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瑾
[摘 要] 民办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敬畏感明显不足。新形势下,提升辅导员职业敬畏感,增强队伍稳定性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和完善辅导员培养体系、明确辅导员工作界限、提升辅导员待遇、激发工作热情,通过多种形式,提升队伍稳定性。
[关 键 词] 职业敬畏感;辅导员;队伍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1-0194-02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学校里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因此教育部在2006年7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教育部24号令)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后,又在2017年9月30日,公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教育部43号令),对辅导员增强工作发展的导向性,促进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必须要求保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只有辅导员队伍的思想稳定、数量稳定、信念坚定,才能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整个队伍稳定性的缺失,这对高校进一步贯彻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缺失分为稳定性隐性缺失和稳定性显性缺失两种,稳定性隐性缺失指人未离岗心离岗,出工不出力,对辅导员工作不敬业,对辅导员工作不热忱,得过且过,整个队伍较为涣散,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强。稳定性显性缺失是指辅导员离开工作岗位的非正常流动,造成辅导员数量不够,整体素质不高,最终形成能者留不住、优者进不来的非常态的队伍组织机制。本文拟以上海市民办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对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中隐性缺失进行分析。从辅导员的职业敬畏感与队伍稳定性关系方面进行探索,希望通过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敬畏感,从而增强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辅导员自身是否从思想上对这份职业有认同和热爱,是保证其拥有较高工作热情和较好工作效率的重要基础。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以上海市11所民办高校的部分辅导员为调查对象,通过分类抽样,对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敬畏感与队伍稳定性关系进行调查研究。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33份,回收333份,其中有效问卷33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据调查显示,导致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缺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尊重感缺失、工作任务重且与待遇不匹配、职业发展受限三个方面。
(一)尊重感缺失
调查显示,只有10.81%的辅导员对现在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而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率也达到8%。在问及“家人或朋友怎样看待你现在的工作状态”时,51.95%选择了一般,超过调研人数的一半。可见辅导员工作得不到自身及社会的较大认可成为了队伍稳定性的一大隐患。而86.49%的人会尽最大的努力投入这份工作,做到无愧于心,但是绝大多数辅导员体会到尊重感的缺失。繁重的任务与待遇不匹配,得到的回报与自身的付出不成正比,得不到学校、社会甚至学生的认可。民办高校没有事业单位编制,辅导员的薪资待遇和职称都相对较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得不到尊重,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也会自然减弱。与此同时,民办高校辅导员科研成果偏少,职称普遍不高,进一步导致社会认可度低。
当今社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经济地位,而且辅导员的整体薪酬偏低使这项职业的吸引力偏低。一旦职业缺乏吸引力,容易造成优秀人才即便能引进来也难留住,整体队伍素质难以提高,造成组织涣散,人心不稳,降低工作积极性,更勿论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性。
(二)工作任务重
民办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工作内容比较繁杂,涵盖思想价值引领、日常事务管理、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危机事件处理等各个方面。
在“您对辅导员工作的主观感受”这一选项中,占比前三位的答案分别是:杂而细,繁琐占78.68%、压力大有疲惫占48.95%、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为45.35%。在整个课题调研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当前高校辅导员特别是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待遇低、出路迷茫是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辅导员队伍健康和谐发展的主要瓶颈。
调研中发现,辅导员队伍中硕士研究生占比达到61.86%。即便是民办高校,对辅导员的基本要求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是中共党员。所有高校每年都想招聘到品学兼优的学生来充实辅导员队伍,其中不乏博士及海歸硕士。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文件和政策肯定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出于人们长期的认识误区,以及繁琐的日常事务工作,辅导员基本不走上专业课的讲堂,使得从社会到高校专业教师以及学生都不把辅导员看作是教师的一员。在某些高校,甚至有许多行政人员和专业教师把辅导员当作工作秘书,指使辅导员处理各项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让辅导员产生挫折感。
(三)职业发展受限
民办高校辅导员大多毕业于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业素质相对欠缺,职业认同感较低,辅导员工作需要具备的各方面素质比较薄弱,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很难达到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需求,自身职业发展受限。和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高校辅导员考核办法、激励机制、职称评定等不健全,职业方面系统的培训也相对有限,让辅导员看不到职业发展的方向。
二、辅导员职业敬畏感调研现状
通过问卷调研,从各个变量对辅导员职业敬畏感与队伍稳定性关系进行探讨,我们会发现,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工作中的积极正向体验等都对队伍稳定性具有较强的影响。被抽样辅导员中,工作1~3年的占70.87%,4~6年占12.31%,6年以上占12.31%,可见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趋于年轻化态势。
民办高校辅导员虽然毕业于不同的专业,但从整体调研数据来看,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达到54.95%,57.96%能够经常发觉辅导员工作的乐趣。但也有24.92%的人认为自身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保姆,同时有9.01%的人将辅导员岗位作为职业过渡、工作跳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思想上无法认同,导致辅导员对职业缺乏敬畏、对角色定位模糊,是队伍稳定性缺失中的隐性缺失,也是影响队伍稳定性的最大隐患。
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敬畏感是提升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必然要求。辅导员充满职业敬畏感,各方面素质较高,对学生工作富有积极性和热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有利于保障整个队伍的稳定性。而增强队伍稳定性,有利于提升辅导员内在动力,从而产生职业敬畏感。在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辅导员队伍稳定,才能保障学生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辅导员队伍,会带动每位学生工作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氛围一经形成,会影响个体的身份和职业认同,还会对整个队伍充满信心,从而产生对职业的敬畏。
职业敬畏感高,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调查显示,对辅导员职业充满敬畏感的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相对较长,处于3~6年的居多,作为辅导员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各方面经验也比较丰富,业务能力熟练,工作起来游刃有余,相对来说价值感和职业敬畏感也比较高。
三、提升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辅导员培养体系
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进一步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和培养,提高辅导员的职业技能,突显辅导员职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对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敬畏感具有促进作用。设计和制定符合辅导员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和培训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研讨活动和专题培训,通过挂职锻炼等形式,开阔视野,提高业务水平。鼓励辅导员结合个人专业方向和工作实际,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和证书的考取,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提升职业能力和育人的能力。定期分享学习成果,更好地指导学生工作。加强应用研究,将工作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力,提升业务水平。最终实现职业价值,提升职业敬畏感。
(二)明确辅导员工作界限
学生工作中,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区分和职能部门的界限,是高效完成辅导员本职工作、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各部门联动,各司其职,才能让辅导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履行思想价值引领的职责,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三)提升辅导员待遇,激发工作热情
通过制定一些激励机制,鼓励辅导员通过自身努力,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其内在动力,展示自己的才能。通过绩效考核、评奖等方式,对辅导员的工作给予肯定和认同,让辅导员看到职业希望,提升其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和学生一同成长。
通过调研发现,自身和所处环境中的成员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在工作中的获得感等都对队伍稳定性具有较强的影响。而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构成则会让成员之间更加专注于工作的探索与创新,有助于提升辅导员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认同感和敬畏感,并且通过更严格的自我要求,使自己的工作绩效进一步提升从而获得满足感。积极正向的体验是队伍稳定性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肖述劍.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实证的分析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9).
[2]郑予鹤.近10年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研究综述[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7(5).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