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提出新时期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策略,结合时代发展步伐,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升自身文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教学
一、 前言
新课标改革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重点,创新教学方法和理念,致力于克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的多方配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语文学习思想观念,积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生阅读水平、文学功底、文学素养。
二、 新形势下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的必要性
小学是学生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语文学科是低年级教学的主要科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重要的环节,自觉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扩展其文学知识范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体会作者利用巧妙的语言实现多种表达方法,从而强化其对文字的体会力和敏锐度。同时,良好的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写作能力。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可以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料,帮助学生构建作文资料库。锻炼其发现难点、思考难点、解决难点的能力。因此,教师加强阅读能力的教育有助于今后学生的发展和文学修养的提升。在新课程体制改革的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侧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个性化的培养形式。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心智发育不成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深度和广度,所以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提升其语文阅读质量和效率。
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路径分析
(一)为学生讲授科学的阅读技巧
方法是事情解决的钥匙。高效的阅读方法可以实现阅读的事半功倍。建议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同时来讲解相关题目。在讲解过程中注意渗透阅读技巧,提升学生阅读效果。有效的阅读方法如下:其一,先指导学生大致通读所学课文,第二遍再进行细致的阅读。在粗略阅读时注意有序性,先对阅读文章的整体有大致的了解,接着阅读文章的题目和序言,这两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需要仔细阅读并深刻体会。学生在阅读完题目和序言部分之后就会对该篇文章有了宏观的了解,充分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内容。其二,指导学生观察作品的目录,目录是详细反映作品内容和先后顺序的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层次结构。学生可以通过目录仔细研读关键和重点的段落,体会其中深层次的含义。另外,阅读方法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变形,在传授给学生之后,可以进行灵活的改进和创新,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二)制订明确新颖的教学目标
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并不深入探究教学目标。在制订目标时只是围绕宏观的框架,例如: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掌握所学的生字生词等。此类教学目标过于宽泛,具有通用性。在教学中宏观教学目标无法进行实时监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结果。建议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围绕“具体、清晰”的原则。比如:大家通过什么方法了解词语的含义?在新课文中大家都会写那些生字?大家通过什么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些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详细的设计出来,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确切落实。在默读教学中,新课标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学习默读、大致学会默读、默读具有速度。教师可以在阅读中与新课标要求相结合,避免成为单一的默读模式。例如,“总分段式”的学习实际上小学三年级的主要教学内容。在人教版《秋天的雨》中,教师可以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基本了解总分结构的段式。在之后的语文教学中,这里以《盘古开天地》为例,可以将教学目标制订为“进一步掌握总分结构的段式”。当教师进行《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制订:巩固所学的总分结构段式。循序渐进、触类旁通,将宏观的教学计划分化出渐进性,通过语文教材中设置的训练点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升其文化修养,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进步状态。
(三)强化阅读教学实践性
语文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语言形式到语言内容最后再回归到语言形式的模式。其中,语言形式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语言内容实际上是阅读教学的媒介。教师需要将内容与形式融会贯通,从课文宏观角度出发,在课文形式处切入,引导学生细致分析课文。比如,以五年级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并未明确具体的切入点,会将课文固定在伟大的父爱上。教师需要做的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和学习体现父爱的具体艺术表现形式、语言模式和构思方式。同时,教师需要细化新课标的宏观教学目标,将其转化为阅读学习的可操作模式,增加使用行为动词的机会。比如,在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作者在描写时主要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围绕四季变化顺序,从四季的各种景物进行切入,牢牢依靠“树木”来描写小兴安岭的景色。因此,教师需要在之后的教学中把握“段式”教学。接着制订一些科学的教学目标:第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十个生字,学会写“挡住、欣赏、药材、视线”等词语。第二步,可以流利、准确、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第三步,在閱读课文中分析作者如何抓住景色特点。第四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资料,详细了解小兴安岭有哪些丰富的物产和景色,锻炼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另外,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无须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赞美。新课标提出: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时,需要结合语调、语音、情感进行全面的考量,侧重引导学生对文章文体和内容理解性的掌握。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读的真细致、读的真有感情等赞美语句,强化学生的信心,激发其阅读兴趣。
(四)引导学生开展互文阅读
阅读实际上是在对话过程中架构意义的形式。语文教材不仅包含需要学习的课文,还包含新增的、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略的单元导读、拓展回顾、资料袋、相关链接等模块。建议教师恰当合理地运用这些教学资料,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巧妙运用这些模块,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开展互文阅读活动。比如,按照主题的相似程度进行比较式阅读。将《早春寄王汉阳》与《送元二使安西》《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进行比较式学习。在比较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分析出:作者韩愈从侧面描写了容易被人忽视的草地,这是此诗的关键之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绕开对所学诗词空泛的赞美和讲述,从细节出发,引导学生留意诗词中的细枝末节,帮助其切实体会诗词的美妙,增加其对诗词的理解程度。通过互文阅读的比较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该课文与学过的课文相结合,组成相互交错的“课文网络”,帮助形成阅读教学体系,深入理解所学课文的独特之处。
(五)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经典名著
阅读教学需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教师需要为学生留置自由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当前各种书籍品种参差不齐,要求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年龄段为其选择合适的书籍,将优质的读物推荐给学生,增加其文学储备和阅读面。学生在阅读国内外经典名著时也许一时无法理解,但是在阅读中可以体会作者文笔和意境的美妙。一本书籍的重要环节就是作者的“语调”和“音色”,二者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享受。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来源于名著的节选,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教学,为学生拓展阅读面,鼓励学生阅读教材的完整版名著。比如,在五年级下的中国古典名著模块和六年级的外国名篇名著模块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材讲授极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整本名著。比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鲁滨逊漂游记》等国内外经典名著,帮助学生体会到书籍的独特魅力。教师结合语文教材中的资料题、选做题、相关阅读链接、新课标推荐的系列书籍结合教学计划和要求,科学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补充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强化学生对课文的阅读体验。
(六)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去书店看书,引导他们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所谓的阅读行为来源于挑选书籍、购买书籍开始的。丰富的阅读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科学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避免其思维模式被禁锢在一个单一领域中,妨碍学生提升文学素养。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读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力和想象力。若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家长、教师、学校甚至社会提供适宜的阅读环境。其中,家庭阅读环境对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调动其阅读积极性。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新增设了“与家长一起阅读”的模块,目的就是为了创设家庭阅读情境。家长需要为孩子营造优质的家庭阅读气氛,在阅读之间不必将所有需要孩子阅读的书籍展示出来。读完一本书再拿出另一本新书,将满足感和体验感充分留给孩子。同时,学校需要建立健全的文学类经典课程体系,比如在每个班级中建立阅读图书角。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要挑选各种书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自己读过的书籍展开讨论,锻炼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力。学校还可以开展如“读书会”“书海漂流”等课余读书活动,为学生阅读提供机会,充分发挥“家校合作”机制的积极影响。
四、 结论
因此,阅读教学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规划,为其提供多样化、合理化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在了解阅读技巧的同时提升阅读效率。家长与学校和教师需要及时沟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閱读习惯。教师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小学阅读教学质量,全面强化学生阅读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佟淑君.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128.
[2]刘熙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3]胡琴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5(23):59.
[4]高福琴.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才智,2019(27):114.
作者简介:
郑巧萍,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石码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