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风
[摘 要]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纳税实务课程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值税要素认知教学单元为例,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元素,积极探索纳税实务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关 键 词] 纳税实务;课程思政;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1-0028-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既包括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家国情怀,也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在已有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拓展和开发。纳税实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对接的是会计员、办税员岗位。而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一、纳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本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其中素质目标的设计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着重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及行业操作规范。
知识目标:掌握中小企业涉税经济业务的判断、税额计算原理与方法、纳税申报知识和税款缴纳流程。
能力目标:能正确计算中小企业应纳税额;能正确填制各类纳税申报表;能进行各类税费的纳税申报及税款缴纳。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税收法律意识,树立依法诚信的纳税理念。
二、纳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将本课程内容序化为纳税工作流程认知、增值税实务、消费税实务、关税实务、小税种实务、企业所得税实务和个人所得税实务七個教学情境,并根据每个学习情境的内容及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效融入教学内容中。具体见下表所示:
三、纳税实务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一)纳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基于SPOC平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课程平台的教学资源,采取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构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即“学生自主探究阶段—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过程引导阶段—学生仿真实操阶段—全过程考核评价阶段”。
(二)纳税实务课程思政具体实施——以增值税要素认知为例
本文以增值税要素认知为例详细说明教学实施情况。
课前阶段:在教学实施前,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要求课程设计体现思政教学,这是思政教育融入纳税实务课程的第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该规划好专业和思政之间的关系,将两者紧密结合。在增值税要素认知内容中,教师可以将国内外增值税相关情况、我国增值税的改革历程、国家关于增值税改革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以微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融入教学设计中;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将思政教育课程目标融入单元教学设计中,如在增值税要素认知单元中,在教学构思时可以围绕“增值税改革”做文章,站在国家的角度,从什么是增值税、为什么要征增值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和增值税的税率几个方面来认知增值税。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国家一系列减税举措,感受国家给人民带来的福祉,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和专业自豪感。教师将课前学习任务和相关学习资源提前发布至网络学习平台,通知学生线下学习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学生接收学习任务,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并在线提交成果。
课中阶段:课堂教学要体现思政要求。纳税实务课程的实操性很强,这也为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如在要素认知环节,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相关税种知识,激发学生的文化和历史自豪感;如在税额计算环节,可以将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课堂。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优化,可以有效地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无形中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政水平。
1.课前总结,新课导入
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如课前发布的增值税改革历程微视频中,要求学生对“国家为什么进行营改增?”“国家降低增值税税率有什么影响?”和“增值税的征税行为有哪些?”这三个问题再次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翻转
以企业经济业务为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增值税征税行为的初步判断,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理解。学生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混合销售、兼营特殊行为、税率的档次划分,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各小组的初步成果,教师进行分析点评、知识点总结。此环节着重培养学习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业务实操
模拟岗位工作任务,以企业经济业务为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增值税征税行为、税率确定的最后判断、提交小组成果。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关注任务实施过程并考核。此环节着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4.考核评价
在该环节首先让学生总结本次课自己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感悟。然后教师根据小组实施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成果情况进行考核,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后阶段: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布置个性化拓展作业,学生完成在线作业。此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具备一支思政水平与专业知识兼备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有强烈的岗位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参加培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激发专业课教学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朝钦.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探索[J].才智,2019(2).
[2]葛佳吟.“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有效途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10).
[3]王立新.“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