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泗荣
[关 键 词] “四化”办学;人才短板;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G77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5-0224-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靠人才,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可是,在农村存在这样一种现实情况: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大多想到城里打工。“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这句网络流行语,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三农”人才匮乏现状,人才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制约因素。处于转型发展期的农村社区教育,应该如何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发挥自身办学优势,更好地担负起服务当地农村经济社会振兴发展的重任,补齐人才培养短板,助力乡村振兴,引领农民致富,成为我们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对接化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社区教育责无旁贷。作为农村社区教育,就应该立足本地经济现状,围绕社区居民需求,设身处地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找到致富奔小康的岗位,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着力实施好“四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教学服务与产业需求对接、岗位培训与员工需求对接、特色培训与政府需求对接。只有做好这四个对接,才能确保社区教育教学的旺盛生命力,才能确保社区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与影响。培养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我们一直坚持努力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方向,把市场机制引入学校的办学机制中,使学校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唱响和谐致富真经。
近两年,蓝莓产业在我们具有“山东十佳文化乡镇”美誉的张家楼镇,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万亩蓝莓产业园为核心,蓝莓育苗、蓝莓系列产品精深加工和体验型旅游等蓝莓产业链条联动发展。如何适应蓝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怎样为做大做强蓝莓产业培养相匹配的产业技能人才,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主动与区人社部门联合,在当地开设了蓝莓种植、蓝莓养护以及蓝莓精深加工、蓝莓产品营销等相关培训班,邀请专家、技师前来授课,一共培养了2000多名技术技能人才。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当地蓝莓产业迅猛发展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该镇共流转土地26000余亩用于蓝莓种植,涉及农民5000户,实现土地租赁收益1500万元,打工收入6000万元,三产服务业增收200万元,带动全镇总收入7700万元。蓝莓企业进驻农村,社区教育及时跟进,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完成了农民向产业工人的有效转变。
2020年蓝莓树春剪的关键期,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为推动农业项目复工复产,针对园区出现的“用工荒、用工难”等问题,我们主动与张家楼镇对接,多措并举,通过发布网上招聘信息等方式积极组织和用好农村劳动力,使村民实现就近务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助力今年蓝莓稳产增收。而在这里,我们前期培训的技术人员发挥了主力军的关键作用。
二、实现农业知识通俗化
由于受到学历层次、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等因素制约,那些抽象的、理论水平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有些农村学员很难理解,更谈不上接受和应用。只有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力求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才易被学习者理解和运用。社区教育走的是群众路线,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大家”的办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意识,这也是社区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结合多年来的实践教学经验,立足农村学员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的“浅显易懂”。
(一)加大源头培养
从源头培育本土人才,补齐人才短板,助推乡村振兴。农村干部在引领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支具有较强科技文化素养的、德才兼备的农村干部队伍来引领、带动广大群众致富。我们以实施“一村一”工程为平台,与新区组织部联合实施了“村官学历提升工程”,研究制定了详实的提升方案,计划用3~4年的时间,实现所镇60%的村、社区“两委”干部学历达到专科以上(含专科和专科在读)的目标,打造“抓龙头帶动,建坚强堡垒”的村官学历提升品牌,力争办成“农村干部的MBA”。
(二)做好引领和示范
通过指导和鼓励学员通过自主创业、办示范点等方式,把深奥的农业科技知识通俗化、具体化、可操作化,做给学员看,带着学员干,让学员在“手把手”地教授和亲身实践中,自我感悟,自我消化,自我丰富,真正做到“听得懂、记得住、学得会、干得好”。
(三)编写教材内容通俗化
“只有适合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农民读本的编写和出版,不仅要征求专家和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建议,最重要的是要征求来自不同受众群体学员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才是最适合的、最好的教材。我们结合实践教学经验,邀请专家和一些有经验的、有技术的农民,一起研发编写了十几种通俗易懂的农民读本,如《黄烟栽培技术多少》《你知道蓝莓的脾气么?》《如何让食用菌成为你发家致富的好帮手?》《其实你也可以做焊接技师》等,图文并茂,案例丰富,寓深奥理论于生动有趣的创业案例中,深受农民朋友欢迎,称我们是“新时代农业教授”。
(四)讲授方法多样化
通俗多变的讲授方法,辅以生动活泼的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尽可能通过谈话法或讨论法,引导学员通过思考和互相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员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如在讲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时,为了农民朋友能够理解,我们采用了比喻的方法来讲解。把每一张叶片比作一个个天然的工厂,将叶片中含有叶绿体的细胞比作车间,而叶绿体则是机器。在光能这个动力的带动下,叶绿体这个机器将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产品“有机物和氧气”。这样,深奥而抽象的知识就简单易懂地呈现在学员面前,农民朋友不仅感兴趣,而且容易理解和运用。
三、实现技能教学“打包化”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村人才已由过去单纯的“生产能手”逐渐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单一的技能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实施技能教学“打包化”,是农村人才转型发展对技能教学的必然需求。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探索的话题。
在青岛市以港兴市战略中,董家口港区逐渐成为青岛西海岸乃至整个山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而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也成为一大课题。为全面提升董家口港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水平,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市民,为当地政府排忧解难,我们学校主动向当地政府请缨,深入港区调研,了解培训需求,
调查学员现状,广泛开展满足就业创业需求的形式多样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活动,引导转型农民增强创业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生产技术。
我们在长时间、大范围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当地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需要,邀请专家和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一起研究制订了《关于董家口港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将机械制造、焊接技术、物流管理、生产营销以及高效农业等一同“打包”,并“量体裁衣”,制订了科学的授课方案,聘请省内外知名技师、专家亲自给群众授课。学员对这种“足不出户,便可学习多种技能”的教学方式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技能“打包”教学有效惠及了广大搬迁村群众,为有效解决董家口区域搬迁群众的转产转业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三年来,我们举办了此类“技能打包”培训累计30多个项目100多期培训,共计5800多人次。由于服务周到培训质量高深受学员欢迎,也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
随着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网络远程教育模式和传统面授教育模式已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呈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态势。在国际上,“E-Learning”正逐渐为“Blended-Learning”(混合式学习)所取代。这种远程教育与传统面授教育混合的教学模式兼具了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各自优势,扬长补短,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是电大农村教育的必需。
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已经基本普及,但是,来自相对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及年纪较大的农村学员却缺少相关技能,网络知识、下载网络资源及网上课程讨论等对于他们来说,还是相对较为陌生。立足这一现状,我们摒弃了过去单纯的、机械的面授或网上授课方式,要求教师“走下去”,走到群众中间去,了解群众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调研群众所遇到的技术或生产难题,有的放矢地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把知识送到群众“炕头”,把讲台搬到群众“地头”和水产养殖户的池边,地里的庄稼、大棚里的蔬菜、养殖的鱼类贝类等成了活生生的教材、摸得着的“音像”,这种面对面的生动现场授课方式,不仅拉近了彼此距离,而且,所学知识更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受群众欢迎。近几年,我们组织蓝莓种植、食用菌栽培、牙鲆鱼养殖等短期培训班300余期,培训学员4000多人,解决技术难题1100余个,有效助力了地方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是社区教育的价值所在和使命担当;社区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社区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唯有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积极适应乡村振兴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挖掘并发挥自身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技术技能培养的需求,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适应性技能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社区教育才能真正煥发生命力,也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