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创新思考

2020-03-25 08:10杨钰哲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2期

【摘要】文化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的浸润性是持久的,社会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会大众的凝聚力,全面提升城市甚至国家的生命力。在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作为软实力已经成为社会革新、进步的重要内容;只有堅持守正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社会文化,才会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推进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是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文化效能、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文化+”视野下的文化馆总分馆建设需要注意和社会群众的桥接,注意与文创的对接,通过因地制宜地建设“一个体系,多种模式”的文化馆总分馆制,强化文化馆在新时期的文化传播能力。

【关键词】文化馆总分馆;创新建设;文创活动;基层桥接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新时代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指出,文化馆的发展、建设是建立社会文化之上,“文化+”视野下的文化馆总分馆建设要注重和基层文化的结合,要广泛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高水平、高质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大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因此,新时期的文化馆总分馆建设也需要结合新时期的文化背景,做好与社会大众的文化桥接工作,使文化活动更接地气,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

一、构建高效严谨的内部机构

文化馆在进行文化开发时需要依托文化产业来更好地推动地区文化宣传发展,在文化馆总分馆制模式下,文化馆工作人员要注重文化馆多级投入、双重管理的特点,加强层级部门沟通,结合区域人口的文化水平、活动参与意识构建文化主题,根据主题制定规划文化活动,确保总分馆的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有统一的标准。总分馆的建设要注重与基层人民的桥接,深入基层群体。近年来,城市化建设加快,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向大城市迁越,城市所接受的外来文化也越来越多,文化馆主注重对地方文化的吸收和整合,将流动人口带来的外地文化与区域自己的本地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全新的城市文化。在新一轮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总馆需结合实际,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为服务原则,提高分馆对群众反馈信息的收集,通过大众对文化馆的满意度评价、问卷调查方式,分阶段确定不同时期的文化活动项目开展成效与成果,根据群众反馈意见进行文化资源整理,对下一阶段的产品进行规划,同时加强线上和线下的互动;在利用信息平台宣传文化产品之余,还要用海报、宣传栏等方式推广线下宣传,让群众能提前得知文化活动项目,提高群众的文化期盼。

文化馆要以文化馆总馆+众分馆+众支馆+基层服务点的建设思路,根据各镇街的文化建设情况,建设“平台联盟式”的文化管理和服务模式,通过以主席团、执行办公室和专业委员会为主导的三层组织架构统筹管理五大专业委员会,加强各项文化服务工作的研究、方案制定和实施的完成,改变长期存在于总分馆建设中的“设施孤岛”问题,增强各级文化馆的器材设备调配、文艺创作和文艺辅导等。通过分馆将优质的文化活动内容向城市其他区域推广,确保各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减小区域与区域间的文化质量差距。分馆要在总馆的指挥下在文化服务上加强层级间信息沟通,强化各级文化馆间的资源与信息共享,提高交流频率,实现各级文化馆的上下联通、共建共享,将以往各区域、各街道的闭合式文化活动转变为上下流通的全域式文化活动,实现贴近基层,贴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1]。

二、建立统一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

近年来,各地区文化馆组织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在进行不断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功能、信息单一化,群众对文化活动接受程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在构建数字化的文化馆平台时,要通过信息平台整合各类空间性规划和相关规划,做到顺应信息化发展大趋势,着眼技术先进性、系统开放性、功能融合性、渠道多样性、管理统一性,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数字平台与文化活动等进行融合,打破信息孤岛,将原来功能比较单一的平台升级为多元化融合平台,既让文化馆的声音传播到基层,又使服务群众实现“键对键”“面对面”“点对点”,搭起文化馆总分馆在社会大众之间的桥梁[2]。

单纯的信息传输、管控手段已无法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往往容易造成文化馆分馆创新工作固步自封、不贴合实际的问题。因此,要科学运用大数据,用大数据分析产生新认识,预测新动向、提供新思路,建立传播及反馈双向智能化网络平台;要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实时获取文化馆成员和群众对文化馆的看法、需求及趋向,文化馆员和文化馆组织的活动状况,及时调整文化馆的工作内容和重点,并从网上获取文化馆员群众对调整的意见反馈,循环往复、实时协同,从而更加有效地改进自身建设、服务群众,使文化馆的建设更具时代性、开放性、互动性、民主性,最大限度地激发网络空间的正能量[3]。

三、创新品牌活动运作机制

在“文化+”视野下,文化馆还需要和文化产业积极联动,文化产业是通过文化节庆策划、文化与产业融合、文化艺术品设计等不同的方式,将无形的文化资源转变成有形的创意产品,使得广大群众通过观赏和适用的方式来体验文化产品,从而不断地提高地区文化的质量。文化馆还可以采用“品牌连锁式”建设的文化馆分馆模式来联动地方产业链,和企业、社会资本方形成联动。

发展群众地方文化需要群众投入大量精力与强烈热情,文化馆就应多发展形式各异的地方文化,让群众在演出中展示自己,并融入人的情感,使心灵得到洗礼。例如,文化工作者应积极参与地方文化的发展,与广大基层群众一起努力,邀请专业的地方文化人员提供指导,加深群众对地方文化的认识、理解;体会发展群众地方文化的重要性,依托地方文化构建和谐城市,缩短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消除城市居民的疏离感;文化馆可以通过加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让,通过讲座、戏剧艺术表演、网络直播等形式拉近和社会各阶层群体之间的距离,让大众可以更接近艺术,让艺术普及更符合需求。

区域内的文化活动建设不仅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努力。所以,文化馆的专业工作者应抱着追求艺术的心从事工作,主动学习,充实专业知识,创造高水准的文化作品,确保为区域内的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专业指导。例如,在各类公益文化艺术培训中,应保留精品课堂培训,免费向基层群众开放团队辅导,同时走进社区和校园、农村,安排专业工作者按照街道、社区、学校少年宫等需求安排群众文化培训项目,确定上课的场地与时间等,从筛选主题到收集编排素材再到精选内容,创作授课图片和视频等,为初学艺术的群众提供针对性培训,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共同推动群众地方文化的建设与繁荣[4]。

文化馆还要加强对公益性艺术培训学校的开办和资源分配,提升地区的文化水平,满足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对于民族文化和非遗产文化这些和群众地方文化息息相关的文化元素,文化馆应加强推广,主动树立对民族地方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的使命感、责任感,逐渐推广民族文化,在文化馆的文化建设与日常工作中积极落实,充实群众地方文化的发展。例如,文化馆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它们带进社区、乡村,将那些和文化有关的传统艺术融入到群众的公共文化娱乐活动中,促使有关于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中得到更有效的传递,加深群众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推广弘扬民族地方文化,使优质群众地方文化与艺术得到继承和发展。另外,文化馆要联合广电和科技文卫、教育等单位,和妇联、文联等团体紧密合作,发展更多文化志愿者,从高校吸纳艺术人才,推进文化馆师资力量建设,一起为群众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如此一来,让职员和学生等青年人参与群众地方文化的发展,改变老年人是主要参与者的狀态。例如组织高校学生和中小学生、单位职员等参加地方文化活动,将校园、礼堂等活动转移到群众聚集的区域,扩大文化活动的运行效率和品牌影响力。

四、结语

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建设意义在于强化对区域统筹功能的发挥,通过总分馆的运行可以加强文化馆对城市各区域内的文化艺术资源的整合统筹工作,提高文化活动开展质量。总馆要通过和基层文化的桥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增强文化统一性,提升大众参与活动的热情。新时期下,文化馆要坚持以总分馆制度为依据,不断强化下派上挂、专兼结合的总分馆管理模式,保证公共文化推进中有完整的文化班子和运行场所,同时加强和地方产业,如学校、公司等组织单位的合作,增强文化产品的推广和传播,为地方文化水平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浩刚.立足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 助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发展,2019(2):33.

[2]彭钰清.文化馆发掘与创新民族舞蹈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05-103.

[3]祝云峰.浅谈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6):50.

[4]刘旭旭,王晓磊.诸城市实施总分馆制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人文天下,2017-22-014.

作者简介:杨钰哲(1979-),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硕士研究生,正高级国家一级演奏员,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