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数据 高校 思政教学 改革
作者简介:张毅民,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2.320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渗透到了方方面面。高校作为一个思想活跃、信息密集的教育平台,为学生带来许多的教育便利和资源。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借助于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深度开展思想政治和爱国主义教育,将云计算、虚拟存储、闪存等先进技术融入现代教育领域,加速大数据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融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保持深化改革。
(一)大数据
顾名思义,大数据也被称为巨量资料,是借助互联网而展开的一种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处理模式。相比传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大数据信息技术拥有科学的决策力、洞察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海量、高增长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对多种数据的整合和积累。
从整体上看,大数据包含大量、高速、多样、价值密度、真实性五大原则,借助于IT时代所带来的先进科学技术,大数据实现了对多种数据的有效监控,主要体现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车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方面。
(二)思政教学改革
在现代教育层面,大数据对思想教育的变革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教育资源等课堂教育方面。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高校思政教师应该遵循“统筹全局”“ 循环导向”的教育原则,构建立体化的网络思政工作体系,搭建“全过程、全方位、全模式”的思政工作育人体系。
在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中,借助于大数据通信网络,进一步丰富课堂教育的表现形式,坚持思政的主渠道,从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方面,构建“大思政”传播格局。从而实现校内文化建设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建立一套可控性极强的网络舆论传播体系。同时,借助于APP手机客户终端、微信、微博等方式,掌握高效意识动向和网络舆情,提升校园官方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一)数据性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快,数字化覆盖面积拓展。大学生处于建立人生价值的关键时刻,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要想获得积极的成效,就必须要在实现对不同信息的加速整合,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形成健康正确的教育指引。同时,依托互联网宽广的发展视域,将不同的数据融汇在一起,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能够形成更加健康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学习状况。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活动。依托大数据便捷的核心,让学生在思想教育中,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深入剖析,实现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全面记录、解读和检测。
(二)时效性
受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影响,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不再是线性关联的方式。网络信息的交互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具备全面的信息来源。从根本上说,大数据拥有深度和宽广的信息来源,丰富多样的信息种类和庞大的数据数量,能够及时传记录下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行为活动。不管是校内的健康设备、打卡机还是头像扫描,其数字化设施的数据记录都是对学生外在活动的数据提取。这种数据的传输特性具有突出的时效性,教师要在不侵犯学生个人因素的前提下,获得学生真实的心理数据。通过对多种信息的汇总,更好的体现学生的思想状况。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各类信息的记载和传输保持即时的记录和传播。依据学生所处的班级、学校、宿舍等教育场景,更好的了解学生所接受到的各项信息,使大数据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资源的融合更加紧密。同时,建立即时传播的舆论监督平台,为引导学生思想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三)感受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数据对于学生情感认知和思想感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在于培养思想稳定、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向上的学生。“大数据”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软件智能数据参与日常教学,为学生开辟人性化的教学路径。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让更多的学生提高自身对于数据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得到深切的心理共鸣。
同时,大数据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心理上的潜在问题,将大部分的教育力量放在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上,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感受,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有效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学。
(一)创新意识不足
高校思政教学作为一项理论性突出的教育课程,其教育模式关系到了最终的教育效果。尽管这一发展理念在当前的思政教育中尤为突出,但是从整体模式上看,仍然有部分教师对于思想政治和大数据教学的结合不够关注。
一些教师遵循着传统的教学路径,教育模式仍然以理论讲座为主,“教师教、学生学”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路径上,大数据能够帮助学生打破时间的禁锢,可以在任何的时间、空间中接受教育、交流和服务,不受任何场地的限制,尽可能扩大受众对象。但是仍然有相关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思想教育者对于受众对象存在误解,网络思政的创新發展面临瓶颈。
(二)教師队伍的转变艰难
新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必须要具备大数据相关的工作经验,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价值作用,凝练一支现代化、专业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教育队伍。但是,受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高校教师在从传统教学向大数据教学进行转型的同时,面临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教师难以对数据信息难以达到全方位的搜集,在提取思想价值的汇总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误区。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加速对大数据思政教学的相关科研进行量化处理。以高校本身的数据为基础,加速对新型教育模式的优化,相关科研课题的呈现面临一定的困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延伸仍然有待加强。
(三)网络环境的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传播,虚拟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学生的是非观、价值观受到了不同信息的感染和冲击。一方面,外来思想的注入,对高校学生思想工作产生了深度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现滞缓。西方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学生接触到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众多思想文化侵害,社会主流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高校学生处于学校的象牙塔之中,社会经验不足,在思想、性格、眼界上,都尚未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复杂的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来说,容易混淆他们的价值观念,将不良的信息包装成为“糖衣炮弹”,侵蚀着心智尚未完全称呼、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加速对学生和网络世界的有机构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帮助他们坚定道德舆论思想根基,对学生的思想给予深度的引导,从而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改革的实践性欠佳
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学生对知识的吸取存在各种渠道。外界不同的荣辱观、是非观、价值观,对学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深度的影响。面对严峻的考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必须要改变闭锁的教育模式,进行多元化的教育实践。但是,高校思政教学改革难以摆脱“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理论教育模式,现代思政教育的实施仍然存在脱节。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推进下,教师要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强化实践性教育环境,使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紧密结合。
但是从整体上看,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依然是高校多年来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在思想政治改革的活动参与程度上,难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在活动的时间组织上,缺乏紧密的连接;第三,在改革的实践组织上,缺少有效的监督和规范;第四,在实践性教学的实施和操作上,对于学生的反馈意见汲取的较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实践方案与操作流程不够科学。
(一)转变意识,延伸改革思维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发展成效,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教学意识,树立科学的教育形态,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中确立“以生为本”的实践模式。改变传统的参观、调查等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转变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结合当前大数据的发展路径,教师可以在实践改革中融入新型教育理念,开辟一系列新的教育模式。
首先,教师要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教育平台,以计算机为中心构建一个开放的教育载体。积极利用微信、微博、论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对思政课程进行转变和创新。其次,教师要依托智能化数字教学载体,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以大众化的网络思政教学,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课堂的先进性和趣味性。围绕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整合多种数据资源,传播优质的教学内容,根据课堂的内容把法律知识、社会公德、思想信念纳入到现代教育范畴之中,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社会、达到学习知识和学习目的的相互融合。再次,教师要开辟新的教育改革方法,通过构建协调参与的思政实践教育,形成不同的指导小组,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校团委、学生处的网络思政平台之中,以规范化、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将思想政治教学和学生的日程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并通过相关教育软件,对学生的思想转变和心理活动进行记录,借助于多功能计算机通讯设备,达到高效的教育和协调。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的网络教育活动,在课堂交流之中构建网络课堂教学平台,以网络化教育途径,布置、指导、监督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寒暑假社会实践、数字化调研报告等方式,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和交流。由教师负责定时对学生的思政活动进行审核,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全面,让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
(二)优化职能,夯实教师队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要想增进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高校教师要立足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通过深化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将网络课堂技术平台与课堂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高校管理者要结合大数据对教师提出的诸多需求,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各项教育培训活动,尤其是要在教师党员中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推动大数据教育力量对教师队伍的融合,实现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海量数据的应用程序,熟练了解不同形式的计算机操作软件。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要立足大数据的发展原则和重点任务,通过“市场主导、创新发展、应用牵引、融合发展”的信息传输原则,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力量创新。组织广大教师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发挥自己的职业技能,对数据处理技术、可视化技术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教育研讨。
在教学评定上,使用网络搜索技术、知识计算技术,让教师能够具备专业的教育素养,为现代思想教育提供强大的学术支撑,围绕学术论坛、教育研讨等文化活动,发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的职业价值,使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对大数据和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掌握更加稳固全面。同时,教师要立足高校自身的文化建设,立足“本土化”的教育创设,让大数据能够更好的服务与思想政治教学,达到对思政教育方法、教学信息的有效整理和收集。
以中国社会科学网发布的讯息为例,为了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多个高校,积极开展“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学术论坛,8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参与了这一专业论坛。通过这样的活动,探索大数据、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围绕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和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融合,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让广大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和掌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科学技术手段,将思想政治工作加速转化,把国家治理体系转化为治理效能,使大数据能够成为驱动教育改革的新常态。
(三)加强探索,打造智慧校园
2018年6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国家标准《智慧校园总体框架》,这一教育方向的创设,实现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校园工作。通过构建工作、学习和生活为一体的应用服务系统,将日常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文化融合到一起,以此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创新。
首先,思想政治教师要围绕高校教育工作,组织学生开展网络学习。通过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对高校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利用“高校校园门户网站”“我要自学网”“远程教育培训网”等形式,开辟新的网络教育途径。其次,在网络科研创新上,尝试将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纳入学校的不同领域,包括招生、实训、就业等多个方面。在透明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的教育氛围。在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多样的专业知识,并从中渗透思想教学内容,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依托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营造“勤奋、好学、崇德、立志”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时刻身處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中心。在学校大数据硬件、软件的搭配和设计下,通过手机借书、手机考勤、无线校园、移动一卡通等形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区域。
例如在移动一卡通的日常教育中,学生可以凭借一张智能芯片卡,实现上课打卡、作业提交、网络学习、图书借阅、校讯通等多种方式,代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为学生带来高效的教育模式。
(四)推动实践,融入社会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对教育方式的创新需要整合多项资源,引导学生在思想教育的理论之中吸收营养,实现新的价值突破。教师要利用网络课堂中的社会特点、信息服务载体,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融合。引导学生剖析社会特点问题,让大学生能够感受深层次的社会发展现象,积极探寻网络视域下的实践途径。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加速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影像符号的相互融合,构建科学全面的教育评估体系,为思政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可以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开辟“未来教室”的发展路径,改变学生、家长、社会对于传统思想教育的认知,以网络线上教程资源,使思想政治的形式脱离枯燥无趣的理论教学,变得影音融洽、图文并茂,让学生能够利用智能影像终端,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进行网络学习。进一步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通过良性的反馈,达到课堂多媒体互动和网络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学生能够共同分享教育资源,接受思政教育,实现大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数据的相互融合,最终达到多元化的学习,为高校人才培育工作提供发展源动力。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的过程。在大学生推进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信息传输方式,引进先进的网络通讯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学生领略中国精神、红色基因的组织框架。积极开展网络优秀大学生评比、远程教育培训等形式,达到学生对专业能力、道德水准、社会知识和理想信念的有机融合。延伸出不同的思政教育学习路径,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淀力量,加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波.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16(9):193-198.
[2]孙长虹.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43-147.
[3]刘潇潇.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J].智库时代,2019(2):201+203.
[4]王忠.浅议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57.
[5]赵廷昌.关于构建高校“互联网+大思政”工作的思考[J].贵州日报,2017-06-21(8).
[6]张俊红.“互联网+”视阈下构建大思政平台的思考[J].新闻战线,2017(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