调优园林绿化结构,改善城区生态品质。以路网、水系等绿色走廊为框架,构建复合型功能为主体的网络化绿地系统,增强绿地系统释氧固碳、增湿降噪、滞尘防污等生态服务功能,营造“城中河景、水绿交融”为特色的多元化城市景观。开发和提供布局合理、总量适宜、景观优美的绿地游憩空间和优质游憩休闲生态产品。推进社区配套绿化提升,提升老旧居民小区绿化水平,建设、改造公园、街心、广场绿地。建设海绵城市。合理布局、系统治理,推进河道整治、疏浚保洁、水系调整、堤岸改造,优化渗、蓄、滞、净、用、排各类设施组合,构建排水防涝系统,形成河畅岸绿、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海绵城区。保护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污染源治理,深化实施网格化精细管理,控制燃煤、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强水环境保护。完善水环境自动监测网,优化监控点位布设,加强河流断面监测,对废水治理设施及处理效果进行严格监管。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和直运体系建设。控制噪声污染,建设 “安静居住小区”。加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提升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建立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应急监测能力。推进生态环境修复、绿色认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保技术咨询、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监理、污染防治设施运营维护、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规划编制等新兴服务业发展。
天津中心城区及毗邻的环城四区人口高度密集、规模巨大,且空间广阔、区位优越、生态良好,是承载教育、卫生和养老服务功能的主体地域。重点发展养老、教育、医疗等与民生福祉紧密相关,社会性、基础性、公益性、公共性突出,需求刚性显著的服务行业,是打造宜居环境,保障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1.养老服务
提升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和品质保障。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和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社区、机构三个层面的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政府购买服务、养老机构社区延伸服务、托老服务、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和助餐服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多元扩大养老服务供给,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放宽准入条件,落实好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投融资、税费、土地、人才等扶持政策。允许养老机构依法依规设立多个服务网点,实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促进老年人基本疾病诊治与护理、健康管理、慢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与生活起居照顾、精神心理照护、文化活动服务、综合服务管理等陪护照顾服务有机结合,形成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养老服务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搭建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推广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开展远程服务和移动医疗,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
2.公共教育服务
建立高质量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普惠性扶持民办幼儿园,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多样化特色发展高中教育,加强特色高中建设;健全完善发展特殊教育,全面推行全纳教育;扶持发展各类民办教育,满足教育多样化需求。提高教育均衡化程度。调整优化各类教育资源结构,合理布局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辐射范围,形成与经济、社会、人口及空间发展相匹配的教育结构体系,实现公共教育服务的均衡配置。扩大区域特色数字教育资源覆盖与共享,助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医疗服务
促进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配套建设,规范和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护理、转诊服务等基本功能,形成功能完善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落实医疗联合体、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优化医疗政策环境,增加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推进医师区域注册试点,鼓励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大政府购买医疗服务力度,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承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逐步扩大外资兴办医疗机构的范围。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区域均衡布局,顺应中心城区交通布局向环城四区延伸和人口迁移扩散态势,促进天津中心城区相对集中的大医院向周边资源相对短缺区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