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室教学模式弥补学生审美缺失的探索

2020-03-24 22:26吕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6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高职教学模式

吕璇

[摘           要]  重新审视当下我国的美术教育,多元化美术教育模式逐步推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思维模式单一、功利化利益驱使、教育重视度不足、与市场结合度不高……此外,爆炸的信息也使大众文化逐渐娱乐化、世俗化,职业技能教育需更加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同时完善审美理念。内容主要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帮助高职学生完善审美力与创造力。

[关    键   词]  审美;美术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6-0188-02

一、学生审美缺失的原因与阻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出现新气象。近年来美术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但规模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初高中阶段仍然对美术课不太重视。然而,人的审美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从消化吸收到实践利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做好审美教育之后,真正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又将面临新的挑战。

高校具有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三大职能,高等职业院校更是针对性地培养學生掌握专门技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培养能吃苦、肯担当、有技能、可上可下的实用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一项迫切任务。针对这一特点,大部分课程设置围绕技术教学展开,重点在于“教会使用”而不是“灵活变通”。

另外,每一门学科在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结合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在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教学中,设计、美术类课程种类繁多,但大部分学生是非艺术生源或中专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基础知识薄弱加上人文知识匮乏,使得审美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二、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913年,鲁迅先生上书教育部倡导美育时曾提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虽说“美”的概念比较主观,没有一个确切的量化定义,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也不同,但总的来说,“美”的东西应该是可以使人的感官、思想或是精神感到愉悦的人或物。

从必要性来说,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游于艺”的教育学说,就可见古人对美育的重视。再到当代,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学说,更是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当今各种自媒体发展迅速,信息的获取变得愈发简单,大众文化也逐渐娱乐化、世俗化,学生心智的不成熟和审美能力欠缺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辨别能力,非常容易追求简单的感官刺激,陷入被动的洗脑式信息灌输,日积月累便容易丧失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而无论是专业技能培养还是怡情养性、陶冶情操,都需要静下心来主动去探索,自主地感受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只有主动地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思考,有选择性地吸收有价值、有效率的知识,积累对“美”的感知,才能够完善自身、锻炼思维,将消化吸收后属于自己的思想作用于工作和生活,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身体力行地为生活和社会带来更多美。

再者,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论是对高职教育还是全民教育,都是十分紧迫的。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相比海上邻国韩国和日本,我们的美术教育还是落后许多。日韩两国在幼儿审美教育上做得非常提前,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审美,在日积月累中潜移默化,从婴幼儿时期便构建了良好的美术知识体系。而我国素质教育受应试观念影响,不免对美育有所忽略。再加上特殊的历史原因,20世纪70~80年代群体的审美导向被严重影响,除了少数知识分子,“60后”“70后”成长起来的多数人长期处于美育被严重忽视的教育体系中,这也就导致当代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创业、成功学方面研究颇深,却唯独忽略了提高审美。这也就是为何设计师与客户难以达成一致、随处可见毫无美感可言的店铺招牌与宣传单、“最丑建筑”“最丑玩具”等调侃常被提起……事实上,大部分审美能力来源于后天的努力和学习,但这种认识极易受到群体性审美缺失的影响和裹挟,因此,中国文化的审美环境正在恶化。

而高职教育倾向技艺强化,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储备,以便更好地适应具体劳动和社会生存。这样的教育的确对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帮助,但若是太过注重理性和实用,忽视了审美培养,也会使学生踏入工作后容易成为单一的、流水线似的工具型人才,在经济发展催生的浮躁环境中制造出一批批毫无新意的复制品。这不仅扼制了学生的感情表达、个性表现和能动的创造精神,造成大量同质化产物,从长远来看,同样也会影响全社会审美能力的提高。

最后,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思考和创造。总有一天,技术性、重复性的工具能够被替代,剩下的能力优劣便体现在了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上。艺术具有无限的超越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美术教育不仅仅能提高生活质量,艺术本身的创造性也是不能忽视的。

三、工作室体系中的实践与思考

许多高职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必要的联系,建立实习基地、承接企业项目等,但由于学校专业众多,无法进行工作细分,教学与企业的互动常常停留在表面,学生能接触的也通常只是基础、简单、重复性的工作,难以熟悉整个项目流程。这也使校企合作中企业充足的市场和人力资源没有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学生的实训效果也无法达到最优,从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

而工作室体系虽然也承接市场项目,教师与企业专家针对具体项目指导学生,但规模上更像是中国传统学徒制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结合——根据岗位需求设定培养目标,结合工作流程开展实践教学,项目与课程完美融合,并且可以实现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更直接了解企业结构、项目流程、参与整个项目设计,并且可以将各专业学生组织起来,各司其职,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开展活动。不仅能够进行教学实践,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得第一桶金。

建立这样的工作室体制,能够更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在学校与企业的支持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稳定而真实的工作条件和高效的实践活动基地。

四、以工作室体系开启的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上基本采用分班授课、分段授课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是知识体系全面,但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各门课程相对独立且自成体系,各个教学单元衔接程度不够紧密,教学目的以单门课程为体系,创业创新的教学目标难以有效地连续贯彻。

另外,艺术设计趋势在当下快速消费时代本就是瞬息万变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基础,但设计必须与市场相结合,考虑到各种经济、地域、文化因素。因此,仅凭书本知识认识社会、开阔眼界是远远不够的。而“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学科方向研究的师资团队带领,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设计。这种模式是课程体系的融合,是具体的艺术设计项目实践,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适应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

在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改革下,不仅有助于学生实验性原创作品的实现,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从学校的角度看,成熟的运营也能够搭建教、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校企合作的融合度。

在课程设置上,由于课时、学情、就业等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着重于教会学生“使用”,而不是教“设计”。而工作室体系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教师随即在针对性的指导中把审美的因素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渗透到每一个具体的作品中。实践教学落实到具体操作中,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项目、面对客户需求、面对市场发展,在真正市场的需求下制作符合时代的作品,同时对整个项目过程进行指导并给予考评,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由此,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不再是遥远的“点线面”“黑白灰”,而是一个个触手可及并能够成功落地的项目。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必将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同时也在实践中锻炼了专业技能,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学生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以及紧跟市场的成熟的岗位技能。

另外,不同艺术形式产生的美感本就是相通的,工作室体系从审美培养的角度出发,以围绕艺术专业群为专业技术支撑,建立视觉传达、影视摄影、环境艺术设计、动画制作、游戏原画、UI设计等方向相融合的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教师资源,结合最新的媒体技术和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通过服务于社会的实践项目,让学生了解现代最新的设计流程和工作方式,使学生掌握设计和创作的工作能力,同时开阔眼界和思路,依托优秀的创新力和深厚的理论知识,解除“艺术等同于技术”的误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结合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深刻理解美术与设计行业的发展,以原创性思维为首,以发散创新为根源,以软件技术为辅助,培养“吾乃良木,绝非杂草”,更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学生。

这样的工作室定位为实践教学平台,以学校的学术环境与教师的资历为依托,以教师择优培育与学生自愿参与的方式,通过与个人客户、专业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项目,使学生充分参与真实项目,熟练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在真实项目中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了解社会需求,获取相关资料,不断结合市场进行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将经验更好地用于真实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锻炼思维方法,掌握设计能力。以点带面地将具体项目和社会课题带入学生的学习中,通过项目的制作与研发,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的全方位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琳.中国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式与现代探索[J].美术,2019(7):142-143.

[2]侯雙双.消失的灵晕: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神性审美缺失[J].艺海,2014(11):137-139.

[3]陈金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编辑 曾彦慧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高职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书封与现代艺术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